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没有发明石印、铅印以前,一切印刷品都要靠人工刻木版。因此,刻字与印刷就形成了一个行业。旧京有刻字作坊,专有在此耍手艺的刻字匠,手艺好的可以应名戳、票据、带花信笺之类的细活,一般的都是应大路活——刻书,以木为版,每版有竖格,以宋体字为主’,楷字次之。刻版分为两道工序,即“伐刀”、“姚刀”。伐刀的管刮板、上样、拉线,把字的正面伐好,然后交给挑刀的去挑,姚刀的把反面挑好,外带铲空(即无字的空格)。早年有乡会试时,刻字作坊照例是应些“朱卷”、“闱墨”(科举专场的试卷)或应些佛、道两教的“善书”。诸如《文昌帝君阴驾文》、《观音灵验记》之类的活。 此外,市面上另有一种刻字铺,专应刻制名章、水印(店铺的图章),但他们的大路活却是给办红白喜事的人家印制请帖、谢帖、讣闻。清代,一般是木刻版印刷的;光绪以来改用石印,喜事请柬、谢帖出现了硬片烫金者。这些刻字铺,实是小型的印刷局,在这里耍手艺的虽然多是粗通文字的匠人,但颇谙当时市面上婚丧、社交等通用文件术语、格式,从无错差,即使原稿有误,,他们也会自行更正。有时还为顾客代拟请柬、讣闻等文件,诚可谓名副其实的“刀笔”先生。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5-4-3 11:11 , Processed in 1.085804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