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老北京的厂甸

2002-12-1 11:00| 发布者: 佚名

北京和平门外的琉璃厂,早在元朝时期就曾是烧制五彩琉璃制品的窑区。在辽代,这里是南京郊外燕下乡海王村,金代中都城建立后 改称海王庙,虽比较荒落,但因当地有一座著名的延寿大庙,因而显得比较重要。   明永乐年间大规模修建北京城和皇宫,在这一带设官琉璃窑,烧制五彩琉璃砖瓦、脊兽及其它制品,琉璃厂作为工地的标志而逐渐传开了。嘉靖年间北京外城筑成,这里也由原来的的城郊变成了城内,不像过去那样荒凉,并已开成一些街道,琉璃厂便成了地名 。   根据明末清初的一些文献记载,当时的琉璃厂附近,大概就和近代的百货市场差不多,是一些流动摊贩的集中地,琉璃厂文化街和厂甸市场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到了清代后期,因琉璃窑“密迩宫阙,烟燧约弥漫,殊违体制”,于是“奉指”迁到了京西三家店附近(今门头沟区琉璃渠),琉璃厂作为一条文化街,更有了发展的余地和条件。   售、放风筝,是厂甸的众多具有民间特色的活动之一。风筝又叫纸鸢、鹞子。在鸢背上装有丝条做的弓弦,风吹弦响,发出音响如古筝声,故人称风筝。风筝的故乡的中国,明、清以来,北京就是风筝的传统产地之一,以制作精巧而著称。清朝时就在扎、糊、绘、放四 艺方面发展到相当精的程度。   曹雪芹曾写过《南鹞北鸢考工志》,记载了许多风筝的品种,并有题咏绘图,《春明采风志》也记载了不少见筝品种名称,如比翼燕、瘦燕、双燕、蜈蚣、晴蜒等。“其最奇者,雕与鹰式,一根提线,翱翔空中,遥睹之,逼真也”。清同治年 间李静山在《增补都门纪略》中曾赋诗盛赞京城放风筝时的装观场面:   “不知弦索弄东风,只诛轻雷走碧空。 试立御河桥上望,纸鸢无数夕阳中。”   厂甸的另一个特点是风味小吃萃蓄,各种形式的食令人眼花缭乱。其中最有特点的是大串糖葫芦,它是用数十个山查果凭荆条串制而成,果上蘸满饴糖,其中还有夹以芝麻的。也有用白密蘸裹的,但为数不多。大糖葫芦有六尺、四 尺、三尺等大小尺寸,最高的长达太许,顶端插上纸制彩色小旗,是儿童喜爱的春节食品。   旧时诗人咏都市风光,也有以“大糖葫芦”为题的,如清《桃花扇》作者孔尚任就有“其余吹器多,葫芦一串蘸冰糖”画角仰天鸣,冰柱抽一丈”的诗句。   《厂甸正月竹枝词》亦有云:“雪晴满路是泥塘。车畔呼儿走不忙。三尺动摇风欲折,葫芦一串蘸冰糖。”北京的儿歌也有“正月初一逛厂甸,糖葫芦,好大串”的句子。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8:03 , Processed in 1.092456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