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和宫在东城北新桥北雍和宫大街。它的旧址是明朝太监的官房。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康熙为他的四子胤□(清世宗雍正)在此修建了亲王府,名为雍亲王府。雍正即位后(1723年),就按过去的规矩,凡皇帝住过的地方,不能再做他用。于是将其中一半改为黄教上院;一半留作皇家游乐之所。雍正三年(1725年)提升为行宫,改名雍和宫。 雍正死后,乾隆皇帝将雍正灵柩停在雍和宫内,限令于十五天内将主要殿堂由原来的绿琉璃瓦,改为黄琉璃瓦。 乾隆九年(1744年)雍和宫改成喇嘛庙,成为清政府管理喇嘛教事务的中心。 雍和宫的主要建筑有五进大殿。自南至北是天王殿、雍和宫、永佑殿、法轮殿和万福阁(大佛楼)。天王殿正中供的是弥勒佛,两旁是四大天王塑像。雍和宫系主殿,中供三尊佛像,称为“三世佛”,即释迦牟尼佛、迦叶佛、弥勒佛。大殿两侧是十八罗汉。永佑殿正中供无量寿佛,右边是药师佛,左边是狮吼佛。法轮殿正中是一尊三丈多高的黄教祖师宗喀巴的铜像,北面有五百罗汉山。万福阁又名大佛楼,大殿中是一尊高大的弥勒佛立像,高五丈四尺(埋在地下还有二丈四尺),是由一根直径九尺的整棵白檀木雕成的,殿内还有檀香木的香味。正殿之外,有各配殿,还有碑亭、钟鼓楼、琉璃门,高大的牌楼和影壁等。 雍和宫每年于旧历正月三十日(小建则为二十九)举行演鬼;二月初一日早晨打鬼。循例为庙会期。 “打鬼”一语,是汉地民间的俗称,喇嘛称为“部勺”,又叫“跳布扎”。“跳”是汉语,舞蹈之意,“布扎”是蒙语的音译,伏魔驱祟的意思。黄教的所谓“魔”和“祟”,是指当时依仗权势反对佛教的贵族和异教徒。“跳布扎”是黄教利用宗教的大型乐舞剧,向异教徒大示威,所以演出时要作出种种愤怒可怖的表情,使邪魔外道摄服。 喇嘛打鬼的起源有种种不同的传说。 一说,西藏某王欺压百姓,百姓不堪其苦,便以跳神诱请藏王往观,众百姓遂刺杀之。为了纪念,每年循例举行“跳布扎”。 一说,乌斯藏地方有一石屋,久为邪祟所据。白日抢夺人们的食物,夜间尤甚。该地喇嘛便戴了面具,扮成诸天神、护法,入石屋将魔鬼捉住痛打,石屋之祟遂被驱逐一空,所以称之为打鬼。以后每年都要举行一次,以求一年的吉利平安。 三说,“唐时西蕃某王”就是西藏历史上有名的毁灭佛法的恶王“朗达尔玛”。此王系吐蕃(藏地土称)著名的宗教贤王可黎可足之弟,唐开成三年(838年)朗达尔玛杀其兄,自立为赞普(国王)。继位后,一反兄长所为,肆意灭佛、焚经拆庙、驱逐僧侣,以至吐蕃佛教顿衰。当时,吐蕃有个被逐的僧人名叫“拉隆巴勒多尔吉”,为了重新弘扬佛法,决心将朗达尔玛杀死。于是他将一匹白马涂成黑色,自己穿上一件黑面白里的大袍子,暗藏一把短剑,跑到布达拉宫附近,跳起舞来。朗达尔玛听到观众的喝采声,不知是计,命令他进宫表演,拉隆巴勒多尔吉进宫后,拉开舞步,满场跳跃,当他接近看得入迷的朗达尔玛时,突然抽出短剑刺死了他。宫里顿时大乱,他乘机跑了出来,跨上马,猛抽几鞭,渡过了滚滚的拉萨河,涂成黑色的马经河水浸洗又恢复了白色,同时他将黑袍反穿起来,成了白袍。待朗达尔玛的卫队赶来时,已找不到黑人黑马,拉隆巴勒多尔吉获胜而去。暴君死后,土蕃佛教又兴盛起来。 后世,喇嘛们称拉隆巴勒多尔吉所跳的舞为“黑衣舞”。据藏文佛经所载,“跳布扎”形成于喇嘛教。为纪念佛祖释迦牟尼降伏“邪道”及拉隆巴勒多尔吉刺杀恶王朗达尔玛,西藏、青海、蒙古等地的喇嘛庙,每年都要举行“善愿日”佛事,同时跳“黑衣舞”,以示庆祝。到清康熙五十九年传到北京的黄寺。随后,雍和宫每年都要举行“跳布扎”的宗教仪式。 是日,在法轮殿上,宗喀巴圣像前,广陈供养,大型蜜供、面鲜、套饼、鲜果,摆列齐楚,设三面“冂”字形的馒头桌子,燃灯数百盏。东西两条供案上,满布“八令”面做的“满扎”(宝塔)。 下午一点,鸣角招集众喇嘛上殿,随后,主持喇嘛登上设在佛对面的“替僧宝座”,盛大的“善愿日”法会就拉开了序幕。 唪经、奏乐后,即在天王殿前跳布扎。此是大型乐舞剧,共分十三幕: 第一幕:“跳白鬼”。四名扮演白鬼的小喇嘛,头戴白骷髅面具,着白衣、白裤、白绣花鞋,随着鼓、□、“钢冻”(大铜号)合奏的西番乐,从天王殿跳跃而出,随跳随扬白土子,让观众向四周躲开。然后,旋风般的狂奔乱舞。这一幕表示,人间有了魔鬼,阴风乍起时的景象。 第二幕:“跳黑鬼”。四名扮演黑鬼的喇嘛,头戴黑帽,身穿黑衣,脚着黑鞋,手持短棍。在急骤的鼓乐声中从天王殿跳跃而出,与跳得起劲的白鬼合舞。这一幕象征着人间黑云翻滚预伏凶兆。 第三幕:“跳螺神”。四名喇嘛戴着黑绿色螺形帽,象征鱼、虾、螺等水中动物。他们突然从天王殿跳进舞场,与白鬼、黑鬼合舞。这一幕表示,佛祖要伏魔驱祟,解救众生,水族动物亦为之欢呼跳跃。 第四幕:“跳蝶神”。扮演者有时四人、有时八人。他们身穿紧身小袄,红兜肚,红衣裙,耳朵伸出五色蝴蝶形的大翅膀,间杂在白鬼、黑鬼、螺神之间翩翩起舞。这一幕表示,佛祖要伏魔驱祟,连花丛中的蝴蝶也欢快飞来,迎接胜利。 第五幕:“跳金刚”。四个扮演者,一个是狮头,一个是□头,一个是象头,一个是夜叉头,身着筛金彩色大袍。他们一上来,其它鬼神立即退下。这一幕预示佛祖派来四员大将,将要向魔鬼开战。 第六幕“跳星神”。最多用二十八人,扮成“二十八宿”;最少四人,扮成“四星神”。他们穿着“文星”、“武星”的冠戴出场,与四大金刚齐舞。表示魔鬼势力难除,佛祖又派来了天上的星宿助战。 第七幕:“跳天王”。演者扮成四大天王,分别持琵琶、宝剑、红龙、宝伞等法物,威风凛凛地与在场的金刚、星神齐舞。表示佛祖又增派神通广大的干将来指挥作战。 第八幕:“跳护法神”。护法神即大威德金刚一类的欢喜佛,但不裸体。十六名护法神从天王殿结队舞蹈而出。这时’跑出一个扮演魔鬼化身的梅花鹿演员,钻进群舞的行列,场上所有的神佛团团围着梅花鹿跳来跳去,表示对魔鬼展开了一场包围战。 第九幕:“跳白救度”。“白救度母”上场与群神合舞一阵后,将身一摇,随从天王殿里跳出十二个化身,把梅花鹿层层包围,不一会梅花鹿却突围逃走。预示着要打一场追击战。 第十幕:“跳绿救度”。“绿救度”的装束与白救度完全一样,只是颜色是绿的。她们上场后唢呐忽急忽慢,鼓声时紧时歇,用乐声和舞姿表现寻找梅花鹿逃跑的去向。 第十一幕:“跳弥勒”。扮演者七人,在乐声中舞蹈良久,梅花鹿又出现了。这时弥勒加上金刚、星神、天王、度母、护法神、螺神、蝶神,共八十位围着梅花鹿起舞,最后将梅花鹿捉住捆绑起来,表示魔鬼已被生擒。大战告捷。 第十二幕:“斩鬼”。所有喇嘛,高声诵经,另有两个黄衣喇嘛抬来一大木匣,上面躺一面捏的裸体男子,说这就是梅花鹿现出的原形。此时,鼓乐齐鸣,钟声大作,众演员一齐起舞。扮成金刚的演员举起利斧。把面人的脑袋砍下来,表示危害黄教,残害众生的魔王已被正法。 第十三幕:“送祟”。恶魔被诛,佛心大快。这时由两个喇嘛把法轮殿佛前的三角箱抬来,弥勒作法,把魔鬼的灵魂收聚于箱中,送往佛祖释迦牟尼处献俘。随后,众喇嘛在鼓乐声中走出昭泰门将面人火化,象征魔瘅已被消灭,取得了胜利。 次日(二月初一),凌晨拂晓,全庙的喇嘛列队出庙,环绕庙墙一周,谓之“绕寺”。表示清查魔王潜伏在民间的党羽,来个“清乡安民”。 清代,雍和宫的打鬼是皇帝主持的,由当时的步兵统领衙门具体承办,甚至跳布扎用的袍褂均系宫廷刺绣。打鬼前夕,天王殿前就要搭好看台。有时皇上亲临观礼。其它王公大臣也都穿着补服,挂着朝珠,翎顶辉煌地赶来看热闹,场面十分隆重。 民国初年的打鬼,由蒙藏院具体承办。仪式虽逐年从简,但基本上沿袭清制。看打鬼的已形成民间的新春习俗。 打鬼前夕,雍和宫的门前循例贴出巨榜:谓“普天之下,芸芸众生,不知其几千万也。有欢极而死者,有悲极而死者,有饿死者,有冻死者,有醉死者,有色死者,有被火烧死者,有坠水溺死者,有相殴致死者,有相撞而死者。许多死鬼,心中不直,出来骚拢,四出害人,或抢劫,或杀人,或奸淫,有被触者,受患不浅。本庙为便利庶民,特设打鬼会,凡尔人民欲消灾净害者,其速来诸。” 打鬼日,现场上设一木坛,四面围上优质薄纱。坛中央设法师宝座,四方设二十八星宿,每星宿燃灯一盏。打鬼开始,西番乐大作,坛上灯火闪烁,头戴牛头马面一类狰狞面具的喇嘛扶着大法师出来。大法师身着红衣,头扎红巾,脚穿红鞋红袜,脸上涂以朱色。他首先在宝座上落坐闭目,口中念咒,旋即挥剑砍掉二十八星宿,落手击案,喝道:“命十二夜叉,到枉死城中将许多冤鬼带来,听我发落”。当扮作冤鬼的喇嘛被带上来以后,他厉声说道:“尔等虽系冤死,然命中注定,不可四处骚扰。”说到此处,一鬼出来捣乱,被斩。随后对冤鬼们说:“我念尔等或有家,或无家,冤死之后,漂流在外,祭祀不闻,蒸俎不食,饥寒交困,尽且至矣。特设打鬼会,布施尔辈。汝等其静肃无喧。”这时,由两个喇嘛挑来馒头放在法师左右。法师把馒头向冤鬼群中投扔,扔到哪个鬼身上就被哪个鬼吃掉。顷刻,法师又对观众说:“欲消灾驱患,速掏钱投诸鬼。着者,则冤消。”人们为图吉利,纷纷把手中的银钱向鬼扔去,扔中的人无不欢天喜地。 打鬼日,“环海尊亲”的牌坊前,皆是卖大糖葫芦和风车的。牌坊以内至山门前是卖北京地方风味小吃和儿童玩具的摊床,中间夹杂着一些套圈、打汽枪的摊场。游人拥挤,几无立锥之地。来此参观拍照的外国人比其它庙会为多。 五十年代初,雍和宫内部进行修缮,演鬼、打鬼活动遂即停止。一九五七年再度恢复,这是做为宗教舞蹈艺术观摩而举办的。参观者多系被邀请的各单位,列队前往,秩序井然。但赶庙出售春节“耍货”吃食的商贩均不得在庙的外院出摊,只能在雍和宫大街和国子监东口一带营业。六十年代以后,打鬼即成为历史轶闻。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5 06:57 , Processed in 1.099221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