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风俗曲

2002-12-1 11:00| 发布者: 佚名

八角鼓   八角鼓是清代北京特殊的产物。据说乾隆时期,大军征伐大小金川,用兵日久,兵丁思家,于是造出一种象征八旗二十四固山、内府三旗的鼓来,敲着唱曲,以减少兵丁想家的念头。凯旋以后,官署奏请给以“龙票”,许人演唱,惟不许收费,所以称为“玩票”,又称“子弟消遣”。所说“玩票”,就是指“龙票”。又因为是凯旋之后的歌曲,所以又称“凯歌词”。   八角鼓有八个角,一面蒙皮,带二十四个小铜钹,下缀双穗,象征“谷秀双穗”的意思。它的用处是在弦子弹过门儿时,左手执鼓,右手轮指来弹,以合节拍。至于唱时则只摇鼓,使鼓边的小钹发出顿音,代替打板。敲鼓最好的也能在大段行腔时来个满堂好。   八角鼓的全班应包括“鼓”、“柳”、“彩”三种。鼓是八角鼓,柳是小曲,彩是戏法。演唱时,岔曲没上场以前算是“序幕”,序幕开场,第一是五音大鼓,即用弦子、琵琶、打琴、胡琴、鼓五种乐器合奏。第二是单弦或杂牌子曲。现在有人认为这两个是一种,是极错的。单弦是自弹自唱,以前如德寿山,现在如常澍田、桂兰友等人。一人弹又一人唱是杂牌子曲,像沈云程等就是。第三是“红柳”,也就是“琴腔”,现在已将失传,只阿鉴如还能唱一些。这三种节目过去,八角鼓才正式开场。   按照旧规矩,八角鼓上场时应打着八角鼓唱四个岔曲,包括三个小岔曲,一个大岔曲。岔曲最难,声调韵味、起承转合,一点也不许错。以前快书名家奎松斋、汪云峰,现在的德峻峰,都有极深的研究。岔曲过后第二是“哄哏”,就是三个人的相声。第三是“腰节”,这一节容纳最多。上场先报全班姓名,又叫群唱,包括“四季黄鹏调”,黄鹏调最幽雅动听,因为太难学,已接近失传,只金晓山、韩洁远、德峻峰三位六七十岁老翁会唱,真是听一天少一天了。还包括吉祥曲,分大、小过场。大过场如万寿香(末加高腔)、大八仙、排筵宴、奉蟠桃等;小过场如渔家乐、大秋景、春景等。凡杂曲都可以容纳在腰节中间。第四是三人相声或是变戏法。第五就是中场联珠快书了。快书最难唱,非幼功不可。快书分“出云板”、“流水板”、“联珠板”三节。上场先唱八句诗篇,如快书之母的《淤泥河》,诗篇是:“堪叹人生天地中,使尽心机为利名。富贵荣华花上露,好勇争强火化冰。三寸气在千般用,一旦无常万事空。任君空使平生巧,难免荒郊被土蒙。”诗篇最后接“书柱头”两句,由十四字直到五十字,像“表的是……”就是书柱头。往下接正书出云板。快书以前三十年名家奎松斋最擅长。他不但能唱,还能自编,《蜈蚣岭》是奎松斋点铁成金的改编作品,《失街亭》、《截江夺斗》是奎松斋所作,所以以前诗篇起头是“松斋拙笔写截江”;后来唱的人改为“汉末刀兵起四方,纷鼎英雄逞豪强”。现在如奎先生这样能唱能编的只有德峻峰一人,所会快书有二十三段之多,像《淤泥河》、《草船借箭》、《八阵图》、《长坂坡》、《秦琼观阵》、《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箭攒罗成》、《罗成托梦》、《三战吕布》、《群英会》、《武松打虎》、头段《碰碑》、二段《碰碑》、《截江夺斗》、《宁武关》、《贞娥刺虎》、《阴魂阵》、《蜈蚣岭》、《斩华雄》、《凤鸣关》、《血带诏》等。快书以后接第六“牌子戏”。牌子戏又称“拆唱八角鼓”,由两人或三人演唱,需要切末彩扮,滑稽突梯,令人喷饭。现在最好的是杜贞福、果万林二人,加上金晓山是三人。节目有《打灶》、《劈牌》、《射雁》、《打枣》等戏。最有趣是以马头调作曲头的《真逛西顶》和以岔曲头的《开山过会》。 西顶是西郊西顶庙,开山是京东丫髻山,唱时都要学乡下怯口,所以里面包括牌子:怯银纽丝、刮地风、十三腔、三根棒、莲花落和怯快书等。八角鼓到牌子戏算是终场,有的用双黄,不用牌子戏。要双上得特别约定。双黄是黄辅臣所兴,在以前称“双学一人”,现在才称“双黄”,至于写成“簧”字就大错了。   八角鼓场中还可以加入各种小调和大鼓,或放在序幕中,或放在腰节中。第一“津韵大鼓”,原来称“卫调”,是后来加入八角鼓中的。现在普通称之为“京韵大鼓”,执牛耳者为刘宝全,至于联幼茹也算模仿这种调。第二“南马头调”,以常深之擅长;“北马头调”,以前算广阔山最有名,已然死了三十年,竞已失传,可惜得很。第三“北板大鼓”,多半用在序幕开场,加在五音大鼓中。此外还有“南板大鼓”。第四“直梁”,是直数无腔调,一人弹一人唱,最受妇女儿童欢迎。像《大实话》、《大过会》、《千方百计》等。第五“子弟书”,系编曲名家韩小窗所创,文词雅洁,对仗工整,每回八段,每段八十句,全用对句,就是三字冒头也要对句,很能引人入胜。笔者和傅惜,华兄谈到子弟书,傅兄对子弟书极端称道,认为很有保存的必要。这种作品很少,只有《千金全德》等几种。第六“五音联弹”,分三种,一种是“单五音联弹”,五个人奏五种乐器,乙左手按拨甲乐器,,右手弹自己的乐器,互作起来,两手协同确乎十分困难。一种是“双五音联弹”,两头两个打琴。一种是“抚五音联弹”,把乐器放在桌上,如同抚琴似的作乐,凡是拉的乐器这样就太难了。第七“滑稽大鼓”,是一个新出现的剧种,内容大半滑稽而夹以秽语,难登大雅之堂。像《丑姑娘出阁》、《丑妞斗牌》等。现在以“老倭瓜”、“架冬瓜”、“大茄子”擅长这种大鼓。   在前清时,拴八角鼓拢子的很多,尤以王公府第中为甚,恭王的府邸中就曾有“赏心悦目”的组织,瑞雪岩、奎松斋、赵子俊、布俊亭、常茂亭等,都是其中的中坚人物。 岔曲   岔曲在清代北京风俗曲中是最早的创作,也是清代宫中声歌消遣最先的歌曲。在清兵南征时,有随军旗兵名叫宝恒的,编成许多用一人歌唱的单支小曲,因他的号叫“小岔”,人们便称这种小曲为“岔曲”。最初军中的岔曲除写景写情以外,大半是颂扬得胜的吉利词,可以壮士气,也可减乡愁,以至后来初学岔曲的还要先学“八喜”。如:“喜的是汗马功劳”、“喜的是天子重英豪”、“喜的是金瓜钺斧朝天镫”、“喜的是旗锣伞扇乌纱帽”、“喜的是文官提笔”、“喜的是武将拿刀”、“喜的是吉星高照”、“喜的是一品当朝”等雍容华贵的字样。后来岔曲流传到一般家庭里,逢着喜庆寿日邀约子弟票友消遣八角鼓,岔曲就又改变,趋向庆祝颂扬的方面走去。像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双生贵子、双中状元等一类曲词,代替了得胜词。流传禁中以后,高宗乾隆爱它腔调简洁隽永,适于燕居小宴,因命词臣张照等人据腔作词,令南府(升平署)太监学习,时常歌唱。漱芳斋、景祺阁、倦勤斋都演唱过,词藻越发地典雅清丽。所描写的都是四时景物、燕京八景、西湖十景、潇湘八景和古代文人故事(如“踏雪访贤”等)、小说传奇故事(如《西厢记》中之“惊艳”、“借厢”),演述古人诗意,或将古文中雅洁的也编成岔曲(如《前赤壁赋》、《后赤壁赋》、《陋室铭》、《宴桃李园序》、《归去来辞》等),虽然文字很美,却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升平署岔曲共有九十种,计一百段,原本有□笔改窜过的字迹,可见岔曲在清代内廷的被重视了。同时外间的岔曲从嘉、道、咸、同以后,也改变了风格,文学技巧也极力精求,像“花不露花”,“月不露月”,“雪不露雪”等八不露,虽然描写的是花、月、雪而通篇不带“花”、“月”、“雪”的字样。又作“八花八典”、“十二典”、“酒名”等曲,无非表示作者学问的渊博。此外又作应情应景的文字,如“贺中举”、“贺结婚”、“贺生子”,这几个段子尽管也是善颂善祷,文字却风趣多了。最有趣的是调笑谑浪的小支岔曲,刻画的很深入,像“八丑”、“脏”、“大耳朵羊”都很有奇趣,令人发笑。后来随缘乐登台献艺,把岔曲整顿了一次,又自己编了许多,像《夏布衫诉功》就是随缘乐编的。《赞剑》分文武两篇,《风雨归舟》也分两篇,都是随缘乐改编的缘故。随缘乐所编的岔曲都是第一段加长。他是三山外火的旗人,相传幼时曾为人牧羊,有才而无用武之地,所以全在他的岔曲中发泄出来。“老天何故困英雄”,是随缘乐一生献艺大旨。仔细分析起来,同光以后的岔曲,有出世思想的,词意惨恻的很多,即如号称岔曲之母的“风弄芭蕉舞”,便充满归隐的意思。这也算岔曲的小演变吧!   岔曲最难学难唱,全凭实学,毫无偷手。又因岔曲都是单支,最长唱不过几分钟,没有伸缩,不易讨好,所以专学岔曲的很少。以前以奎松斋、英俊峰、广思溥最有名,今日唱岔曲有金玉之声的只一个德峻峰而已。岔曲之所以不能完全淘汰,是因为无论快书、单弦上场试丝弦时都唱一支小岔曲,因此还能保留到现在。   岔曲有大岔曲、小岔曲的分别,有的摘唱“岔曲头”或“岔曲尾”的,也算小岔曲。岔曲大致分六段,每段后有小过板,到第三段后行腔,第五段后卧牛,卧牛后接唱末段。卧牛有“软卧牛”、“硬卧牛”的分别。软卧牛用塌调起唱末段的最难。岔曲卧牛的过板,比第一段过板长,小岔曲在卧牛处用一叠字,稍一换气,转过腔调便唱。小岔曲卧牛的叠字多半是形容字或数目字,例如《顶牛儿》曲中:“虎头出来全,全都发了愣”。又如《丑勤》曲中:“外带着,拉,拉弓射箭”,很像单弦牌子曲中的一种叠字唱法。但卧牛有一最重要条件是:卧牛必在一曲后四分之一处。故宫出版的《升平署岔曲》引言中以为“凡叠字就是卧牛”。难道没有叠字就没有卧牛吗?所以这本岔曲的卧牛有些全在曲的前半,并且不是叠字只是复字,岂不是怪事!例如《后赤壁赋》曲中:“苏子归而谋诸妇,妇言道……”试问这“妇”字能算叠字吗?但标点的人却给画上了卧牛记号。岔曲的腔调有“荡韵”、“平韵”,以荡韵最难,至于“黄鹏调”却是另外一种歌曲了。岔曲的拍板有“西岔”、“平岔”、“数岔”、“起字岔”几种。起字岔过门多,和牌子曲相近,好听而难唱。   岔曲不但遵守十三道辙口,对于上平声不落韵,也是必须的条件。岔曲也是多入声的,叠雪辙难唱较少。例如唱岔曲的都自称会唱“渔、樵、耕、读”,其实并没有椎。渔的首句是“和风荡荡”,用江洋辙;耕是“荡荡和风”,用中东辙,读的首句是“皓月和风”,还是中东辙。后来从德峻峰先生处钞来“樵”词,才知首句是“和风皓月”,用的是叠雪辙。叠雪辙在十三辙中有若无,所以许多人也就不知道“樵”的原词了。   岔曲还有一种形似“柏梁体诗”的作法,每句用韵,名“楼上楼”,因为没有平仄抑扬,十分难唱,近来已很少了。 什不闲   在八角鼓以外的一种小曲,就是什不闲——莲花落。莲花落,有人以为起源于宋朝,并以放翁诗为证,这是靠不住的。沿门托钵的哪能尽唱莲花落?莲花落和什不闲腔调相同,实有分别。一个人手托竹板唱的为“莲花落”,几个人分唱加插科打诨的为“什不闲”,又名“拆唱莲花落”,有时还可以加锣鼓。抓髻赵、德峻峰唱的为莲花落,以前徐狗子奎弟老和现在的贾玉山、贾玉芳、贾玉珍兄妹合唱的为什不闲,不能相混。但牌子曲中的“金钱莲花落”又不同了。光绪年间有所谓“黄旗黄幌,万寿无疆”的曾经御览的“什不闲拢子”。此时继八角鼓拢子而起的什不闲拢子很多,而以“明月青松”拢子最出名。什不闲有“子弟什不闲”和“生意什不闲”的分别。莲花落和什不闲的节目也不相同。莲花落的节目如《王二姐思夫——摔镜架》、《大西厢》、《黛玉悲秋》、《宝玉探病》和应节应景的小调。在二闸船上,身被河风,听老翁敲竹板唱莲花落,真有太平的气象啊!什不闲的节目如《小花园》、《王小赶脚》、《大娶亲》、《老妈上京》、《老妈开谤》、《双锁山》、《丁香割肉》、《安儿送米》、《秦雪梅吊孝》、《赴善会》、头二本《马思远》、《四卖》、《夫妻顶嘴》、《孙济皋卖水》等。下地的什不闲像《刮地风》、《十里亭》等便是。什不闲的滑稽调笑和牌子戏很相近,清末民初的荷花汀——菱角坑,曾以什不闲带小戏号召一时,高柳荷花,确是消暑胜地。于今荷花依然,歌舞台榭早已颓倾了。 夯歌   打夯歌是夯头——瓦匠头的小曲。在人家盖房时,只要够三间房的地基,就可以传一槽夯。夯头单唱,壮夫合夯,也是有钱人家的一种点缀。以先说评书《善恶图》的广杰明,附业便是领夯的夯头。夯歌也有《八扇屏》、《三国志》、《红楼梦》、《二十四孝》、《百花名》、《马寡妇开店》、《王小赶脚》等节目。都是每节两句,后合群夯,有整本大套的歌词。唱时先一节音低,次一节音高,往复歌唱。例如《二十四孝》第一节:“五字加个人就是个伍,伍子胥过昭关替父报仇——(合夯)夯来,夯来,夯来,夯来□”。第二节:“五字加个人还是伍,伍子胥鞭尸替父报仇——(合夯)”。第三节:“一字加个钩就是丁,丁香割肉孝顺母亲——(合夯)”。第四节:“三字加个竖就是王,王祥卧鱼孝顺母亲——(合夯)”。如此反复歌唱也是很有趣味的。现在有号称“大牙陈”的陈宝山,领夯很有名。近来打夯的只喊:“老哥们儿多加劲啊□”,那头包竹布、趾高气扬的夯头,都已做壮夫小工了.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8:08 , Processed in 1.076482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