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春节

2002-12-1 11:00| 发布者: 佚名

辛亥革命以前,中国一直采用阴历(亦称夏历、农历、旧历),民间过年一律以阴历为准,每年阴历正月初一元旦为“年禧”。这是个盛大的全民性的传统节日。由于它预示着新的开始,天地万物的复苏,春天降临和一年的农事在即,所以一直为人们所重视,循例举行盛大的祭祀和庆祝活动。   民国以后,采用了阳历,才有了阳历年之说。但一般老百姓从思想上都不予承认。尽管机关、学校及洋行等放假休息,以示庆祝。老百姓仍按平时看待,既不举行宴会,也不进行娱乐,不做任何表示。一个国家不能有两个年,既然使用阳历,就必须称阳历一月一日为元旦。而阴历正月初一日,则以古时已用过的“春节”来称呼。但不管当时官面上如何更改,老百姓仍然墨守成规,亲切地称呼阴历正月初一日为“年禧”,仍按千百年来传统下来的风俗、习惯来欢渡自己的节日。   北京是几代帝王建都的古城,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北京人过年典型地反映了封建时代所形成的信仰,儒、释、道思想、观点贯串了整个的节日活动。其具体内容有三:   一、祭神祀祖,求祥祈福;   二、互相祝拜,走访亲友;   三、游览先坛庙迹,进行娱乐,改善生活。   现依次介绍如下。 1.腊 八   腊八,即旧历十二月初八日,系汉族传统节日,由来已久。唐·张守节《史记正义》:“十二月腊日也……猎禽兽以岁终祭先祖,因立此日也。”汉代以冬至后第三个戊日为“腊日”,南北朝时始改为十二月初八日,谓之“腊八节”古时的春节,实际上从这天就算开始了。   老北京人历来把腊八视为“年禧”即将到来的信号。尤其是商家开始下达帐帖儿,准备要帐,所以人们一语双关地说:“送信儿的腊八粥。”民谣说:“老太太别心烦,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拉拉二十三……”   关于腊八粥的起源,众说纷纭。有祭祀神农说;有祭祀八神(见《古今中外节日大全》)说;有朱元璋忆苦说;有纪念岳飞说;有纪念佛祖说。其中流传最广,普遍为人们所接受的是纪念佛祖说。相传在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净饭王之子乔达摩·悉达多(即佛祖释迦牟尼)痛感人间生、老、病、死的苦恼,为了寻求解脱之道,毅然舍弃王位,遍游印度名山大川,访问贤明。十二月初八日,行至比哈尔邦的尼连河畔,又累又饿,昏倒在地。当时,被一牧女发现了。便将随身带的杂粮加些野果,用泉水加热煮成粥,一口口地喂他。这对于多时不见水米的释迦牟尼来说,诚如美味甘露,所以顿觉精神振奋,就在尼连河里洗了个澡,然后,向着东方盘腿静坐在毕钵罗树下,苦思解脱之道。并发誓说:“我如果不证到无上大觉,宁可让此身粉碎,终不起此座。”终于获得了彻底的觉悟而成了佛陀。从此,佛教徒们就将腊八节称为佛的“成道节”。自佛教传入中国后,每年旧历腊月初八日各佛教寺院都用香谷和干果做成粥来供佛。据《析津志》所载:“十二月八日,禅家谓之腊八日,煮红槽粥供佛。”《咸道以来朝野杂记》也说:“十二月初八日为浴佛日,各寺观煮粥供佛。”封建时代帝王还用腊八粥赏赐文武百官,正如《燕京游览志》所载:“十二月八日,赐百官果粥。”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奉世宗之命,雍和宫内万福阁等处设大锅煮腊八粥,并请喇嘛诵经,然后把粥分给各王公大臣品尝食用。民间亦争相效仿。   在民间腊八熬粥,除了供佛祀祖外,主要是在亲友邻居之间当做互相馈送的礼物。其次才是“哩哩拉拉二十三”的自家享用。但是,凡有亲丧“守制”的则不熬粥。   腊八粥的种类极多,主要是根据贫富来决定。旧时,米粮店一进腊月就将芸豆、豌豆、小豆、豇豆、绿豆、小米、大米、高粱米等掺在一起出售,谓之杂豆米、“腊八米”。一般人家就将这种杂豆米加上小枣、栗子之类的干果,熬成粥之后再加上红、白糖,还有的加上玫瑰、木樨(腌桂花)等甜调料。如是比较讲究的,就首先要注意粥的颜色。这样,凡带有深色的杂豆均不能用。只用糯米(江米)、薏仁米(事先得用银针将糠心拨干净)、菱角米、鸡头米(芡实)、莲子肉(去心莲子)、等原料煮成粥,雪白透明,质地精细。然后放在盖碗儿或特制的粥盒里,铺上蜜饯果脯(桃脯、杏脯、苹果脯之类)、荔枝肉、桂元肉、桃仁、松子、染红的瓜子仁和青、红丝,谓之粥果儿。还要摆出图案和花样来,谓之“八宝粥”。   腊八节,除了熬腊八粥之外,民间还有用米醋在坛子里泡“腊八蒜”的风俗习惯。从腊月初八封上坛子口,放在较暖的屋子里,到除夕夜间吃大年饺子时,才打开受用。泡好的蒜都是碧绿的颜色,就像翡翠一样,配上深红的米醋,煞是好看,给家宴上增添了节日色彩。 2.扫 房   古代把春节大扫除称为“扫年”,它起源于古代人民驱除病疫的一种宗教仪式。《吕览注》:“岁除日,击鼓驱疠疫鬼,谓之逐除,亦曰木难。”后来,逐渐演变为年终的卫生大扫除了。至唐代,“扫年”之风盛行。据宋·吴自牧《梦梁录》记载:“十二月尽……不论大小家,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以祈新岁之安。”经历代相传,形成了春节前扫房的习俗。既便是人少而又贫困的人家也要扫房。这不仅是一种迎接诸神下界的准备,而且也是一种扫除秽气、晦气、穷气的重要举动。   老北京的童谣说:“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其实民间并不在腊月二十四日扫房,而是在腊月十五日以后,二十三日祭灶以前,从宪书(皇历)上择个“宜扫舍”的吉日就开始扫房,说是“不能让老灶王爷顶着土上天”。   扫房确是一件相当麻烦但又不能不搞的事。大户人家主人指挥仆人们去干;一般住户则全家老少一齐动手,将室内家具陈设一律搬到庭院,擦拭干净,尤其是上边的铜活一定要打亮。对于室内主要是扫除墙角顶棚上的塔灰、蛛网,撕掉墙壁上的旧年画;待进行粉刷或裱糊后,再贴上新年画;撕掉玻璃窗上的旧窗花,擦净后待除夕时贴上新窗花;尤其是佛堂、祠堂更要精心整理打扫,诸如香炉、蜡扦、花筒、海灯碗、供碗等祭器都必须擦亮,佛前旧联对,挂钱等物,一律揭掉焚化。   一般家庭只搞半天或一天,房屋较多的住户则分屋分院地搞三天至五天不等。   扫房以后,人们还要“择吉”到澡堂或在家里沐浴洗澡,剃头理发,表示除旧迎新。   扫房以后,全家即开始筹办年货,请香蜡纸码、供品,写对联、剪窗花、买挂钱、年画、鞭炮……准备过年了。 3.祭 灶   灶神,老北京人谓之“灶王爷”。据《准南子》说,黄帝、炎帝“死作灶神”,职司人间善恶。《五经异义》说,灶王爷姓苏,名吉利;灶王奶奶姓王名搏颊。但是《酉阳杂俎》则说,灶神名隗,而貌如美女。又说,灶神姓张名单,字子郭,他的夫人字卿忌。究竟灶王者谁?其说可谓多矣!但多未被民间接受。   清末民初以来,北京市面多传所谓善书,其中有《灶王经》者(此非道教所传之《灶王经》),说:“灶王留下一卷经,念与善男信女听。我神姓张名自国,玉皇封我掌厨中。来到人间查善恶,未从做事我先清。”由于比较通俗易懂,所以能被人们接受。民间盛传:“灶王爷本姓张,一碗凉水三炷香”。   祭灶是古老的习俗,最早称为“纪灶”,即纪念让人用火熟食的先灶者。后来演变为祭祀灶神。《论语》中有“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的话。《抱朴子》也说:“孟夏可以祀灶”。可见远古已有灶神和祭灶之举。只不过当时只是在夏天举行。到了后汉,有阴子方者,当腊日早上炊饭时,忽见灶神显形,子方再三拜祷,将家中所饲之黄羊(犬)杀掉,祭祀了灶神,从此,子方家累世昌盛,人财两旺。因此,人们争相效仿,在腊日以黄羊祭灶,就相沿成俗了。   到了近代则演变为“糖瓜祭灶”。据《道咸以来朝野杂记》载:腊月“二十三日,为祭灶君日,所谓东厨司命也。皆于上灯后祀神,以糖瓜、糖块及什锦南糖为供品……古之所称‘黄羊祀灶’者久已夫不见此典矣。”这是因为人们认为灶王爷是玉帝派往人间监督善恶之神,每年腊月二十四日都要朝奏玉帝,凡人居家过日子,岂能无过,为了避免灶王爷说自家的坏话,当二十三日晚上给他送行时,就用江米或麦芽做成的糖来粘住他的嘴“意为塞满口,使上天不得多言也”(《中华全国风俗志》)   旧时老北京供的灶王爷有两种,一种是常年奉祀的“金灶”。有双座、独座之分。奉祀人有配偶则供双座的,意为灶王爷、灶王奶奶;无配偶者则供独座的。“勤行”(饭铺、二荤铺、切面铺)也供独座的。“金灶”系木刻版,水彩印刷,较为精细,上端印有当年的二十四节气的日期,供者多系农民和城市里的小门小户。贴在灶火台正面上端,并贴一副对联,上书:“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横批是:“一家之主”。平日应是“晨昏三叩首;早晚一炉香。”到腊月二十三日晚上祭灶时揭去焚化,等腊月三十日除夕时再请一份新的贴上。   另一种是大户人家平日不供“金灶”,只是腊月二十三日临时到香蜡铺请一份所谓“烧灶”。此系极粗糙的木刻版,水彩印刷的神纸,上题“司命之神”四字。届晚,夹在一个木制的神纸夹子上,摆在正堂八仙桌后端正中央。   不论供“金灶”、“烧灶”,均于腊月二十三日晚饭后,将室内各炉火升旺,全家聚会一起,在供桌上设关东糖、糖瓜、南糖三碗至五碗,凉水一碗,草料一碟。(凉水、草料是给灶君所骑之马用的),设香炉、蜡扦等供器。祭祀开始时,燃点祭祀专用的羊油小红蜡,谓之“小双包”,蜡扦下分别压着黄钱、千张、元宝敬神钱粮一份至两份。由男家长主祭上香,俗云:“女不祭灶,男不拜月”,但并无绝对界限,有的家里只不过是男人先拜,女人后拜而已。上香后依尊卑长幼,依次三叩首,然后肃立十分钟。待香烛欲尽时,再行三叩首后,即将香根请下,连同灶王码儿、钱粮、草料等一并置于庭院中的钱粮盆(一种生铁铸成的大盆)里与事先准备好的松木枝、芝麻秸一起焚化,有的还要加放鞭炮,一边焚化,一边祝祷说:“老灶王爷,您好话多说,坏话少言吧!”   祭毕,将所有的关东糖等供品撤下,剁碎,首先将碎糖,每炉投入一小块,谓之粘粘老灶王爷的嘴。然后,全家分食。   京城历来存在“阔祭灶”和“穷祭灶”的。王府宅门或豪绅巨贾,于祭灶时必要排场一番。他们不但供品丰盛,把关东糖码得像大塔一样,而且还要给老灶王爷糊升天用的车马。例如:天宝金店刘家,每年送灶时都要糊一乘八人抬的官轿;东四六条住的仓韩家每年送灶时都要糊一匹翻毛大马。祭毕,将灶王码及钱粮往轿内或马鞍子上一放,然后才用香点火焚化。至于那些贫苦人家,只不过是在锅台上或墙壁的吊板上摆一碗凉水,烧三炷香,磕三个“素头”,把灶王码儿就地一烧,就告礼成了。   祭灶是旧历年到来的信号,老北京人谓之“过小年”。童谣谓之:“糖瓜祭灶,新年来到,丫头要花,小子要炮……”   旧时,各买卖地儿(商号)有“三节”结帐的规矩,凡应收帐款一律要结清。因此,从祭灶开始,纷纷派伙计外出讨债。一些还不起债者。都纷纷外出躲避,说:“要命的关东糖。”直到除夕接神时才不再讨债,所以穷人谓此为:“救命的包饺子。” 4.年前的市肆   从头年的腊月十五日,街上普遍进入了节日状态。据《京都风俗志》载:“市中卖年货者,棋布星罗。如案几笔墨,人丛作书,则卖春联者,五色新鲜,千张弦目,则卖画幅则以及芦棚鳞次,摊架相依,则佛花供品,杯盆杵臼。凡祭神日用之物,堆积满道,各处皆然”。现将过去最能点缀渲染节日气氛的行当概要地介绍如下:   画棚子。所售均系年画,早年大都是木板水彩印刷的(分为着色,套色两种)。因来自天津杨柳青,故俗称:“卫抹子”。内容多系象征福、禄、寿、禧,吉庆有余,平安如意的,还有的绘画《三国志》战景,节选《红楼梦》、《水浒》、《西游记》等名著片断的,最有特色的是《雪景图》、《围景》、《渔家乐》、《桃花源》、《乡村景》、《庆乐丰年》、《他骑骏马我骑驴》等。光绪年间,曾出现以文学典故及前人诗句为题的年画。民国后则不多见,而代之以画民间戏曲、歌谣为主要内容的年画。过去卖年画除了临街搭席棚设点外,还有沿街吆唤叫卖者。   对子摊。经营此业的大体上有两种人:一是学堂里的塾师和学生;二是一些赋闲的文人。他们事先即在设摊地点(店铺前),贴出写着“点染年华”、“书春墨庄”、“借纸学书”、“代耕”、“翰墨”、“涂鸦”的红纸签。届时高桌红毡,纵笔大书。联对、横批、门心、抱柱、斗方、春条、佛对,一应俱全。联纸旧时讲究用顺红、梅红、硃笺、擦油土笺、木红、万年红等。   过去贴春联有许多讲章,如:内廷、王公府第一律用白宣纸镶红边;一般门户一律用红纸;守制者(有父、母丧者)用蓝纸;庙宇用黄纸。词句也不同。所以卖春联的都要分别准备。   卖挂钱的。挂钱是一种民间剪纸艺术,用红绿灯花纸刻成各种象征吉祥如意、四季平安的图案,卖给人们过年时贴在门楣上当装饰品。用者多系郊区农民和市内小户人家,大宅府第往往不用。   卖道有的,亦做“道酉”,是一种用黄表纸砸成的小幅黄钱。长三寸,宽两寸,下端剪成两个斜尖,成燕尾形,共砸上九个小圆钱,另用红纸剪成一小方块,上以金粉印上“福”字,贴在上端。过年时,买卖家的幌子、钱柜,住户的器物上,甚至车马,生产工具上都可以贴。   卖元宝的,这是一种民间手工艺品,一根钎子上糊有两片金纸叶子,状如元宝。中间站着一个穿红衣服的小孩在撒金钱,谓之:“刘海儿撒金钱”,卖给人们,过年时插在黄白年糕上当供花用。   卖供花的。有的是摊贩,有的是流动串街叫卖的“买供花来捡样儿挑!”这是用来插在佛前果供、月饼、糕点供上的装饰品。常见的有:福、禄、寿三星加合禾二仙的;也有五枝清一色龙井鱼的;也有的干脆就是金纸制的“佛”字或“福”字。种类繁多。   卖绒花、绢花、纸花的。这是节日里供妇女佩戴的。绒花有福寿字的,双喜字的,聚宝盆和蝙蝠形式的,均系全红色,配上小片金纸的装饰。还有用于供花的纸制红石榴花。(老年妇女也有把它戴在头上的)。   卖松木枝、芝麻秸的。近乡农民为了在年前讨几个钱,把带有松木豆(未开成松花的)圆叶松枝砍上一大挑子,再将抖完芝麻的芝麻秸,每四、五根捆上一□,装上一挑,挑到城里大叫:“松木枝来,芝麻秸儿□!”大多是流动走街串巷的,卖给住户,过年祭祀时与神纸钱粮、香根一起焚化。除夕夜,有的人家还要把芝麻秸铺在地下,谓之“踩岁”,(碎)较好的松木枝挂上锦线拴好的铜币则可用来插在年饭上,谓之“摇钱树”,供于佛前。   卖灯笼的。这是给小孩准备的玩具。主要是走马灯,用细秫秸扎架糊上彩纸,成一小宫殿状,以一小秫秸棍立于当中,上边张一伞盖,柱子下边支撑着四个小人,形象各异。点蜡一烤,则转动不止。有极精细者,索价昂贵。另有宫灯、气死风灯,还有用动物形象(如:龙井鱼、狮、狗、兔等)做成脑袋能摆动的灯笼。   卖关东糖、南糖的。这是给腊月二十三日祭灶准备的。关东糖一般指小糖子熬成的方条块,如是用江米做成的则称为“真关东糖。”另有用小糖子做成的空心果状的谓之“糖瓜儿”,大都滚上芝麻。南糖是“麻片”、“鸡骨髓”和卷馅螺丝转芝麻糖混合的杂拌,质量甚精,酥脆甜美,是一种上品.   卖杂拌儿的。这是过年时给小孩吃的零食。所以,亲友互相拜年时多给有小孩的家里送这种礼物。所谓杂拌儿即是把干果掺在一起。杂拌儿分两种,一种是细杂拌儿,即:桃脯、杏脯、苹果脯、瓜条、糖藕、金丝枣、乌枣、花生粘、核桃粘等。另一种是糙杂拌儿、即:苹果干、桃脯干、杏干、柿饼条、栗子、糖豌豆、小花生、倭瓜子。凡属干果不论带皮与否,均可随意搭配。   卖花炮的,除少量茶叶铺代售外,多系摊贩。所售花炮种类繁多,当年最常见的有小鞭儿、铁鞭、机器鞭(由五百头到万头一挂的)、大二踢角、铁杆二踢角、大旗火、小旗火、铁冲子、太平花、炮打襄阳城、炮打双灯、炮打单灯、炮打银龙、黄烟带炮、花盆、盒子。专供小孩玩的有滴滴金儿、“耗子屎”、摔炮儿等。   旧时,东四、西单、鼓楼、前门的市肆,除夕夜几乎通宵达旦。《清稗类钞》在记叙“除夕元旦风景”时说:“凡繁盛处所,大略相同。除夕之日,街市商店,交易辄至天明。游者、采办年货者,至是更拥挤。及夜,寺庙之礼神者,车马往来,几不能过,而乞丐集于道旁者尤夥。至买卖之盛者,为香烛店,年画铺、风筝纸鸢店、玩物摊,其他如:茶食店、广货铺、杂货铺、茶叶店、典质铺、人亦拥挤。惟戏园则先数日已缀演。及至中夜,多爆竹声,盖比户已迎灶君下界矣!”             5.除   夕   旧历腊月三十日(小建为二十九日)为除夕,俗称大年三十儿。北京人历来将这天视为正式的年禧,人们送旧迎新的主要庆典都集中在这天进行,因此,这是最隆重、最热闹的一天。   ①点景   为了点缀年景,使院内院外,屋里屋外充满新春“纳福迎祥”的气氛,人们在除夕前或当天早上,照例要按传统的习惯来美化环境。   贴春联:家家户户的街门、屋门的门框上都要贴上对仗句的红色春联,门楣上要贴上“横批”。书香门第多是自己选拟书写,一般人家则买自街头,其词句因户而异。最常用的如:“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官宦之家,尤其是“旗人”(满族)宅子,多书“天恩春浩荡,文治日光华”。   北京的老住户,有的将大门上用油漆涂成两条红联,以黑漆写上对仗的词句,如:“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等谓之“门心”。有的没有这种固定的“门心”,到年禧时就用红纸写一副贴上。   有父母丧者,谓之“守制”。过年时照例用蓝纸写“守制”二字贴在门口,并贴一副蓝对子,上书哀□、行孝之词。   贴门神:门神历来有各种不同版幅,北京多沿用唐时传下来的“白脸儿”、“黑脸儿”的秦叔宝和尉迟敬二位武将的木刻版画。凡是没有“门心”的大门才贴门神。门神虽是北京人所谓的“家宅六神”之一,但从来不受香火,不享受任何供养。   贴挂钱:有的住户在街门、屋门,甚至佛龛上都要贴上剪纸形式的红挂钱。清代满人在祖宗供板上贴白挂钱,上面透刻满文,比较精细。庙宇贴黄挂钱;“守制”的贴蓝挂钱。   另外,有的人家在屋门对面贴上“抬头见喜”院内贴上“全院生辉”的春条;在窗户的玻璃上贴上红色剪纸的窗花;室内贴上:“宜入新年,福在眼前,合家欢乐,人口平安”之类的春条和“福”字。钱柜、大型生产工具、买卖幌子及招牌皆贴上黄纸红签的“道有儿”。还有将“招财进宝”、“黄金万两”等吉言每四字组成一字,写在红纸块上,贴于箱、柜正中央。   较大的宅门、府第往往不用这些进行点缀。他们按当时规定,用白宣纸镶红、兰边做对联。在大门外高悬大红气死风灯,上书“堂号”(如福德堂王、宏善堂李等),表示欢庆。   ②佛堂   过去老北京90%的人家常年供有佛龛或神像。到了年禧,一定要上供,三堂、五堂不等,讲究的有设九堂的。供品有:   一、成堂蜜供:系用面块、条过油后,滚上蜜,叠成小塔形,高的有数尺,小的只有几寸。除灶王供为三碗外,余者均为五碗一堂。   二、成堂套饼:即五个大小不同的月饼叠起来,上边摆一个带座、做上红寿字的面桃为一碗,共五碗。每碗插一枝供花。   三、成堂面鲜:系用面做的五种水果形状的点心。(即:桃、苹果、橘子、柿子、佛手),亦为五碗,每碗亦插供花一枝。   四、成堂的水果:如柑橘、苹果之类。有的苹果上面还做了“福”、“佛”字的图案;亦为五碗,每碗亦插供花一枝。   五、百果:以干果为主,如什锦果脯、糙细杂拌等,亦为五碗。   六、花糕或京式大小八件、芙蓉糕马等,亦为五碗,每碗亦插供花一枝。   七、年糕年饭:用黄、白年糕各一块,一块枣朝上,一块枣朝下,放在供碟里,上插一枝“刘海洒金钱”的元宝,共两碗,各放一边。中间放年饭一碗,饭上摆着桂元、荔枝、生栗子、红枣等年饭果,中间用一块大柿饼插上一枝带松木豆(可涂红)的松枝,以红头绳拴五个小铜钱挂在上边,谓之“摇钱树”。   八、素饺子或馒头等蒸食。如是馒头,上面都要用胭脂点上红点,以示吉庆。亦为五碗,每碗亦插供花一枝。   九、素炒菜:如炸疙脂、炸排岔、炸素丸子、炸香椿鱼、罗汉菜(用粉头炸的,也叫菊花菜)。   佛桌前,设香炉、蜡扦、花筒(或香筒)等五供。蜡扦上插大型“素蜡”,讲究的上烫有金字:如“花开富贵;云现吉祥”等。蜡扦下压着黄钱、千张、元宝,谓之“敬神钱粮”。花筒内插上金银佛花。讲究的,佛桌前要挂上刺绣的红桌围子。桌前地下摆蒲团,供礼拜之用。   除夕正午十二点前,佛堂大供要上齐,正午十二点,开始燃烛,点海灯,烧子午香(有大姆指粗,买来时用一根秫秸捆着,点时,插在佛案两旁的香墩上),谓之“起香”。从此烧线香不使中断,直至初五日为止。有的人家,从这时起开始“忌门”,不接待女客,虽至亲亦如此。   家宅六神,如灶王、财神、土地等均须上供、烧香。灶王爷腊月二十三日焚化升天了,此日要请一张新的灶王爷贴上,以便常年奉祀。   ③天地桌   如果家里没有常年供奉的佛龛,佛像,一般临时设所谓“天地桌”。如前设摆五供等祭器。亦陈供养、挂钱粮、烧香秉烛。惟所供的佛像、神码不一。大致有:   一、“百分”,即天地爷和诸神木刻版的像册,放在一个红灯花纸的大口袋内,半装半露,(第一张为黄纸彩色、银脸的天地爷),夹在神纸夹子上;   二、大幅黄毛边纸木刻水彩印刷的“天地三界十八佛诸神”的全神码;   三、福、禄、寿三星的画像或瓷像;   四、当天接进来的财神码。   天地桌有的设于堂上,有的设于院中,情况不一。   元旦子时接神时,即将“百分”焚化,其它不动,接递烧香,至灯节而止。   据说大年三十晚上至初一凌晨为“诸神下界”,考查人间善恶。因此,届时人们都要恭谨行事,不得妄言妄行。同时院内正中要设香炉点上檀香、芸香,富户、府第要烧藏香。表示恭迎圣驾,以求过往诸神在新的一年里赐福。   ④祭 祖   为表示慎忠追远,体现“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年禧时大都有祭祖的风俗习惯。   不论有无祠堂,一律将宗亲三代主牌亮开,有影者一律悬影。按满人习俗,祖宗的影像或牌位,要供奉在屋内西墙(西墙是尊贵的方位)。有的要将祖宗的遗物从供匣内拿出来,摆在供桌上。   供桌上也要摆着月饼、水果及各种蒸食、炒菜之类的供品。配以香炉、蜡扦,午后起,红烛高烧,香烟缭绕,庄严肃穆。   郊区农民们还有在除夕,举香到坟上请祖宗回家过年的仪式,直到正月初六才能撤供,初六才把纸锭、包裹焚化,谓把老祖宗送走了。  ⑤“送财神爷的”   大年三十刚一擦黑,有贫家小孩挨门挨户地送财神爷。这种神纸最为粗糙,是以木板水色印刷的,上边印着“增福财神”字样,正中印一戴纱帽的财神像。一般人都为取个吉利,用高于财神像成本几倍的价钱接进来。有时,送财神爷的小孩很多,一晚上能接到几十份之多,既便如此,也不能说:“不要”,如不再接,也只能回答说:“有了”。回民们向来不接,遇有送财神爷的,则答道“隔教!”   ⑥晚 宴   北京除夕晚上的家宴谓之团圆饭,菜馔繁简,视经济情况而定。但老北京的年禧饭菜吃喝,无论菜肴、主食都有传统的固定套子。许多家庭为了年禧尽情娱乐,借口诸多禁忌,在除夕前就将“年菜”做好了。除夕晚宴则是对年菜的首次品尝,可以荤素一齐上。   一、冷荤:冷炖猪、羊肉,因汤已凝固,谓之“肉冻儿”。冷炖鲤鱼、鲫鱼,谓之“鱼冻儿”。冷炖鸡,即之“鸡冻儿”。   二、大件:扣肉、米粉肉、红烧肘条、红白丸子、四喜丸子,事前做好,随吃随蒸。   三、清口菜:年禧吃的油腻过大,容易倒胃,所以佐以爽口菜,可以增进食欲。如用蔓菁、大红袍萝卜做成的“辣菜”,在汤里点上香油。一吃辣味钻鼻子眼儿。还有糖辣白菜、芥茉墩儿等。   四、□菜:为了易于保存,多炒出一些咸菜,如:肉丁炒咸黄瓜丁、肉丝炒酱瓜丝、肉丝炒干佛手等。   主食以水饺为多,一般有羊肉白菜、猪肉青韭,讲究的有三鲜馅。吃羊肉白菜、猪肉白菜的饺子,还要蘸腊八醋、就腊八蒜,这是老北京特有的风味。   除夕免上这顿家宴人要齐,以取团圆之意。菜饭要尽量丰富些,让人有充实感,预示来年丰衣足食。席间要多说彼此祝愿的吉祥话,来个皆大欢喜。这顿饭可以慢慢吃,有的人家从掌灯时分一直吃到深夜。   ⑦“守岁”娱乐   按传统习惯,饭后至夜间接神、拜年之前不能就寝,为自由娱乐时间,谓之“守岁”。其意义有二:年长的人是在辞旧岁之际有珍惜光阴的意思。年轻的有为父、母延寿的意思。所以凡是父、母健在的人,都必须守岁。   为了守岁,除夕之夜必须搞些娱乐活动。年长的一般多聚在一起打麻将牌。有的妇女们则喜欢盘腿坐在炕上打索胡纸牌。虽赌输赢,但“锅儿”很小,纯系消遣。有个别人家用天九牌(亦称“牛儿牌”、骨牌)推“牌九”、掷骰子、“摇宝”,因不够文明,且有赌博之嫌,正经人家多不做此戏。小孩们除点灯笼、放爆竹之外,有三、五个人坐在一起拈“升官图”者,由“白丁”起步,至“太师”荣归。即用一木制小轴,上书:“德、才、功、赃”四字,拈“德”字进三步;拈“才”字进两步;拈“功”字进一步;拈“赃”字则后退,以先荣归者为胜。以此取吉利。   ⑧接神   进入子时(夜十二点后)即可接神,有的人家由于娱乐或家里人未齐,须耗到三、四点钟才接神。   接神前,用香菇、木耳、黄花、炸货、葫萝卜、白菜等拌成素馅,包成饺子。接神时,供桌上只供三碗,每碗五个。饺子端上来以后,马上燃点香烛,宣告接神仪式开.   接神仪式一般多由最长辈主持。首先查好《宪书》元旦之日的喜神、财神、福神、以及阳贵、阴贵诸神的方位,然后,主祭人才正式举着高香到院里向各个方位依次叩首,表示接请,礼毕,举香回到堂上,插入香炉,再三叩首,全家依尊卑长幼次序三叩首,肃立十余分钟后,香烛欲尽,于是主祭人领全家依次再三叩首,礼毕,即请香根,将神像及黄钱、千张、元宝一并请下,拿到院中早已设好的钱粮盆里与松木枝、芝麻秸一起焚化,同时燃放鞭炮。礼成后,全家在焚化现场互道:“新禧”。   随后,将芝麻秸铺满甬路,从屋门,直铺到门道,家里人踏上谓之“踩岁”。凡放芝麻秸之家表示初一至初五“忌门”,不接待女客。   ⑨团拜   接神仪式完毕,全家就要进行团拜。首先,齐聚祠堂或设有祖宗影像、牌位的供案前,给老祖宗磕头拜年。然后,长辈们坐在堂上(有时坐在炕上),接受小辈们的拜年,均行三叩首礼,还要互相说些祝愿的吉祥话。这时,长辈们照例要给未成龄的小辈们一些压岁钱。   拜年后,全家聚在一起,吃一顿素馅的接神饺子,也叫五更饺子。有的饺子里还要放上一枚小铜钱,谓吃到铜钱者为吉祥。            6.元  旦   正月初一日为元旦,亲友、同事开始互相拜年,但仅限于“官客”(男人)。至于“堂客”(妇女)则必须等到正月初六日才能外出拜年。   清代,官员们在元旦互访拜年,是一种不成文的礼节,又是逢迎上司,联络同事的机会。所以都要郑庄其事地穿着补褂,戴着朝珠,翎顶辉煌地乘车、坐轿,亲自到长官、同僚的家里去拜谒走访,如主人不在,也要留下“志名”,表示循礼来过。为了避免长官与下属、同僚之间往返途劳,便举行“团拜”。清·艺兰生《侧帽馀谭》云:“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诚善举也,每岁由值年书红订客,饮食宴会,作竟日欢。”民国以后,机关、团体的“团拜”更是盛行。   民间的互访拜年,范围很广,形式很多,但大致可以分为下面四类:   一、走亲戚。初一必须到岳父、岳母家拜年,其他近亲则不限前后。这种拜年还要带些礼物,进门后,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即首礼,然后才能给长辈们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饭、玩耍。   二、礼节性的拜访。如对同行业的同事、一般朋友进行拜年,一进屋门,仅向佛像三叩首,如与主人系平辈,只须拱手一揖而已,如是比自己年长,仍应主动跪拜,主人应走下座位做掺扶状,连说免礼,表示谦恭。这种情况一般不宜久坐,寒喧两句客套话,就要告辞。主人受拜后,应择日回拜。   三、感谢性的拜访:凡是一年来对人家欠情的,(如医生等)就要买些礼物送去,借拜年之机,表示谢忱。   四、串门式的。这一般是对于左邻右舍的街坊,素日没有多大交往,但见面都能说得来,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见面彼此一抱拳说:“恭禧发财”,在屋里坐一会而已,无甚过多礼节。   拜年时互相瑰送的礼品大致有:一、糕点行匣(有用蒲包装的);二、成筐的水果;三、中外名酒;四、铁筒或纸盒装的茶叶;五、给小孩买的花炮、灯笼或干果杂拌等吃食;六、自制的特殊食品。民国以来,有送各店号发行的所谓礼券者,受礼人可持礼券到发行的店号,按礼券票面额买自己所需要的物品。   商号给住户(经常主顾)拜年很简单,凡属一般交往户,均不亲往,只在初一凌晨将贺年片往其门缝里一投即妥。正如《燕台月令》所云:“片子飞,空车走。”有礼物者,不过插上名片派一学徒的送往受礼人家而已。如同行业有深交往者,则不在此限。   由于希望新年有个好预兆,所以从元且至“破五”(正月初五)各家禁忌繁多,除上面已提到的“忌门”不接待妇女外,还有:一、禁说不吉利的话;小孩子不许哭闹、吵架;二、不准打碎盆、碗等家具,认为打坏器物是破产的预兆,如一且打碎,得赶快说:“岁(碎)岁平安”,及时进行“破解”;三、不准扫地(扫地会把财都扫出去了),不准倒垃圾和泔水(怕把财倒出去);四、不准动刀(主凶杀)、针(主长针眼)、剪(主口舌之争);五、不准看病、吃药,否则一年到头都会生病;六、有的家庭元旦之日不许花钱,说花了钱一年会受穷,七、有的家庭因守佛、道两教禁杀生的训戒,初一要忌荤,一天两顿素馅饺子,说是大年初一吃一天素,即可代替全年了。            7.祭 财 神   财神是中国人民各阶层普遍信奉的神灵。过去老北京的买卖地儿(商号)常年供奉所谓“三财”。由于民间盛传关圣帝君既是武神,又是财神,保护商贾之神。同时,关圣帝君重义,是义的表率,而商家均标榜“以义为利”,所以就把关圣帝君,奉为首座财神。其他两位,一是所谓“文财神”比干丞相;一是所谓的武财神赵玄坛元帅,据说,他是回民。至于住户供的只是头戴乌纱的比干丞相,谓之“增福财神”,但不一定常年供奉。   正月初二日早晨,住户和商号都要祭财神。一般住户如无常年供奉的财神像或牌位,就临时到香蜡铺请一份极糙的木刻版,水彩印刷的“增福积宝财神”码儿或者将除夕接进来的那些财神码儿夹在木制的神纸夹子上,设一祭坛;铺户则仍在原奉祀的“三财”神龛前设坛。   王府宅门及绅商富贾在供品上是相当讲究的。例如:北京著名的“八大祥”、同仁堂等大商号,在历年祭财神时,都用五宗大供:一、整猪或用猪头、前后爪、尾巴,象征性地表示全猪;二、整羊或者用羊头、前后蹄、尾巴,象征性地表示全羊;三、整鸡;四、整鸭;鸡鸭退了羽毛只留后尾上的翎子。五、红色活鲤鱼两条,用红绿线拴上,供在正中央,谓之“吉庆有余”(“鱼”与“余”谐音),又叫“一鱼二龙”,有借水得财之意。   一般买卖地儿或住户则仅用猪、羊肉各一方(用沸水一抄即可),馒头三碗,每碗五个,酒三盅(用火燃点),茶水一杯。有的说财神是回民,故不用猪肉。   此外,凡象征富贵发财,吉庆有余的艺术品如聚宝盆、纸制元宝等,均可供在桌上。以资点缀。   铺户由掌柜的(经理)主持致祭;住户由长辈主持致祭。依次燃烛、拈香、上叩。全体依尊卑长幼依次三叩首,肃立十分钟左右,待香烛欲尽时,仍由主祭人率全铺(宅)依次三叩首,即请了香根,将非常年供奉的神纸、除夕接进来的一些财神码儿以及黄钱、千张、元宝等敬神钱粮,一并放到院中钱粮盆内与松木枝、芝麻秸同时焚化,加放鞭炮。   祭罢,全家吃一顿羊肉馅的馄饨,谓之“元宝汤”,以取吉利。饭后,即前往广安门外五显财神庙进香或在家进行娱乐活动。            8.开   市   从初一到初五,街上的铺户都上起护窗板挂起绘有《水泊梁山》、《陈州放粮》、《桃园三结义》、《三请诸葛》、《精忠报国》、《济公传》等连环画的窗帘,表示过年休息。只有一些油盐米粮店在门板上留一小洞,对外营业,其它行业均不开市。掌柜的到外边拜年去,伙计们在家看柜,照例是把租赁来的响器(锣鼓等打击乐器)敲打起来助兴,以慰寂寞。凡喜轿铺、响器铺敲打尤甚。也有的铺户伙计们聚在一起“耍钱”,打麻将牌、“压六地”、掷骰子、推牌九……伙计们外出逛庙游览只能是轮流的。   过了“破五”(正月初五日),年禧就基本上过去了。初六日凌晨四点多钟,除了回民店铺和西药房外,其它店铺,尤其是俗称老西儿屋子的油盐店、干果店、绸缎庄等,均由掌柜的(经理)带领全体伙友们,给供在店铺正中的“百分”(全神像册)、“天地三界十八佛诸神”上香叩首,然后将这些神码、“钱粮”和香根请到当街,放在芝麻秸、松木枝架子上一焚,谓之“送神”。这时,鞭炮齐鸣,伙计们都猛劲地摇算盘,用秤杆敲打秤盘,屋里屋外响成一片,谓之“响响□□,大吉大利”。这时便有乞丐们来唱“喜歌”,掌柜的少不得要赏他们几个“喜钱”。在强烈的祝愿气氛中,店铺打开了护窗板,露出了早已贴好的“开市大吉,万事亨通”的红对联,开始正式营业。   开张之后,第一位主顾是男子,便认为是买卖兴隆的预兆,如是女人,便认为冲了财神,一年会不顺利的。           9.“人  日”   旧历正月初七日称为“人日”、“人胜节”,或曰:“七元”。这是个古老的节日,在中国至少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   道教认为,“天地先生鸡,次狗,次猪,次羊,次马,始生人。”此说颇有“进化论”的科学观念。汉人东方朔的《占书》亦云:“岁正月一日占鸡,二日占狗,三日占猪,四日占羊,五日占牛,六日占马,七日占人,八日占谷。”因此,民间相信,如果正月初一天晴,是年鸡则繁育,阴雨鸡则不旺,初二阴晴兆狗,初三日阳晴则兆猪,以此类推。正月初七如果天气晴朗,则谓吉祥,主一年出入顺利,人口平安,生丁繁衍,若阴晦则兆灾患。   清代,北京人正月初七日有测阴晴的活动,“人日”不但要吃春饼(一种双层的荷叶饼)卷“盒子菜”(酱肘子、小肚等熟肉菜),而且要煎饼于庭院,谓之“熏天”。但此俗流传范围越来越小,清末民初时即已被淘汰,以后则鲜为人知矣。            10.顺  星   顺星也叫祭星。依照道教和星象家的说法,每人每年都有一位值年星宿,也叫“流年照命星宿”(日、月、水、火、木、金、土、罗候、计都九星轮流值年照命)。人的一年命运如何,完全操在这位值年星宿手里,而每年正月初八日为诸星君聚会之期,又传为“诸星下界”之日,故在这天祭祀星君(即顺星)便有可能获得星君的垂佑。因此,人们有的到白云观星神殿(即元辰殿)去烧香顺星。但不论是否去庙里进香,是日晚间,天上星斗出齐后,各家都要举行一个顺星的祭祀仪式。   顺星用的星神码一共两张。头一张印着“星科”、“朱雀”、“玄武”等名目,并分别列出其所属的星宿名。中间为“八卦”,里圈印着天干、地支字样,外围绕圈印着十二属相的图案。后一张是“本命延年寿星君”,放在星神码的后边,只露上端名号。两张同时夹在一个神纸夹子上,放于正厅天地桌后边正中。   星神码前边摆上用黄、白两色灯花纸捻成的灯花,谓之“金银灯儿”(用香油浸稔),共一百零八盏,有用四十九盏的。也有按所谓《玉匣记》“本命星灯”之数者。通常都放在一个大型金属盘子里,用小铜钱压好,祭祀时全部燃点。以三至五碗熟元宵(每碗五个),清茶一杯为供品。前设香炉、蜡扦等供器,蜡扦下分别压着黄钱、千张、元宝等敬神“钱粮”。祭祀时,由长辈主持,燃烛上香,全宅按尊卑长幼次序行三叩首礼,肃立十分钟左右,待香烛欲尽,再依次三叩首后,即请香根,将星神码及钱粮一并置于庭院事先准备好的钱粮盆中与松木枝、芝麻秸一起焚化,同时燃放鞭炮。   祭星时,还要在案头、灶台、门坎、锅台等处各放一盏“金灯”(黄灯花)予以点燃,谓之“散灯花儿”。有辟除不祥之意。   祭星仪式结束后,全家即聚在一起吃一顿元宵。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5-6 03:31 , Processed in 1.077237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