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许多地名因谐音、转音、更名等原因而变得面目全非,幸亏在一些地名中侥幸留有一些旧时的痕迹,使后人还能够通过些许蛛丝马迹去猜度它原先的名字及来历。北京城里以“营”命名的地名,在历史上往往曾经是军队驻扎的地方。所谓“营”,自然是指军营。比如现今的校尉胡同原称“校卫营”,是明清时京师军队的驻地;东利市营胡同在明朝称“力士营”,是壮力士营所;西湖营胡同与杭州西湖并无关系,这里本来称“西河营”,是驻扎在前门泄水河西岸的军队营地。而五道营胡同本来是“武德卫营”,明代军队以5600人为一“卫”,看来在这里驻扎的军队数量还是很壮观的。有些“营”的名称带有专业技术的味道,应属于“技术兵种”,如“藤牌营”、“弓匠营”、“鞍匠营”、“养马营”;有些“营”则以军队的地籍命名,如“山西营”、“安南营”、“鞑子营”、“回回营”。但是,也不见得所有的“营”都与军队有关。这个“营”还带有“聚集”的意思。于是,就有了“厨子营”、“香炉营”、“铁匠营”、“达官营”(达官即旧时的镖师)等等。 四川营:一段女将军的尘封往事 京城里的许多“营”都有比较长的历史,也隐含着许多很有意思的传说。比如,位于宣武区的四川营胡同的得名,就与明末著名女英雄秦良玉有关。 秦良玉字贞素,是四川忠州(今忠县)人。据《明史》所载:“良玉为人饶胆智,善骑射,兼通词翰,仪度娴雅。”她24岁时嫁给石柱宣抚使马千乘为妻,夫妻相辅,建立了骁勇善战、纪律严明的“白杆兵”。丈夫去世后,秦良玉“代领其职”。明朝后期,后金(清)兵屡屡来犯,京师告急,她多次率兵赴京勤王,哥哥战死沙场、弟弟及儿子都受重伤,但京师得保而未受外寇侵扰。秦良玉因此受到皇帝嘉奖,崇祯皇帝赋诗赞曰:“学就西川八阵图,鸳鸯袖里握兵符。古来巾帼甘心受,何必将军是丈夫。”作为战绩显赫的巾帼英雄、爱国女将,秦良玉自然受到后人的敬崇。清末著名的女革命家秋瑾曾怀着敬佩的心情写道:“执撑乾坤女土司,将军才调绝尘姿。靴刀帕首桃花马,不愧名称娘子师。” 据说,秦良玉赴京勤王时,其军队就驻扎在宣武门东面一带,此地便因此而获名为“四川营”。后来曾设四川会馆,内有秦良玉祠堂。秦良玉曾在防务空闲时教部下纺棉织布,因此附近几条胡同的名字便与棉花有了联系,如棉花头条、棉花上七条、棉花下七条等等。 此后约四百年间,这里又发生了许多新的故事。 与四川营胡同南端相交的第一条胡同是棉花头条,在两条胡同交汇处的那个院落,即棉花头条1号,据说是北京城里有名的“凶宅”之一。秦良玉治兵甚严,当初在此屯兵的时候,遇有“兵卒违反法纪者,就戮于此,孤魂无归,时出为祟”。也就是说,这里曾是秦良玉处决违纪士兵的杀头之处,多有孤魂野鬼四处游荡,所以,“此宅不利于居者”。此说后又有实例相证,比如民国时期著名的报人林白水,就是在这里居住期间被军阀杀害的。 林白水是辛亥革命时期中国资产阶级的著名报人之一,其笔锋犀利,敢于针砭时弊。1926年春奉系军队开进北京,著名报人邵飘萍被杀害。但林白水依然保持着“威武不能淫”的气概,斥骂奉军为“洪水猛兽”。后因他讥讽依附于军阀张宗昌幕下号称“智囊”的潘复“有类于肾囊之累赘,终日悬挂于腿间也”,于8月6日凌晨在棉花头条1号其居所被捕,数小时后在天桥被害。 如今,这里的门牌依然是棉花头条1号,是一个两进的四合院。但后来在东墙另开院门,使后院成为一个独立的院子,即四川营胡同13号。我两年前去探访时,看到院内东厢房颇有些异样:只剩下三面残壁,乌黑的房梁似乎是火烧过的痕迹。据院中居民说,那里曾经住过一个姓李的男子,几年前,他在这屋子里勒死了一个女孩子,然后焚尸灭迹。后来案子自然是破了,那凶手也早就被处死刑,但这屋子却再也没人住了。这段真实的故事使人不能不想起那个关于“凶宅”的传说。 那次前去,棉花胡同南侧已开始拆迁,居民悉数迁走。我居然寻访到原在1号院对面居住的一位老人,七十多年前那个炎热的夏夜,他和哥哥一起趴在门缝上看见林白水被捕的情景,至今仍记得很清楚。 一年后我再去的时候,棉花头条及四川营胡同西侧已被夷为平地,再也不会有人知道在这里曾经发生过的那些故事了。 铁匠营:明清时的铁匠大作坊 明清时期,兵器多为铁制。为了满足军队训练和作战的需要,官府组织铁匠成立了打造兵刃和铁器的工匠营(相当于现代的兵工厂),俗称铁匠营。它的工作性质和军队不一样,有师傅有徒弟,技术要求高,是一种重体力劳动,可以带家眷。到了近现代,冷兵器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铁匠营也就不再打造兵刃、不再为军队服务而成了村落,铁匠营也就成了地名。在北京市丰台区境内,以铁匠营命名的地名就有6个,它们分别是:铁匠营、东铁匠营、西铁匠营、南铁匠营、北铁匠营和小铁匠营,成了铁匠营的扎堆之地。 先说铁匠营吧,它位于丰台区西南部的王佐乡。它原属良乡县,1958年划归丰台区,共有居民103户。明清时即为官府打造兵刃和铁器的铁匠大作坊,以此取为村名,当地人又管它叫铁营。村民大部分以农业为生,知道祖辈是铁匠的已经不多了。 6个铁匠营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名气最响的要数东铁匠营。它位于丰台区东北部,方庄小区的西南,有居民860户。东铁匠营也是明、清时为皇帝打造兵刃和铁器的地方。因其在丰台区王佐乡铁匠营的东边,故名东铁匠营。民国时期这里已成了荒野坟茔,铁匠作坊都已荡然无存,只有几户看坟的人家和外地逃荒来的农民。主要坟地有贾家坟、于家坟、三亲家坟、毛家坟、谭家坟等。除坟茔外,还有一些当年为清朝皇室烧砖的窑户,其中有南窑、三盛窑、燕家窑、刘家窑等。解放后坟、窑全部迁移或拆除。南窑、刘家窑、毛家坟、三亲家坟等已成为地名。近些年来,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东铁匠营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位于这里的东铁匠营新兴贸易街市场成为北京市第一个职工自立市场;由首都个体劳动者集资建成的光彩体育馆坐落在东铁匠营的西侧;北京同仁堂科技发展公司、同仁堂制药二厂和赵公口长途客运站等著名企业给东铁匠营增大了知名度。 作为村名最早叫响的铁匠营是西铁匠营。它位于丰台区南苑乡的西北角,菜户营立交桥的东南边,有居民110户。这个打造兵器的场所明代时就已成村,人称铁匠营。为区别东铁匠营,1949年以后才改称西铁匠营。该村居民对先辈打铁的手艺已经完全陌生了,却对引种国内外的名特优新蔬菜情有独钟。该村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引进栽培国外品种的蔬菜,成为丰台区的特菜生产基地,是丰台区比较富裕的村子。 面积最小、人口最少的当属南铁匠营,只有20多户70多口人。由于村子太小,且紧挨着北铁匠营,20世纪60年代就已合并到北铁匠营村。 北铁匠营因位于东铁匠营村北而得名,有居民639户。从1960年起,北铁匠营村周围相继建起多家工厂,该村住户由农民转为城镇居民。 小铁匠营虽然冠名为小,但它的人口和户数却不小,有居民304户。它在历史上并不是为官府打造兵刃和铁器的地方,只是由于该居民区的住户多数是从东铁匠营搬迁来的,故名小铁匠营。 6个铁匠营的出现及名字的不断更新,标志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通过地名这个窗口,展现了丰台区的风土人情及悠久的历史。 菜户营:假夫妻的聚集地 营,本意为军队驻扎的地方,广义的理解就是居住的地方。 记得大一上课时,老师坐在讲台上侃侃而谈,讲到北京城东富西贵南贫北贱,讲到古人因职业聚集而居,讲到其对地名的影响。依他之见,“菜户营”就是旧日的菜贩子之家。菜贩们于南城买卖,相互熟识,自然有不少住在一块儿。久而久之,人们便用他们的职业命名他们的居住地。“菜户”即菜贩人家。如法炮制,“铁匠营”即铁匠之家,住的都是老北京的blacksmith。那“蓝旗营”大概就与清朝八旗有关了。 正当我为自己能够触类旁通而沾沾自喜时,无意中得到“菜户营”的新解。“菜户”是明朝代替“对食”的称呼,是宦官和女官结为夫妻的意思。相传明英宗朱祁镇的奶娘曾请皇上为其做主与大太监王振结为假夫妻。“菜户营”就是像王振夫妇这样假夫妻的聚集地。 这个解释恐怕让现今住在那里的人难以接受。时代变迁,物是人非,地名大多已失去它的原义,仅是一方土地的代号罢了。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8:07 , Processed in 1.092110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