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喜 庆

2002-12-1 11:00| 发布者: 佚名


 旧式结婚
  自古以来,男婚女嫁被看成一生头等"喜事"。中国长期封建社会的婚姻制度、礼俗中贯穿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和"从一而终"的伦理观念,在老北京的旧式婚俗中也得到了反映;从订婚到最后结合,需要经过许多繁琐礼仪程序。

  保亲

  保亲,即介绍婚姻,俗称"说媒"。通过媒人介绍、男女双方父母同意后,首先要过"门户帖",双方各用一红纸折子,写上姓名、年龄、籍贯、三代(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名号等,由媒人传递,即《仪礼》中所说的"问名"。随后,男女双方长辈选择吉日和适当场合互相探视,了解对方家庭财产状况、家庭名声、姑娘品貌、姑爷身世等,是否门当户对。

  合婚

  经过互相查访,双方主婚人均无异议,再过"八字贴"。男女双方各用一顺红纸的折子,写上出生年、月、日、时,请"星命家"测看男女双方"八字",叫"合婚"。因每个人的出生都有年、月、日、时四个部分,每个部分都占干、支各一个字,四个部分共计八个字,所以叫批"八字"。星命家称男女两方属相必须相合才能结婚,以免婚后夫妻相克或妨碍家运。

  然后由命馆"吃红笔"的"阴阳"先生根据"乾造"(男方)、"坤造"(女方)的生辰八字和属相,写出鉴定(如"子与丑和"等),再根据"黄道吉日"和喜神方位择定迎娶日期以及忌什么属相等项,写在一个红纸折子上,叫"龙夙帖"。这就是旧时的结婚证书。

 放定

  放定即结婚。旧日有放小定和放大定。少女订婚后,习惯上要改变头型发式,过去少女留辫子,一般不扎辫根,一过小定,就要扎上红辫根。讲究一些的家庭放小定时,男方要送女方首饰四样:戒指一个或一对;镯子一对;耳环一对;项圈一个,金、银或银质包金不等。放大定意味着男女双方联姻已成最后定局。这时,男方要问女方送财礼,女方亦公开索要,有时双方讨价还价,成为买卖婚姻的集中表现。

 陪奁

  按老北京礼俗,女子出嫁的头一天送嫁妆,请男宾(四人至八人),雇抬伕,将娘家陪送的嫁妆送往男家,叫"陪奁"。

  假装的多少一般根据女家家庭经济状况决定。中等之家一般有二十四抬、三十二抬、四十八抬;贫者则为十六抬、十二抬、八抬、六抬,都需双数。所抬之物通常是些樟木箱子(内放四季衣服、鞋帽)、"子孙箱"(内放平日喜爱的物件和储蓄钱)、连三条案、八仙桌、梳妆台之类的家庭摆设。富户可多至百八十抬,家具等各种物件,一应俱全,送时街巷,引人围观。当年老北京有童谣唱道:"月亮月亮照东窗,张家姑娘好嫁妆,金皮柜,银皮箱,虎皮椅子象牙床。锭儿粉,棒儿香,棉花胭脂二百张……"

 迎娶

  迎娶也叫"迎亲"。旧京办迎娶喜事一般都在家里举行,也有在饭庄子办的。迎娶有搭喜棚、布置喜房、安排娶亲人员、发轿、依仗、响器、轿子、新人上轿下轿、取新归途、婚后琐礼等许多细致讲究和仪式。办喜事的热闹情况,一切排场在迎娶仪式中有着集中表现。正如一首早年童谣中所说:"大姑娘大,二姑娘二,小姑娘出门子给我捎个信儿。搭大棚,帖喜字儿。牛角灯,二十对儿,娶亲太太两把头,送亲太太拉翅儿。八团褂子大开禊儿,四轮马车双马对儿……"

  文明结婚

     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后,北京逐渐实行文明结婚仪式。男女双方不再去命馆合婚,也不必许什么龙夙帖,而是买来两张印好的结婚证书,填上新郎、新妇的姓名、年龄、籍贯,举行婚礼时,由证婚人、介绍人和男、女双方主婚人印证就行了。

  结婚典礼可以在家里举行,也可以在饭庄子举行。当时,社会上有专门租凭文明结婚用品的商店。用品有花马车、花汽车、乐队、礼堂陈设,新郎、新妇穿的礼服、以及花篮、手花、胸花等。

  迎娶时,花罩的马车或汽车,由乐队前导,开到女方家后,新妇由伴娘搀着,手捧花束,由两个小孩拉着头纱,在乐队高奏《美酒高歌》的乐曲声中,踏过红毡子上车。到男方后,新郎向新娘三鞠躬,新娘下车后,来宾们即扬起"文明结婚五色纸",表示庆贺、助兴。结婚庆典由司仪掌握进行,通常有以下一些程序:奏乐,来宾入席,请证婚人、介绍人入席,证婚人宣读结婚证书,请证婚人、介绍人、男女主婚人用印(打开印盒盖章),新郎、新妇一起分别向证婚人、介绍人、主婚人及全体来宾三鞠躬(一、再、三鞠躬),新郎、新娘相对一鞠躬和交换饰物(新郎和新妇把自己手上的戒指各自给对方戴上),证婚人、介绍人致贺词,男女主婚人致答词,请证婚人、介绍人、男女主婚人退席,礼成奏乐。

  礼成后,摄影留念,然后,新郎、新娘即可入洞房休息了。接着,摆桌招待亲朋吃饭,为节约,实际上只预备茶点,或象征性的酒会,只预备些糕点、水果、色酒、汽水而已。酒会开始,先由新郎、新娘向各位来宾敬酒,在司仪提议下,全体来宾起立向新郎、新娘祝福。来宾稍坐片刻,说几句客套话,就主动告退了。当时,很少有让新郎、新娘报告恋爱经过的,更没有搞恶作剧,变相闹洞房调笑新郎、新娘等不雅举动。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北平市社会局为"改进习俗,提倡节约,尊重婚礼起见",参加民国兴起的文明结婚仪式,曾举办所谓"集体婚礼"。既若干对新婚夫妇在同一天、同一地点,在同一证婚人主持下,同一举行婚礼。当时,北平民政局出面每三个月举行一次集体婚礼,市民自愿申请参加,每次有十对以上才能举行,申请者每对缴纳礼费12元,登记费4元,从礼堂到乐队都由社会局包下来,节约、简便。


办生日
  清末民初年间,北京民间盛行办寿的风俗。办寿,俗称办生日。一般是指晚辈给长辈做寿时举办的家庭庆祝活动。北京人做寿多是办整生日,且有"庆九不庆十"之说。有父母健在的年轻小辈一般不举行办生日活动。大多数办寿只办一天,有在家里办的,也有在饭庄办的。事前有小辈们出名,向亲朋们发出请柬。富户办生日,也象办喜事一样,夏天搭凉棚,冬天搭暖棚,布置"寿堂",以接受直系亲属及来贺亲友行拜礼。

  往贺亲友送寿礼,一般有用红封套装上现金,上书"贺敬╳元",有贺幛、寿联、镌有祝词的银炉、银鼎、银质、金银首饰等,有绸缎尺头、衣料、古玩、玉器、文房四宝等。

  办生日期间,有条件的还要举堂会,请艺人们演些娱乐性的节目,有京剧、曲艺、莲花落、皮影戏等。


办满月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为小孩办满月或办"百岁"(俗称"百日")的风俗。清代,京师有些人家仍沿旧习,为小孩办百日,也有的只办满月(即弥月)。办满月庆典活动内容不外乎张筵、唱戏、招待亲朋,收授贺礼,所送礼品与办生日的礼品相似,有条件的也为此举办堂会,演些戏曲节目"玩艺儿",以便增加喜庆气氛。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5-16 09:19 , Processed in 1.147793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