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走会通例

2002-12-1 11:00| 发布者: 佚名

过去的民间花会都由若干户组成,在朝山进香时都在约定的地点(如西直门、德胜门)摆齐儿(集合)。出发时,照例是让被皇帝御览过的所谓“皇会”(执黄旗)走在前面。   每一档子会都有一个“把儿头”。手执三角形,镶着火焰边的“拨旗”前引,拨旗是令箭,由它来指挥一切。凡是走到老一辈会头家宅门口时,头里挑笼子的一定要下肩带过,谓之“息铃”,表示礼貌,恳请批准通过。如是老一辈会头出来“接礼”,把儿头一定要躬身“打纤”, 文场打三参儿,意为三叩首,表示不越门而过。如老一辈会头没在家,则笼子息铃、下肩而过就行了。   到了庙上,庙会开始前,各档子会首先齐唱《群唱》和《小五佛》,统一打三通鼓,表示三次参拜,通称“打三参儿”。表达对神的虔诚。打完“三参儿”才能表演正式节目。   上山进香时,各档子会还要按传统规矩排顺序,谓之排档。按正统花会的规定是:“开路头,中幡眼、跨鼓胆,狮子尾。”也就是说,耍叉的开路会打头,跨鼓和中幡居中,狮子会压阵。   开路会   开路即是舞叉,亦称飞叉。通常一档子开路会中,有长不过五尺的十把钢叉,钢叉的叉柄是用锄头柄刮成一米来长,擀面杖粗细,固定在钢叉盘上的,叉头是活的可以转动,有的还要拴上铃铛,转动时发出“哗楞哗楞”的声响。走会时,通常一组为五人,勾上脸谱,扮成一个大鬼,四个小鬼。后跟文场,与演员动作应声合奏。演员的衣服多用青色,青缎靴,青缎靠,系丝绦及虎皮战裙。但表演时多赤膊上阵,除持钢叉还使用其它武器,各显奇技。接叉、扔叉,还得将叉在全身和头部作种种飞舞动作,而不落地。所练的名目有:“十字披红”、“玉带横腰”、“旱地拔葱”等。表演时,动作连贯,环节紧凑,寒光闪闪,十分好看。但时时处处透着惊险,使观众自觉躲避,叉进人退,自然就为后边的各档会打开了一条表演通道,因此称耍叉的为开路。过去朝山进香时,开路会总在前几天出发,以便走在前面。如果数档子会相遇时,照例让它先走,以取开路先锋之意。   五虎棍   五虎棍的由来传说起源于宋代,宋太祖赵匡胤登极前,路过董家桥,遇到当地恶霸董家“五虎”,拦桥要钱,因此双方发生了争斗。正好卖油郎郑子明路过此地,甚为不平,于是抽出扁担帮助赵匡胤打败了董家“五虎”。   由于赵、郑和董家“五虎”双方使用的武器皆为棍,所以称为“五虎棍”。表演时,演员都勾着花脸,扮成上述双方角色。有时双打,有时群打,均各有名目,并且有故事情节。如《董家桥》、《燕青打擂》、《武松打店》等。通常由六至九人表演,每人拿一根长棍,分两派厮打,有五打一、六打二等。   五虎棍的表演还有和武场各自轮番进行的。通常文场十四人,分为两组,一组七人,在表演时轮换击鼓奏乐;武场二十一人,分成三组,轮换上场,其表演套路为七十二套,四百二十个定式,全套表演需三个小时,散打套路还不在其内。   此外,还有少林棍,与五虎棍相似。不过五虎棍仅限于木棍的玩弄,而少林棍则用真刀真枪彼此对打,更为热闹。   中幡 中幡又名大执事,《百戏竹枝词·舞中幡》谓“佛会中戏”。它是用一大竹竿,上顶做一小伞,并缀上铜铃,下边挂一长条大旗,高可达数丈,重约百斤。演员耍中幡时,通常头一手先来一个“怀中抱”,然后用一支膀臂举三举,落三落,最后放在头上撒开双手,其幡不倒。   走会时,如经过牌楼,不能将中幡倒着扛过去,而必须从这边扔过去,从那边接过来。有功底的演员自然会露一手。   中幡高大,在走会时居中而立,给人以威武之感,适成为正个花会的会旗。所以它照例要走在开路、五虎棍的后边。   跨鼓   跨鼓也叫大鼓,该会所用的鼓极大,比老北京旧式娶亲用的大鼓还要大一倍,上嵌铁环,跨在身上。打的时候有种种点点儿,通常每一档子会是用八面大鼓,无数铜钹。鼓用大人,钹用小孩。走会表演时都要穿上彩衣,小孩一边打钹一边举起钹来排成种种祝福的词句,如“天下太平”、“国泰民安”之类。还有做各种不同形式的翻筋斗表演的。   北京的跨鼓会在二十年代尚有角堡、中顶、白红坊等几档子。四十年代以后,几乎绝迹。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5-4 11:56 , Processed in 1.102740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