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秧歌会常见的有两种形式:一为高跷秧歌;一为地秧歌。 高跷秧歌是演员脚底下绑上三四尺高的木棍,谓之“踩高跷”。演员都要穿上舞台上的戏装,在街上游行演唱。主要角色有头陀(即大头和尚度柳翠之戏),手拿一对木棒,在前边引路,边走边打,后边的演员都按照他打的快慢节奏来走路。他的后边有渔翁、渔婆、樵夫、农夫、傻公子、傻公子老婆,以上谓之“渔、樵、耕、读”。此外还有老作子、小二哥等。多表演八仙和梁山泊的故事。有的角色还要戴上打花鼓的腰鼓和小手锣(有俊鼓旦锣之说),打出“亮登强”的节奏。此外,演员随时可以唱些短歌小曲,说些趣话,表演些逗笑的动作。 地秧歌是不上跷的纯秧歌会,与高跷秧歌大体一致。地秧歌有它一套独特的角色结构和表演形式。角色共计十余人,除文扇、武扇、渔翁、樵夫外,其余均为双上(头陀、小二哥均为二人,锣鼓均为四人)。整个演出分“堆山子”、“走场”、“别篱笆”、“逗场”和“演唱”五部分。它的舞蹈动作是根据头陀的几套基本动作演变成六十四个套路。舞蹈节奏明快,强弱对比鲜明,动作幅度大,刚劲沉稳,给人以粗犷有力之感。此外,舞蹈中大量吸收了戏曲表演技巧,讲究“手、眼、身、法、步”的表演技巧,从而形成了它鲜明独特的风格。 二十年代时,北京城内及近郊的高庄、唐家坟、高碑店、官庄、弘寺、赵公口、“合义同善”等秧歌会还经常在妙峰山和各大庙会走会。其中朝阳区弘寺(现改红寺)村的地秧歌已有二百五十多年的历史,至今尚存,并在一九八六年北京地区龙潭杯民间花会大赛中获得优胜奖。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9:28 , Processed in 1.092086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