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杂技表演抖空竹

2002-12-1 11:00| 发布者: 佚名

早年北京东安市场升平茶社看什样杂耍,王雨田、王葵英父女抖空竹,一边抖,一边说笑话道:“抖起来了,抖起来了——”北京习惯把升大官、发大财、出大名叫“抖起来了”,一语双关,十分有趣。   抖空竹既是儿童游戏,又是杂技表演。它在北京的历史,也很长了,而且受到学人的重视,被写入到很有名的著作中去。嘉庆时前因居士《日下新讴》竹枝词云:   杨柳抽青复陨黄,   儿童镇日聚如狂。   空钟放罢寒冬近,   又见围喧踢毽场。   诗后注云:“京师旧日谚云:‘杨柳儿青,放空钟;杨柳儿死,踢毽子。’至今犹然也。空钟截竹为之,高二三寸。实其两端,旁开一孔,中心贯挺,挺出筒外,绕以长线,一手持线急抽,乘势脱放,就地旋转,嗡嗡有声,为放空钟。”所说 “空钟”,就是“空竹”,所谓钟者,因为抖起来声音嗡嗡作响;如单空竹(一头圆扁,一头尖,如葫芦尖),抖转之后,倒放在地上,即旋转不停,更嗡嗡作响,如钟声余韵。更有一种小的,两头尖,如前面注中所说“中心贯挺”,“乘势放脱”等等,这就好像放陀螺一样,不能抖,只能绕上绳,一抽一放,这后来北京叫作“风葫芦”。再有“钟”,“竹”音近,而且空钟圆筒、圆盒、竹制,所以又叫作“空竹”了。康熙时柴桑《波京杂记》云:   京师儿童有抖空钟之戏,截竹为二短筒,中作小干,连而不断,实其两头,窍其中间,以绳绕其小干,引两头擞抖之,声如洪钟,甚为可听。   柴桑所记,更为明确,是“抖”而不是“放”,竹筒是二而非一。如用现代物品来比拟,则其形状如举重运动员之杠铃,或练臂力之哑铃耳。两则记载,所说并非同一形状。北京叫空钟、空竹,外地叫地铃、扯铃。但以北京的最好。坐观老人《清代野记》记云:   京师儿童玩具,有所谓空钟者,即外省之地铃。——惟京师之空钟,其形圆而扁,加一轴,贯两车,其音较外省所制,清越而长。   一个小小的玩艺,有这么许多文献可证,足以看出它亦是中华悠久文化的一个细胞,而且京华空钟,或曰空竹,是全国最佳者了。   竹枝词注解中所引的谚语“杨柳儿青”云云,那在刘侗《帝京景物略》“春场”中就已引用了,可见这首儿童歌谣,最晚也还是明代的产物呢。迄今也有四五百年的历史。   空竹什么年代变为杂技项目,一时说不清。清代杂耍园子,杂耍有文有武。“文”即单弦、排子曲、各种大鼓书、相声等,“武”即武戏法、弄盘子、抖空竹等。但台上表演和落地摊又不一样。有的武玩艺,只能在地摊上表演,如拳棍、摔跤、耍叉等。至于空竹,则当年既能在台上表演,也能在地摊上表演,比较自由。我最早看表演空竹,还是在西单商场地摊上,表演者是王雨田、王葵英父女。那时王葵英岁数小,学艺尚未成,只能在场子中跟着打下手,或者打钱时,拿着小竹萝向观众要钱。王雨田是耍叉的,北京杂耍武档中,耍叉是单一功,叉上有铁环,耍起来哗啦啦乱响,光闪闪上下飞动,叉还能在脖子上不用手扶,自动绕来绕去,十分惊险。当年著名武生俞振庭唱《金钱豹》耍的就是这种叉。老式戏台有柱子,一挑台帘,他能打出手,把叉先扔出来,钉在台口柱子上,叉环乱响,叉杆乱颤,坐在台前的人虽然吃惊,但还爱看他这一手。王雨田耍叉,无此惊险动作,只是叉环哗啦啦乱响,先耍一通,吸引看玩艺儿的游客。等到四圈板凳上坐满人,圈外站了不少人,父女二人就表演空竹了。抖空竹以王葵英为主,其父把场作配角。   照例王雨田先把空竹抖转了。一松绳子一扔,他女儿在一丈外一张绳子接住,一边抖一边还要说笑话。先抖双的,再抖单的,再抖茶壶盖,再抖酒壶芦。前两样是竹木制品,掉了不会摔坏。后者是瓷的,不能掉,一掉就碎了。   王桂英,王葵英抖空竹,有一套动作,把空竹抖转之后,接着抖出各式花招,计有“风摆荷叶”、“黄瓜架”、“回头望月”、“片马”、“流星赶月”等招数。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4-30 20:15 , Processed in 1.071294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