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说 “年”

2002-12-1 11:00| 发布者: 佚名

农历正月初一“春节”,是我国各民族中影响最为深远、群众最为重视、气氛最为热烈的传统家节。这个节日在古代名称甚多,大约有三十余种,其中“元旦”最为普及。此外被普遍使用的还有:元正、元辰、元朝、三元、正旦等等。民间的俗称还有:过年、过大年、年节、大年初一等。1912年辛亥革命后,我国开始使用公元纪年,称公历1月1日为“新年”,改农历1月1日为“春节”。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使用公元纪年法,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那么何谓“元旦”?“元”在甲骨文中是一个人头,引深意有首领、第一、开始的意思。《公羊传—隐公元年》中有:“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 。“旦”有早晨或天亮的意思,《说文解字》中有“明也,从日,见一,上一地”的解释。早在殷商时期的青铜器铭文中就出现了 “旦”字的简化体,即用一个圆圆的太阳表示日 ;用一横表示地平线。是指一轮红日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由此可见“元旦”是指一年中的第一个清晨。至于“过年”一词则要从“年”字说起。“年”同我国的农业有着密切的联系。《正字通》里说:“稔,古人谓一年为一稔,取谷一熟也。”可见他的本意是指谷物成熟。《谷梁传—宣公十六年》中说:“五谷皆熟为有年”、“ 五谷大熟为大有年”。“大有年“就是我们讲的“大丰收”。 老北京过年,一般从农历腊月二十三的“祭灶”开始。“糖瓜祭灶,新年来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是当时流行的俗语。把关东糖制成瓜状,故名糖瓜。姑娘的花儿则多是从今崇文门外的花市买来的绢花。至于身为一家之主的灶王爷,照例是要供在厨房的大灶旁边。一般把他的画像帖到墙上,用个三角木架架起一块木板,上致香炉等祭品。灶王爷的神像在纸店、香蜡铺有售。多为木刻加色印制,质地甚为粗糙(老北京称买纸张文具的商店为纸店,货色齐全比较讲究的如“荣宝斋”、“清密阁”等称南纸店)。去买灶王爷神像时不能说“买”,只能说“请”,以示恭敬。民间祭灶的供品主要用关东糖(糖瓜)。为的是让灶王爷上天后能为自己美言几句,或是把他的嘴粘住免得多口。祭灶时摆上供品磕完头,就把神像从墙上揭下来,和金银锞、黄表纸一起焚化。这就是送灶王爷上天。到除夕接神时还要焚香祷告,将新“请”的灶王爷神位归旧。但是由于经济基础的不同,祭灶差异很大,一般分为穷祭灶和富祭灶。穷祭灶极其简单。可以搂土为炉,插草为香,用一碗凉水祭灶。富祭灶则大不一样。从除夕到十五要立“天地桌”。将香炉、蜡扦、木牌位供在中间。每天早晚焚香礼拜祭天地重神。供品多为甘鲜果品,如荔枝干、桂圆干、花生、等等。也有不少人用蜜供、月饼作供品。祭灶时爆竹之声盈耳甚是热闹。祭灶之后小孩可以不断的放鞭炮。大人们则忙着筹办年货。 到了除夕夜大人们或打麻将下棋、或谈天叙旧;小孩主要是放鞭炮、玩升官图。 除夕夜的另外一项活动是“踩祟”。由于“碎”与“祟”同音,取新春开始驱除邪祟的意思。“踩祟”就是把芝麻节放在院儿里,全家老少走入院中把芝麻节踩的嘎嘎作响。这样玩到将近天亮的时候,多小睡一会儿。等天一亮好有精力出门拜年。 那时拜年可不象现在发个“伊-妹”、打个电话或传呼了事。都是我去你家拜年,你要登门回拜;费时费力不说往往是交错于途,谁也见不着谁。如在路上巧遇则互道新禧,然后作揖而别,互道“两免”算是省事了。至于有车的大人、先生们为了省事,常常叫下人坐着空车,拿着名贴到处拜年。下人举着名贴到人家的门房儿说声“某某老爷来拜年了”。对方仆人立刻回答:“家主人不敢当,挡驾。”拜年的仆人便驱车前往另一家拜年。这种以空对空的拜年方式起与明,盛与清和民国。到后来还发展了固定的台词。过新年贴对子(对联),也是应景的老例儿。贴春联的习俗出自五代的后蜀,剧《毛亭客话》记载,那时每到除夕各宫门均贴“元、亨、利、贞”(出自《周易》乾卦)的四字桃符。一年太子一时兴起在自家府门口的桃符上提写了“天垂余庆,地接长春”八个字,这被认为是最早的春联。春联一般都贴在大门的门扇上,如果门扇上已经有刻好的永久性句子,就另外写一副分贴在门框上。联语如“五风十雨皆为瑞,万紫千红总是春。”、“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村。”等较为常见。有些人家无人能写,或图省事就到附近的对子摊买一副贴上,很是方便。摆对子摊的多是一些破落文人,他们在方桌上摆好笔墨纸砚,在红纸上写好对联、横批、福字,挂在桌边或附近的墙上,认人选购。当然,过年的习俗还有很多如贴门神、贴年画、剪窗花、燃放鞭炮、逛庙会等等。 但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我们的习俗有了或大或小的改变。比如前边说过的拜年方式的变化、烟花爆竹的禁放、嫁出的女儿不能回家等。再如“忌门”、(老北京拜年全是男人的事,女人不过破五不准出门,即便是很近的邻里也只能在院中说话。)“听忏语”(初一洗漱后的第一件事是隔着自家大门偷听街上行人的第一句话,以此来占卜吉凶。)等陋俗早已绝迹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文化层次的提高我们的习俗还将发生变化,但不论如何变化那些能表现我国文化精髓的民俗文化一定会被我们继承下去的。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5-5 11:07 , Processed in 1.106620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