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历五月初五日为端阳节,是我国民间传统的三节之一。老北京人习惯上称“五月节”。 端阳节也叫“端午节”.因“端”与“初”同义;“五”与“午”相通, 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为“午月”:故初五日作“端午”:因午时为“阳辰”, 也称“端阳”。 端阳节始于春秋战国时代,起源于江南。 其活动内容相当多,是一种综 合性的民间节日。 端午由来有纪念爱国诗人、楚大夫屈原说;有古代吴越之民举行图腾祭 之说;有“恶月”、“恶日”驱邪避灾之说;还有始自夏、商、周时的夏至 节之说。 诸多说法中,民间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是纪念屈原说。宋代,为表彰屈原“精忠”,追封他为“忠烈公”,正式把五月初五端阳节赋予纪念 屈原的意义。 明代端午,北京有赛龙舟的活动。皇帝也要到西苑斗龙舟、划船,与诸 大臣宴乐。清代皇帝也有龙舟竞渡之举。民国期间,北海公园也曾举办过有 奖划船竞赛,是当年京城一大盛事。 北方少水,龙舟竞渡活动自然比江南略逊一筹。但老北京人却很讲究在端阳日郊游娱乐,谓之“熙游避灾”。明、清两代还在端阳节早上,群入天 坛“避毒”。 五月端阳,进入盛夏 ,正是毒虫蠢动,疫疠丛生的季节,人们便围绕着“ 避毒、防邪”进行一系列的节日活动。 这一天,家家户户都将苍蒲、艾子插 在街门两旁,并将钟馗、张天师等镇宅神像贴在门楣上,说是可以“驱邪逐 崇”。妇女们则将红纸剪成葫芦或蛇、蝎、蜈蚣、蜘蛛、蟾蜍等图案,以白 纸为衬,遍贴于室内各处。 妇女和孩子他还用五彩丝线缠的小缯子以及用绫 罗制成的“长命缕”(即将樱桃、桑椹、茄子、秦椒、白菜、豆角等蔬果, 用丝线穿成一串)戴在钗头,或系于背后,或佩于胸前,说是可将邪崇、疫疠尽收其内。 到五月初五日正午或次晨摘下,弃于门外,谓之“扔灾”。 樱桃、黑白桑椹是端阳节的时令鲜品,相传吃了黑桑椹,夏日不误食苍 蝇;吃了白桑椹不误食蛆虫。玫瑰饼、五毒饼(刻有蛇、蝎、蜈蚣、蜘蛛、 蟾蜍等“五毒”图案的酥点心)是端阳节的应时糕点。 更能点缀节日的食品则是粽子,早年谓之“角氽”,也是由纪念屈原而来。现已衍化为夏令食品。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9:19 , Processed in 1.084539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