三、“走桥、摸钉” 明、清两代盛行妇女们“走桥、摸钉”的风俗。元宵节狂欢的第四个夜晚,即正月十六晚间,妇女们都罩上白绫衫,成群结队,手挽手,肩并肩地出游,头前一人举香开道,其他妇女随后,谓之“走百病”。相率过桥,谓之“度厄”。相传,不过桥不得长寿。过桥者则可保一年无腰腿疼痛之患。 此外,妇女们还要到各城门洞去摸城门上的铜钉,谓此举“宜男”,可生男核。因此是夜妇女们多去前门洞去摸钉。冯溥《元夜春词》云:“一望平沙万里遥,月明何处尚吹萧?旁人争说前门好,姐妹牵衣过小桥。” 四、花炮焰火 清·谢文翘《都门新年词》中说:“通宵爆竹一声声,烟火由来盛帝京,宝炬银花喧夜半,六街歌管乐升平。”放焰火是上元夜活动的主要内容。它是结合灯会一起进行的。 清代,凡属闹市区,如:东四、西单、鼓楼前、正阳门外大街一些商店,如:糕点铺(饽饽铺)、干鲜果品南货店、百货线店、布铺、绸缎庄、西药房等为招揽生意均争放花炮、焰火,名为“酬谢主顾”。一般届晚,首先放万头鞭,加放二踢角、飞天十响、大旗火;继之则放太平花、铁冲子、八角子、炮打襄阳城之类的焰火;再放有如松鼠偷葡萄之类的花盆;最后才放盒子,有几层至十几层不等的。放大型盒子须预先用杉篙搭好架子,把盒子吊在上面。第一层照例是向观众祝贺的吉祥话。例如:“恭贺新禧,祝君健康”之类或是主办铺户的字号;然后映出“长明塔”、“珍珠帘”、和合二仙,福、禄、寿三星,八仙人或其它戏剧人物的图案。还有映出诗句的。清·高士奇《灯市竹枝词》中写道;“火树银花百丈高,过街鹰架搭沙篙。月明帘后灯笼锦,字字光辉写凤毛。”又注:“月明帘、灯笼锦皆盒子内放出者,最后有‘'午夜漏声催晓箭’诗,全首字如斗大,光焰荧荧,良久方灭。”反映了当时实况。 灯节,孩子们也要玩花炮,男孩子历来对此感到兴趣。当时供孩子们玩的花炮品种极多,最常见有旗火、炮打灯、炮打银龙。 比较小的孩子都玩“滴滴金儿”,此种焰火不爆不响,只是喷花,在暗处,殊为可观。可是有的小孩白天就跑到门后头放了起来,所以落下了话柄——“ "门后头放滴滴金儿,心急等不到天黑!” 比较别致的是“黄烟儿”,燃点之后冒一股黄烟,不爆不响,可供观赏,亦可拿来在墙上绘画。有的则是“黄烟带炮”,点着后先冒黄烟,最后一响,炸得粉碎。 还有一种所谓“耗子屎”的玩艺(因状如耗子屎,故名),把尖上皮子抠破,用香火一点,马上在地上跑了起来,有时能钻床底下,甚至窜上房顶,比较危险。 另有售卖一种小画片的,薄纸上印着小孩放炮、狗尾放鞭的图画,在“炮”或“鞭”上均点上一粒炸药,然后画一红杠,用香火一点,其火顺红杠燃至药处即作响,小孩购之一边赏画,一边放炮,这也是春节、上元的一种娱乐。 上元节的灯市历来有猜谜的活动,俗称打灯虎(据说,从《史记》李广在北平射虎的故事中引申出来的)。清代在士大夫阶层很流行。那时的猜灯谜活动都是一些文人墨客标榜“"以文会友”用个人名义主办的,也有一些商号,附庸风雅,借以在节日期间招徕顾客,亦出面搞猜灯谜的活动。清代平日打灯虎就很盛行,不过到了节日更加兴旺罢了。 灯节晚间主办者将谜条(谜面、谜目)张贴在各式的花灯上或灯与灯之间的拉绳上,任人猜射,猜中有奖,以助兴趣。早先所给的奖品上至绫罗绸缎各项尺头,下至笔、墨、纸、砚文房四宝,后来仅是象征性的纪念品,如书签信笺之类。有的铺子故意将奖品标出:如“奖苹果三千”,一旦有人猜中,则仅给一苹果上插三根牙签,以资笑乐,许多围观者为之捧腹。 当时打灯虎大致可分两类。一是文人给文人办的,也就是文人制谜给文人猜。这类谜较为深奥,所打的谜底多系四书五经原句,且多用格。过去谜格多至百十来个,如秋千格、卷帘格、调头格、蕉心格、调尾格、双钩格、上楼格、下楼格、系铃格、解铃格、梨花格、白头格、玉带格、粉底格、鹤顶格、丹心格、朱履格、徐妃格、摘顶格、下踵格、蝉蜕格、求凰格、遥对格、虾须格、燕尾格、碎锦格、内附格、豕亥格、探骊格……举不胜举。灯谜用格后,其谜底可以移字位、更字数、变字形、改字体、谐字音、借字意,作者制谜得心应手,猜者也有谜途、捷径,避免海底捞针,漫无边际。但无猜谜知识和经验的,往往不得其门,反倒增加了猜射的难度。第二类是买卖商号为招徕顾客,故意制些通俗的灯谜,此可谓“下里巴人”了。一般都是比较幽默诙谐,趣味性较强的。如:八戒洗澡,打一肉食名,谜底为猪下水。又如:借东风,打水产食用植物二。(梨花格、即谜底全是谐音字。),谜底为莲蓬藕。又如:农夫心内如汤煮。打三字俗语,谜底为“干着急”。 猜灯谜可以增加知识,锻炼智力,使人的思路敏捷,同时活跃了节日气氛。灯金上喜气洋洋,三五成群,互相切磋,互比才智。有的游人,余兴未尽,在归途上还与谜友们对刚才见到的灯谜进行猜射、品评。清人赵骏烈在他的《燕城灯市竹枝词》中说:“灯谜巧幻胜天工,不惜奇珍与酒红。多少才人争夺彩,夸长竞短走胡同。”反映了当时灯市打灯虎的盛况。 六、元 宵 上元节应节的食品是元宵。《燕京岁时记》云:“市卖食物,干鲜俱备,而以元宵为大宗。亦所以点缀节景耳。” 旧京一些糕点铺卖元宵往往是借订会或放焰火做为招徕顾客的手段。有名的糕点铺,如东四南大街合芳楼;东四北大街瑞芳斋;地安门外大街桂英斋、桂兰斋;正阳门外大街正明斋等几乎均于事先高搭席棚,悬灯结彩,引人注目。灯节期间,他们便在棚里支案,摆出大笸箩,当众摇元宵,边做边卖。生意十分兴隆。 北京的元宵都是先做馅。(有山楂白糖、桂花白糖、枣泥、澄沙、奶油。)把糖化好后,掺上果料,等着凝固成砣后,切成骰子形的方块,一颗颗放在大笸箩内的干糯米粉上,摇晃笸箩使馅粒滚来滚去而蘸上糯米粉。捞起蘸水,再下笸箩摇滚,馅粒便一层层地裹上了厚厚的糯米粉,成了元宵。店伙计们边摇边跳,俨然是在舞蹈,逛灯人不免要驻足围观。人越多,摇元宵的伙计们越起劲,甚至有的还即兴唱起了小曲。人们忍不住要买几盒带回家去,以便围桌团坐地吃顿节日夜宵,以取合家团圆、和睦之意,借以表达在新的一年里幸福康乐的心愿。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3:31 , Processed in 1.071696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