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 1.中元法会和盂兰盆会 旧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它是与正月十五日的上元节和十月十五日的下元节鼎足而三的,是中国古老传统节日之一. 中元节乃是道教节日。道教认为,“三元”乃“三官”之别称。上元节又称“上元天官节”,系上元赐福天官紫微大帝诞辰;中元节又称“中元地官节”,系中元赦罪地官清虚大帝诞辰;下元节又称“下元水官节”系下元解厄水官洞阴大帝诞辰。道教《太上三官经》云:“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一切众生皆是天、地、水三官统摄”。据查,早在汉朝以前人们就有这种信仰。 中元节时,道教宫观如地安门外火神庙、西便门外白云观为了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循例举办“祈福吉祥道场”。是日殿上设“太上中元七□赦罪洞灵清虚大帝平等应善天尊”的神位,广陈供养。卯刻,道众闻鼓上殿,经师们加披五彩云鹤班衣,位列前排左右。高功头戴五老冠,金莲盖顶,身披天仙法衣,手执朝简,在钟鼓齐鸣中拈香、宣表,谓之“庆贺朝科”,从此便拉开了法会序幕。法会的一般安排是,除上下午唪诵《玄门功课经》外,主要是拜《玉皇宥罪锡福宝忏》。晚间唪诵《铁罐□口施食》,超度前羽后化的祖师,并普渡十方孤魂。 佛教徒在这天要举行盛大的盂兰盆会,也叫盂兰盆斋、盂兰盆供。盂兰,梵语为乌兰婆□,意为“救倒悬”。盆为食器。据《佛说盂兰盆经》云,目连之母青提因私自隐藏设斋供养诸佛的财宝而堕入地狱,目连成正果后,至冥间寻母,始知青提已入地狱。目连于阿鼻地狱见母受倒悬之苦,遂求如来救度,如来命“八部龙天”(八部中之龙众与天众)打开地狱,救出青提。其时青提已堕为饿鬼,目连去王舍城乞得饭食,但其母贪性未除,饭食入口皆化为烈火,目连乃再次哀叩佛祖求救,如来遂令目连在僧众夏季安居终了之日(即旧历七月十五日)备百味饮食和五果(桃、李、杏、栗、枣)置盂兰盆中,供养十方佛僧,仰佛僧之恩光,遂解脱了青提等饿鬼倒悬之苦。最后,目连与父母同得正果,成为地藏王之护法。于是后世人们就都在每年七月十五日遵礼如仪,以奉施佛僧之功德,来救先亡倒悬之苦,解脱七世父母之厄难,循例祈建盂兰盆会。 在中国最初举行盂兰盆会的是汉武帝(502至549)大同四年(538)。他在同泰寺举办“盂兰盆斋”(见《佛祖统纪》卷37),此后此仪遂在民间普遍流传。唐代,每年皇家以音乐、仪仗送盆到各官寺,献供种种杂物,民间施主也到各寺献供(见《法苑珠林》卷32)。唐太宗大历元年(766),在宫中内道场祈建盂兰盆会,设高祖以下七圣位。树建巨幡,书帝名号。自太庙迎入内道场,梵乐悠扬,旌幢蔽日。百官于光顺门外迎拜导从。此后历年如此。据《大宋僧史略》说,唐时盂兰盆极为奢丽,往往饰之金翠。日本园仁《入唐求法巡礼行纪》卷四说,当时长安诸寺七月十五日作花蜡、花瓶、假花果树等,各竞奇妙,常例皆于殿前,广陈供养,倾城巡寺随喜,甚为壮观。 到了宋代,便不是以盆供僧,为先亡得度,而是以盆施鬼了。采取道教以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的传说,印卖《尊胜咒》、《目连经》。又以竹竿斫成三脚,高三五尺,上织灯窝之状,谓之盂兰盆,挂搭衣服、冥钱其上,焚之。拘肆乐人自过七夕便演《目连救母》的杂剧,直至十五日止,观者倍增 (见《东京梦华录》)。寺僧又于是日募施主钱米,为之荐亡。至清,每岁中元建盂兰道场,自十三日至十五日放荷灯,使小太监持荷叶燃烛其中,罗列两岸,以数千计。又用琉璃作荷花灯数千盏,随波上下。中流驾龙舟,奏焚乐,作禅诵,自瀛台过金鳌玉□桥,绕万岁山至五龙亭而回。 晚清,北京尚有八百四十多座寺庙。凡略有条件的都举办规模不同的盂兰盆会和中元法会。例如:广济寺、法源寺、拈花寺、广化寺、嘉兴寺等均有较大的举动。以长椿寺为最。 盂兰盆会或中元法会开坛前,都在山门外张揭黄纸巨表,宣示缘起。庙内殿上设公德堂,挂上“超升莲界”的大匾。居士和善信弟子们纷纷给自家的宗亲设位追荐。是日午前,由首座方丈讲经,午后,僧众和居士们在殿上合诵《佛说盂兰盆经》和《地藏经》,然后到功德堂回向后,由前来参拜的文场前导,在庙设位的眷属们举香,随着敲打法器的僧众、居士一起祭送法船。一般在附近广场焚化;如附近有河渠湖泊的,则将法船底部涂上桐油,放在水面上焚化。 民国以来,北海公园天王殿、中山公园音乐堂等处历年均办有“追悼阵亡将士法会”。凡属这种情况都用番(喇嘛)、道(道士)、禅(和尚)三台经,供着一个“海陆空军阵亡将士”的牌位,进行公祭。届晚,番、道、禅,身披法衣,敲打着法器与应邀的各界人士、阵亡将士家属分别乘坐客船,环湖一周后将法船焚化。夜间,僧众照例要放《普利济孤□口》超度“十方法界”的孤魂饿鬼。 2.法 船 法船系大型冥器(纸活,亦称烧活),小者一丈数尺;大者数丈。系由冥衣铺匠人用秫秸扎架,以彩纸裱糊而成。船头为猛虎图案,上站探身持叉的开路鬼,其身后是一对“黑白无常”鬼,对面而立。“白无常”亦称“活无常”,身穿白袍,头戴白色高帽,上书“利见大人”,手持哭丧棒。“黑无常”亦称“死有分”,身穿皂袍,手拿“勾魂牌”,上书“你可来了,正要拿你。”每字还用朱笔圈点。舱内有十殿阎君(秦广王蒋、楚江王历、宋帝王余、五官王吕、阎罗王天子包、卞城王毕、泰山王董、都市王黄、平等王陆、转轮王薛)朝地藏王菩萨。船的桅杆上挂一面旗子,正面写:“盂兰圣会”,背面则写“慈航普渡”。另外,还要糊掌舵的一人,持桨划船的数人至十数人。 匠人们为了便于搬运,一只大型法船要分做若干节。船身通常为三至五节,抬至法会现场后,再拼连起来,用细铁丝拧上。船舱以及船上的人物、旗杆都是后绑上去的。拼好后四周还要用绳子拉上纤,防止被风刮倒。 3.放 荷 灯 放荷灯,亦做放河灯,乃是中元夜的重要活动。荷灯形式很多,一般是用彩纸做成的朵朵莲花,底下用半个茄子做托,在中心插上点着的蜡烛,使其飘浮水面。还有的是用西瓜、南瓜和苤蓝半个,将其中心掏空,当中插上点好的蜡烛,往河里一送,其灯自然顺水飘流而下,排成一队“水灯”,随波荡漾,灿若繁星。与河里倒影相映成上下双灯,缓缓移动,蔚为奇景。清宗室文昭《京师竹枝词》云“绕城秋水河灯满,今夜中元似上元”。当时,凡有河渠湖泊之处,皆有放荷灯之举。例如:积水潭、什刹海、运河二闸,最热闹的是水关,次为泡子河。游人云集,几无立锥之隙,竟有被挤下水者,可见当时盛况。 4.莲 花 灯 市面上从七夕后即开始售卖莲花灯,种类繁多。其灯皆是用彩纸莲花瓣组成的各式花篮或鹤、鹭等飞禽动物,任人选购。 从七月十三至十七日晚上(尤以十五日为最),各家儿童及少量成年人均呼伴结群,执灯游行“遨游于天街、经坛、灯月之下”,小孩们众口一词地喊道:“莲花莲花灯啊,今儿点了明儿扔啊!”当年谓此举为“斗灯会”。 贫家小孩买不起纸灯,则举一荷叶,中心用竹签插蜡而燃之,谓“荷叶灯”。也有“一柄荷叶绿盖头”的小孩,将荷叶反扣在头上,再插上半只小红蜡点着,满街跑着玩。据清《燕京岁时记》载:“谨按日下旧闻考,荷叶灯之制,自元明以来即有之,今尚沿其旧也。” 此外,还有用大棵香蒿子,缚香头数百,一一燃点,或埋立于地,或擎举于长街,远望恍如流萤。更为别致的是,茄子插香头而燃之,谓“茄子灯”;西瓜瓢内插蜡燃之,谓西瓜灯。 昔年有别出心裁者,借此大出风头,引人注目。有的背一纸糊粪桶,燃烛为灯,手持粪勺,扮做粪夫;有的则肩担纸糊水桶一付,铸烛为灯,扮做卖水者;以为嬉戏,惹得围观者捧腹大笑。 5.应 景 戏 旧时,七月十五前后,京师各戏园子要唱“盂兰盆会”应景戏《目连救母》。《目连救母》系明代戏曲作家郑之珍所编。全名为《目连救母劝善文》又称《劝善记》,该剧共一百出。剧情叙善人付相,生前广结善缘,斋僧布道,赈济孤贫,死后升天,受封为“天曹至灵至圣劝善大师”。其妻刘青提受人怂恿,违誓开荤,不敬神明,杀害生灵,触怒上苍,死后被鬼使摔入□都地狱,备受折磨。其子付罗卜,夙具孝心,甘冒艰险,到西天恳请佛祖超度,佛祖嘉其孝义,允许皈依沙门,改名大目犍连。目连为寻母去地狱,遍经十殿,百折不回,终于感动了神明,实现了母子重逢,同升天界的愿望。 清乾隆年间张昭参考郑之珍《目连救母》传奇,编撰宫廷大戏《劝善金科》,共二百四十出,每天演二十四出,十天演完。 曲艺梅花大鼓也有《目连救母》的段子,但是并无盂兰盆会应节应景的曲艺专场。 6.祭 祖 老北京人历来将中元节呼为“鬼节”。是日各家均祭祀已故之宗亲五代。以示“慎忠追远”。清《北京岁华记》载,“中元节前上冢如清明。”清《帝京岁时纪胜》载:“中元祭扫,尤胜清明。绿树荫枝,青禾畅茂,蝉鸣鸟语,兴助人游。” 旧京中元祭祖的形式不同。有的亲到坟地烧钱化纸;有的则在家以装有冥银的包裹当主位,用三碗水饺或其它果品为祭,上香行礼后将包裹在门外焚化。 据明《帝京景物略》云:“上坟如清明时,或制小袋以往,祭甫讫,辄于墓次掏促织。满袋则喜,秫竿肩之以归。”说明自元、明以来,中元上坟,带有秋季郊游的性质。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9:09 , Processed in 1.155401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