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喜庆堂会

2002-12-1 11:00| 发布者: 佚名

    旧时,办生日、满月,为了招待来贺的亲友,本家除了预备酒筵外,还要办“堂会”,请艺人们演些戏曲节目,老北京人谓之“玩艺儿”。以便增加喜庆气氛。

   堂会的种类很多,从剧种上来分。有京剧、地方戏(如河北梆子)、皮影戏、全堂八角鼓、什样杂耍、十不闲莲花落等等。从演出时间来分,有演整整一天,从中午坐完席起,至深夜一两点钟,甚至演至天亮的,谓之“全包”堂会。有演半天或只演一晚上的,谓之“分包”堂会。前者,可由本家点戏;后者,则由应堂会的戏班自行配戏。

                1.京 剧

   王公府第、富豪宅门的堂会,通常要演整出的京剧,还要请所谓“戏提调”,专门约角配戏。他们往往不惜重金,将名角调齐,力求珠联璧合。当时,京剧演员应堂会的戏份(工资)要比唱营业戏的戏份高出一两倍,有的名角索价很高。但也有个别演员因与本家有交情,而自愿白尽义务。

   京剧堂会,未曾演正式剧目之前,照例先由演员扮成福、禄、寿三星,给本家“寿星老儿”“跳加官”表示祝贺。本家照例要给些赏钱。然后,才开始上演正式剧目。

   前清时,喜庆堂会大都先演几出“敬神戏”,例如:《封相》、《赐福》、《点魁》、《五代》、《遐龄》、《献岁》、《报喜》、《八仙》等小剧目,俗称“帽儿戏”。同时,戏剧换幕时,还要再跳加官,每跳一次加官,本家必有赏钱,已成定例。

   喜庆堂会有它特定的内容,即剧目必须是所谓“吉祥戏”。办生日、办满月的剧目都有其固定的套子,如办生日,多演《大四福》、《麻姑献寿》、《蟠桃会》等剧目;如办满月,生男演《麒麟送子》、生女演《观音赐女》,一般可演《打金枝》(即《满床笏》)、《状元印》、《御碑亭》等剧目。但是,由于京剧剧目庞杂,本家家庭成员的爱好不同,所以堂会戏的剧目有时变化很大。

   比较典型的,如民国元年(1912年),袁世凯在中南海怀仁堂,为自己办寿时,几乎将京城梨园界的名角都调齐了。演的全是庆寿的吉祥戏。开头是梅兰芳的《麻姑献寿》;接演《蟠桃会》;杨小楼的齐天大圣;范宝亭的小猴;钱金福的托塔李天王。压轴大戏为《龙凤呈祥》,谭鑫培的乔玄;余叔岩的刘备;龚云甫的吴国太;郝寿臣的孙权;王瑶卿的孙尚香;尚和玉的赵云;侯喜瑞的张飞;箫长华的贾化。

   又如:满人宗室墨麒(润西)七十寿辰的堂会上,剧目繁多,其中有裘桂仙的《探阴山》;程继仙的《石秀探庄》;尚和玉的《挑滑车》;言菊朋的《战太平》;杨小楼、钱金福的《连环套》;言菊朋、徐碧云的《坐宫》;梅兰芳新排的《洛神》。

   梨园子弟或者京剧票友家里有了喜庆事,自办堂会,由于近水楼台,能将同行名角都约来会演,尤为隆重、热烈。例如:梅兰芳家的堂会。总提调为王瑶卿,很多名演员反串《艳阳楼》,余叔岩饰高登;王凤卿饰花逢春;王惠芳饰秦仁;梅兰芳饰呼延豹;贯大元饰贾斯文。一时被传为佳话。

              2.全堂八角鼓

  清代自乾隆年间以来,从皇室到民间,办堂会时,多讲究用所谓“全堂八角鼓”,简称八角鼓,其曲种包括,清音大鼓、岔曲儿、琴腔儿、腰节儿,马头调、拆唱、相声、古彩戏法等。延至嘉庆、道光年间,又增加了单弦儿、西韵等曲种。清末,又加入了连珠快书。

   演出时,需要演员三、五人至十几人,一次堂会中,演出九场或十几场节目。以说当先,以唱为主。分为“鼓”(八角鼓、大鼓)、“柳”(时调小曲)、“彩”(古彩戏法)三大类。说、学、逗、唱、吹、打、弹、拉、变都包括了。故谓之“全堂八角鼓”。其演出时的顺序通常多为:

   一、序幕——三个节目。

   1.五音大鼓;2.单弦或杂牌子曲;3.红柳、琴腔等小曲。

   二、正式演出——六个节目。

   1.岔曲:用三弦、八角鼓伴奏,唱两个小岔曲,一个大岔曲。

   2.逗哏:二人或三人插科打浑说笑话,顺便介绍各种节目演员的姓名。

   3.腰节:包括群唱《四季黄鹂调》、《大八仙》、《渔家乐》、《万寿香》等。

   4.古彩戏法或三人逗哏。

   5.连珠快书或双簧(原名“双学一人”)。

   6.拆唱八角鼓:又名牌子戏,二、三人分包赶角演唱,曲目有《喜荣归》等。

   全堂八角鼓中,除说唱曲艺外,还穿插了一些杂技,如耍盘子、舞剑、钻圈儿等等。

               3.什样杂耍

   清末,汉曲艺——鼓曲的种类、形式逐渐增多,全堂八角鼓随之演变成为所谓的“什样杂耍儿”,即汉、满鼓曲、杂技的大会演。一般简称“杂耍儿”。

   当时,组成一场“杂耍儿”的节目,都是流行于北京市面的汉、满鼓曲和杂技。如京韵大鼓、滑稽大鼓、梅花大鼓、单弦牌子曲、乐亭大鼓、琴书、西河大鼓、唐山大鼓、天津时调、靠山调、时调小曲、河南坠子、连珠快书、双簧、太平歌词、竹板书、空竹、毽子、飞叉、文明戏法、魔术、单口、对口、群口、化妆等不同形式的相声。有时,加入一两段京剧清唱。需要附带说明的是,当时,庙会撂地卖唱的有京东大鼓,和数来宝之类的节目,但它从不登曲艺厅的台,一般也不上堂会。至于山东快书是五十年代以后才流行于北京的,所以,旧时喜庆堂会上不演这个曲种。

   由于鼓曲和杂技这种文艺形式能够雅俗共赏,符合当时人们艺术审美水平。故此,从清末到四十年代,鼓曲在北京最为流行,这种形况不能不反映到喜庆堂会上,当时,十个堂会就有七、八个是演“杂耍儿”的。同时,办堂会用“杂耍儿”还有其特定的原因,例如:一些小门小户,限于经济条件,请不起大戏,相对来讲,用“杂耍儿”要比用其它戏剧省钱。再如:梨园界因为自身是唱京剧或昆曲的,想换换口味。再有则是鼓曲的爱好者。还有的豪门富户、王府宅第遇有喜庆事,为了使自己的堂会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化,在京剧或其它剧种之外,也多要邀上几场“杂耍儿”,以便任来宾们选择或轮回观看。

   喜庆堂会上演的“杂耍儿”段子,也有它特定的内容。现仍以袁世凯办寿为例。据说,给他上堂会的都是当时一流的杂耍演员。有荣剑尘的单弦,《群仙庆寿》;贾凤祥的梅花大鼓《百鸟朝凤》;万人迷、周蛤蟆的对口相声《八扇屏》;冯书田的古彩戏法;王西田的飞叉;章月波的花罐。压轴子的是“鼓界大王”刘宝全的京韵大鼓《百寿图》。

   “杂耍儿”堂会一般顺序为:先上单弦牌子曲,因它的韵味、旋律,有祝愿的意境(清时,它是清室皇家曲种之一)。幕起,演员先独唱一段小岔曲,如《今日大喜》表示祝贺:

   “今日大喜,喜得是:千祥云集,吉星高照,照满华夷。宜比那,七子八胥郭子仪,异草奇花朝上秉,炳灵公太子就在云(卧牛)云端站立,隶字匾上写金字,写得是:‘福如东海,寿与天齐。”

   随后,即接演单弦联唱《群仙庆寿》:

  “〈曲头〉合宅欢宴,庆贺延年。华堂上,富贵雍容,乐享千般。福、禄、寿三星早来全。〈数唱〉今有那积善之家,自种福田;阴功浩荡,才感动了吴天;今有那玉皇□旨,差遣天官;奎星爷临凡下界,亲赐了两付对联:头一联是状元及第,下配着连中三元。二一联是福如东海,还有那寿比南山……”为热闹起见,还要加上锣鼓。

   民国以后,有别出心裁者,开场时,用魔术《铁树开花》。幕起,西乐高奏美国《三个小黑狗》乐曲,台上放一桌,上燃红烛一对,其助手以纸筒套于蜡上,魔术师假装将纸筒(实际上连假蜡的铁皮)一拔,即变成二枝铁花。

   办生日少不了要上演梅花大鼓对口唱《湘子上寿》、京韵大鼓《百山图》、相声《小上寿》等段子。给小孩办满月少不了要唱滑稽大鼓《刘二姐拴娃娃》等唱段。曲艺的演出形式比较灵活,艺人们都有根据庆典内容,现编唱词、即兴表演的习惯。

            4.十不闲、影戏及其它

   十不闲——莲花落是典型的满戏曲,它往往结合民间走会进行演唱,故属于走唱之类。既是曲艺,又是小戏。在固定场地演出时,都必须摆上十不闲架子,上面拴有锣鼓之类的打击乐器,由一人拉动走线,其乐器自然作响,以为伴奏。演唱时,有序曲、四喜、八掌、架子曲等曲调。常见的剧目和唱段,既有《摔镜架》、《刮地风》等独唱小段,又有《老妈妈赴善会》、《小化缘》、《夜宿花亭》、《十里亭饯别》之类的小戏和群唱节目。由于它通俗易懂,生活气息很浓,清末至抗战前,普遍流行于北京的市面上。

   晚清,由于民间唱十不闲——莲花落的艺人赵星垣(艺名“抓髻赵”)被慈禧召进宫里演唱,不但他个人得了“黄马褂”的御赏,而且十不闲——莲花落这一曲种也随之红了起来。因此,从王公到庶民办喜庆堂会,少不了要请十不闲的班子来演出。

   通常开场先演“福、禄、寿、禧”大秧歌群唱“喜酒添来是寿缘”,以此向本家祝贺。然后才表演正式段子。

   北京的滦州“驴皮影”简称“滦州影戏”。唱腔优美,生动活泼,其演出形式别具一格,而砌末彩头(道具)颇有特色。

   清末民初,直至抗战前,上至王府,下至小康之家,喜庆堂会,多请“庆民升”滦州影戏班演唱。办事的时间长,即演成本的戏,如《封神榜》、《山水缘》、《青云剑》等剧目。如只办一天,就演《双官诰》、《安天会》等折子戏。也有为办寿、给小孩办满月演的专题剧目,满月堂会上常见的有《哪吒闹海》、《童子高升》、《状元进宝》等。

   此外,上层府第还有用昆曲招待亲友的,毕竟是阳春白雪,曲高和寡,欣赏的人较少,有一车帖子半车人之虞,故一般人家多不用。

   三十年代后,有的人家赶时髦,遇有喜庆事,居然在家支设银幕和电影机,租上两套影片,以放映电影来代替戏曲,招待来贺亲友。这种情况多系与当时影院有关系的人家。

             5.简易的小型堂会

   旧时,办生日、满月喜庆堂会的并不一定全是社会上层豪门府第,一些经济上并不十分充足的小门小户,有时也有堂会之举,只不过规模较小而已。诚然是富有富的办法,穷有穷的办法。

   清末,有的八旗子弟自由结合,形成一个剧班,有搞京剧清唱的;也有搞十不闲——莲花落的。遇有亲友、邻居有喜庆事,他们便提出“茶饭不扰”去义务演唱。他们自备演出乐器及道具,用圆笼挑至办事人家,称为“拴笼子”,实系玩票性质。这样,有些贫苦的下层市民,穷也有个穷欢乐,虽不预备酒席,只是“清茶恭候”,票友们也要在头天或当天晚上,把京剧锣鼓或十不闲架子,往院里一摆,群起敲而唱之,热闹半宵。   有的小户办生日、满月,也不去请“票友”(因为请了就要搭人情),而是花上十几吊钱(当时,每一银元可兑换铜元一百三十六枚,十枚铜元为一吊钱),从街头请两三位卖唱儿的瞽者(瞎子),唱些单弦牌子曲、小口大鼓(即京韵大鼓)之类的节目,可从早上十点唱至夜间十一二点。本家和亲友们都可以向他们点唱段,来个简易小型的堂会。

   有的更为简单,仅是从出份子的亲友中,找出三两位京剧业余爱好者,喊两嗓子,大家凑个热闹而已。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有的富户小孩们过生日,也有近亲们自发地来聚会,吃顿酒饭。老人们为了哄哄自己的孙子、孙女或儿子、女儿,就将街市上“耍傀儡子”或耍猴儿的艺人请到家里,在院内表演一番。

    “耍傀儡子”俗名“耍苟立子”,即以扁担支起一小木楼阁,状如戏台,下垂兰布围,艺人在里面高举戏剧木偶,边耍边唱,鸣锣衔哨,皆一人所演。其剧目旧有八大出之说,即《香山还愿》、《铡美案》、《高老庄》、《五鬼捉刘氏》、《武大郎乍尸》、《卖豆腐》、《王小打老虎》、《李翠莲》等。如果艺人知道是小孩过生日,则首先要上寿星或财神之类的木偶,说唱些吉祥话,用一小竹篮从“台上”系下来请赏,俨然也是一场小小的堂会戏。

   耍猴儿也是老北京民间的杂技之一,往往都配合狗、羊各一只,辅助演出。通常由艺人鸣锣自唱俚歌,让猴表演动作,如“居官”、“排衙”。木箱内有各种面具冠带,猴手自己开箱,戴上表演。另有“扶犁”“跑马”之戏,扶犁时以犬代牛;跑马时以羊易马,猴儿骑而赶之。颇为滑稽。

   请耍傀儡子或耍猴儿的艺人,在小孩生日时进行表演一些民间技艺,虽然称不起什么堂会,但这种举动却是由给成人办堂会引伸而来的。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5-15 20:03 , Processed in 1.193257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