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霞元君系道教传说中的人物,其来历有不同说法。一说她是泰山东岳大帝之女,宋真宗朝泰山时,受封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一说为皇帝所遣七仙女之一;也有的认为是由“泰山神女”的传说故事演变而来。据《搜神记》载:周文王时“以太公望为灌坛令。期年,风不鸣条。文王梦一妇人,甚丽,当道而哭。问其故,曰‘吾泰山之女,嫁为东海妇,欲归,今为灌坛令,当道有德,废我行。我行必有大风疾雨。大风疾雨是毁其德也。”文王觉,召太公问之。是日果有疾雨暴风,从大公邑外而过。”可能受此类传说的影响,旧时人们认为碧霞元君能护国佑民,因而加以崇祀。明代最盛,碧霞元君庙遍布京城。 根据清代《京城古迹考》作者励宗奉乾隆之命,进行实地调查后的记载:在左安门外弘仁桥(元朝名马驹桥)的,俗称“大南顶”;在永定门外的叫“小南顶”;在西直门外万泉庄的叫“西顶”;在右安门外草桥的普济宫叫“中顶”;在东直门外的叫“东顶”;在安定门外的叫“北顶”。 据清·《帝京岁时纪胜》说,京师的碧霞元君“庙祀极多,而最著名者有七”。乃上述“五顶”,再加上丫髻山和天仙庙。 相传四月十八日为碧霞元君诞辰,以上七庙,先后均有庙会。 “大南顶”建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8年),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敕修。山门前有两座牌坊,一书“天仙圣境”;一书“弘德慈仁”。入门为功曹殿,后即圣母殿,上悬横额:“广生利济”,联曰:“仁泽布东方,庆贻佩□;灵风护南苑,惠普成梁。”东岳殿即天齐殿,横额“神皋锺秀”,联日“木德胜于东,自南布化;山宗冠维岳,因渎资仁。”最后为玉皇阁,横额“泰钧宣泽”。阁下供太乙救苦天尊。横额“众妙真枢”,联曰:“藜杖照曾辉秘阁;莲舟坐可济仙源。” “大南顶”在左安门外弘仁桥,元代称为马驹桥,所以这里的碧霞元君称之为“马驹桥娘娘”,而不叫“弘仁桥娘娘”。此乃沿袭元朝习俗而来。明朝时朝顶的中心可能在弘仁桥。《帝京景物略》载:“月一日至十八日,尘风汗气,四十里一道相属也。舆者、骑者、步者、步以拜者、张旗幢鸣鼓金者………群从游闲,数唱吹弹以乐之,旗幢鼓金者,绣旗丹□各百十,青黄皂绣盖各百十,骑鼓吹步伐鼓鸣金者,称是。人首金字小牌,肩令字小旗,异木制小宫殿,日元君驾,他金银色服用具称是。后建二丈皂旗,点七星,前建三丈绣幢,绣元君号。”后跟“献神”的香会队伍中,有架作好几层的“台阁”,扮出各种戏剧场面。还有的青少年们扮成僧道、乞丐、傻子、无赖等戏剧人物,扭起秧歌,以为娱乐。 会期,马驹桥畔形成集市,明代卖所谓“麻胡汤”、“欢喜团”等食品。(清代则卖扒糕、凉粉、豆汁之类的近代北京风味小吃)。摊贩所卖的应时应景的玩物主要是用麦□编织的盔头,(谓之草帽);用纸泥作成的面具(谓之鬼脸儿);鼻罩儿(谓之鬼鼻);用骡马鬃作成的假须(谓之鬼须)。游人买了这些戴上,作为朝顶还乡的标志,就像清末民初时,游人香客们戴了蝙蝠的绒花,提着纸鱼、纸元宝,说是“带福还家”一样。 “小南顶”名灵通庙,在永定门外。建于明代,清康熙五十二年(1714年)和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两次奉敕重修。有殿宇三层,前殿供奉碧霞元君,有御题“神烛碧虚”;中殿供奉东岳大帝,有御题“神功出震”;后殿供奉斗姥娘娘,有御题“妙握□杓”。门外有二坊,左边题额“广生”、“长养”,右边题额为“群育”、“滋蕃”,皆乾隆帝御书。 清代每年旧历五月初一至十八日开庙。庙南有凉水河,上有永定桥。清乾隆年间疏浚凉水河时,把从河里挖出的淤泥,堆成一座小山,名曰“九龙山”。周围种植桃柳近万株,风景怡人。每逢庙期,九龙山下,自成集市。游人“敷席携□,群饮其下”。 在此半月之间,自天桥以南至永定门外五里许的大沙子口,车马水龙。近水河棚有数十家之多。“都人献戏进供,悬灯赛愿,朝拜恐后”。 由于庙前为广场,每届庙会都举行走车赛马。庙会结束后,仍继续举行,直至初秋始罢。“此两阅月夕阳西下时,每月必有习马术者柳荫洗马,致足乐也。”清人杨静亭在他的《都门杂□》中说:“南城一出醉无涯,倦眼时醒眺望赊。多少少年归去晚,天桥一路跑飞车。” “西顶”旧名“护国洪慈宫”,在西直门外兰靛厂长椿桥附近,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康熙四十七年(1709年)奉敕重修,改名“广仁宫”。赐额: “金阙宣慈”,并有御赐珠冠二顶,并袍、幡等物。据《燕京岁时记》载:“山门中四天王像,神气如生,狰狞可畏,座下八鬼怪,尤觉骇人。凡携小儿者,多掩其目而过之。庙有七十二司神,皆绘画,非塑像也。” 该庙每年旧历四月初一至十八,办有庙会。据清人樊彬《燕都杂□》载:“年年男女抱土袋随香纸往祀,名进土。”清宫内务府亦派大臣前去拈香。好年成时,有盛大香会。 “中顶”名“普济宫,在右安门外草桥以北(即唐万福寺旧址),建于明天启七年(1628年)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重修。至清末已颓废不堪,无人继修而成一瓦砾场。历年旧历六月初一开庙一天。据《旧京风俗志(稿本)》载:“游人甚众”,均前来瞧会。“所谓会者,京俗又名高乡会,即南方灶火之意也。太平无事,生计充裕,一班社会青年,八旗子弟,职务上之相当工作已了……于是相互集聚,而为排会之游戏,如中幡会、狮子会、五虎棍、开路、少林棍、双石头杠子、跨鼓、什不闲、杠箱,均于是日进香。”有的是各行铺户所攒集的香会,他们□集在祖家庄□香亭一带献艺,鼓钹喧天,风弥遐迩。 会期正逢盛夏,沿河柳丝拂面,荷花正茂,清香四溢。三五亭台可以品茗,人们多在此观赏野景。正如《京都竹枝词》所说:“右安门外少风尘,人影衣香早稻新,‘小有余芳’(以园亭为茶社者)开市后,坐看中顶进香人。” 两岸商贩云集,打冰盏声、吆喝声连成一片。游人可以买到鲜藕、莲蓬、菱角之类的“河鲜儿”。还可以买到应令瓜果,如西瓜、甜瓜、鹰咀桃等。 由于“中顶”草桥附近多花农,庙会期间,有聚此卖花者,所卖多系折枝芍药,有杨妃、傻白诸名色。可谓此庙会一大特色。 “东顶”在东直门外,俗称“行宫庙”,建于明代。“北顶”在德胜门外土城东北三里许,建于明代。清乾隆年间(1736年~1796年)重修。“东顶”和“北顶”均不开庙,但有集市。所售之物均系乡间农具、条柳什物等山货。其中以北顶农民用麦秸编织的草帽、花篮最为著名。游人亦多系近郊农民。 此外,西直门外高梁桥的天仙庙亦系碧霞元君祠。“俗传四月八日神降,倾城妇女往乞灵佑”借以郊游。沿河垂钓,席地野餐聚饮者极多。半月之中,香烛、山货、风味小吃等摊床林立,人马喧□,亦为清末一大庙会。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12:44 , Processed in 1.093247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