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会馆和北京文化

2002-12-1 11:00| 发布者: 互联网

会馆在北京的历史上曾起过重要作用,推动过北京的文化、经济、政治的发展。今天,大多数会馆已经面目全非,在城市房屋成片改造当中,不少馆舍被夷为平地,园林被毁,碑碣散失。少数会馆虽然被当作历史文物,得以保存下来,但是要想恢复昔日风貌,尚须假以时日。我们研究会馆的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从中窥见对北京的文化、经济、政治发展中的作用,是研究北京史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应当重视这一课题的研究,使其在传统教育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在北京的近代史上,许多人物的活动同会馆有密切的联系。 

宣武门外上斜街的番禺会馆,曾是我国近代进步思想象、文学家龚自珍的故居。他面对清末的衰败局势,不只一次提出变革图强的建议。现在番禺会馆已作为龚自珍故居,成为宣武区文物保护单位。 

福州会馆原在福州馆街,为明万历年间叶向高私宅捐建。1813年林则徐初入京,官卑俸低,寄住贾家胡同莆阳会馆。当地得知福建籍刑部尚书陈望坡辞官告归,捐出私宅建立福建新馆时,毅然将代人书折写文的笔润,全部捐出,用于新馆装修。得到闽籍旅京人士的称赞和响应,踊跃效仿捐助,促成新馆的建立。 

宣武门外大街的歙县会馆,创建于明末,是北京最早的会馆之一,原为商馆,清初改为试馆,这里曾居住过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过的唯一的一位中国人王茂荫。王在道光、咸丰、同治三朝任过御史、侍郎等职。咸丰四年(1854年)他曾上书主张实行货币改革,遭到皇帝的申斥,他的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歙县会馆度过的。 

米市胡同的南海会馆,建于清道光四年(1824年),以后不断扩建,到光绪三年(1876年)已发展成13个院落、190多间房舍的大会馆。 光绪八年(1882年)康有为来京应考,就住在馆内的一个小跨院中。因为院内有七棵树,故称“七树堂”。院内北房也被命名为“汗漫舫”。康有为在这里同维新党人策划变法的方案,写过很多维新变法的诗文。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四月,有名的“公车上书”的万言书就是康有为在这里起草的。变法维新运动失败时,“戍戌六君子”之一的康广仁就是在南海会馆被捕走的。 

“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故居“莽苍苍斋”的浏阳会馆,在宣武区北半截胡同。他在这里写文章、发书信,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藏、筑铁路、造轮船、办工厂 、改官制等变法维新的主张。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九月二十六日,清政府派兵到浏阳会馆捕走谭嗣同,不久杀害于菜市口。“戊戌变法”中同康有为齐名的梁启超住过的新会会馆,在宣武区粉房琉璃街。变法失败后,梁逃亡日本,1916年 ,梁在新会会馆起草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袁世凯的《保国会章程》。粱晚年任教清华,号书斋曰“饮冰室”。他的许多著作是在新会会馆完成的。 

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1912年到北京,曾到珠巢街的香山会馆参加集会,并曾到南横街的粤东新馆出席欢迎大会。1912年8月25日,同盟会等组织在虎坊桥湖广会馆举行欢迎孙中山的仪式,并召开国民党的成立大会。 

位于下斜街的全浙会馆,是清康熙年间赵恒夫“寄园”旧址之一,后捐为会馆。民国初年,革命报人邵飘萍、林白水曾在此从事反对军阀和新文化运动。1928年北平建市后,曾在全浙会馆举行邵、林二烈士的追悼会。 

米市胡同的泾县新馆,建于清乾隆年间。“五四”运动时期为著名刊物《每周评论》编辑部所在地。李大钊等曾任该刊编辑。该刊于1918年12月22日创刊,至1919年8月30日被北洋军阀封闭。胡适和陈独秀都曾为该刊撰稿。 

绍兴会馆在宣武区南半截胡同。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鲁迅1912年起住进绍兴会馆,达8年之久,写下了《狂人日记》、《孔乙己》、《药》等许多不朽之作 和极富战斗性的杂文以及许多翻译作品。奠定了新文学的基石,成为反帝反封建的英勇旗手。 

烂漫胡同的湖南会馆,为清光绪初年几位湖南籍进土集资所建。1920年2月,毛泽东来北京曾居住于此,并曾在此召开千人参加的“湖南各界驱逐军阀张敬尧大会”。现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北京会馆在促进全国各省市各种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方面,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在这方面最好的事例是各会馆戏搂在京剧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明清时期,经济的繁荣带动各种戏曲的发展。但是当时能供市民观赏的公共剧场很少。为了能使全国各剧种能来北京演出,会馆的戏楼就有了大显身手的余地。据统计,北京会馆中有17个建有大小不等的戏楼,其中正乙祠、湖广会馆、安徽会馆、阳平会馆的戏楼尤其有名,被称为“四大戏楼”,蜚声京城。一时间,汉剧、豫剧、蒲剧、粤剧、黄梅戏,梆子、昆曲等许多剧种,在有关会馆中竞相上演。以致清嘉庆年间的查撰曾有,“长安会馆知多少,处处歌筵占绍兴”之叹。这些戏楼为各种地方戏曲在北京演出提供了条件,促成了乾隆末年的“四大徽班”进京,终于形成了融合各个剧种的皮簧戏, 

一个新的剧种京剧由此诞生。会馆戏楼对外开放,打破了地区的界限,使京剧能采各剧种之长,由地方的上升为民族的文艺形式。许多著名的京剧大师,如程长庚、谭鑫培、王瑶卿,杨小楼、余叔岩、姜妙香、梅兰芳等人,都曾在会馆戏楼演出献艺。会馆戏楼在繁荣北 京的文化生活,推动京剧艺术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除了上述的事例以外,会馆在北京文化发展的许多方面都扮演了重要的角邑。例如,各地会馆给北京带来自己地方的饮食习惯,在展示各自地方菜肴的特点中,取长补短,既有融合,更具特色,终于形成川、鲁、粤、淮等地方菜系。会馆带来各地方言,给北京话以营养和活力,促进了以北京语音为标准、以北方方言为基础的普通话的形成。此外,像建筑艺术、园林建设、书法石刻、诗文楹联等方面,会馆都为我们留下丰富的遗产,留待我们去发掘,去研究、把北京文化史的研究,引向更加深入。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3-29 03:51 , Processed in 1.096860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