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北京文物古迹

2002-12-1 11:00| 发布者: 佚名

概 述
  北京市共有文物古迹7039项。著名的文物古迹有:周口店遗址、长城、古观象台等历史文化遗址;故宫博物院、颐和园、北海、香山等皇宫和历史各园;天坛、孔庙、潭柘寺、雍和宫、白云观、牛街清真寺、西什库教堂等宗教建筑;十三陵、大葆台汉墓等陵墓。
  革命遗址和纪念性场所,在文物中也占有重要地位。主要有: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八宝山革命古墓、李大钊烈士陵园、长辛店"二七"革命遗址、北京大学红楼等。
  1949年到1988年,经过考古发掘,又发现许多重要文物,为上宅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的石器、商代墓葬,以及不同朝代的陶瓷窑址和石碑、石刻等。
  北京市分别于50年代和80年代进行两次全面的文物普查。从1957年到1988年底,分别由国务院、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的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共189个,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5个。按时代划分:
  旧石器时代2个,商周时期1个,秦汉至南北朝时期3个,隋唐7个,辽代8个,金代11个,元代12个,明代54个,清代42个,民国时期38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11个。
  按类别分:
  古代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145个,古墓7个,古代文化遗址10个,革命遗址和革命纪念建筑物22个,石刻及其他文物5个。
  另外,还要区、县人民政府公布的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043个。
 


周口店遗志

周口店遗址中国主要古人类文化遗址。位于房山区周口店村西的龙骨山。距市区48公里。通常指龙骨山上8个古人类文化遗址和哺乳动物化石地点。从1929年起,已编到第25地点,大多数地点在周口店附近。
  周口店最早发现的地点是第6地点,是瑞典科学家安特生于1918年发现的。1921年安特生、美国古生物学家格兰阶和奥地利古生物学家斯丹斯基,发现了周口店第l地点,同年发现了周口店第2地点。1927年步达生将周口店发现的三枚人的牙齿正式命名为中国猿人北京种,这一年是周口店正式遗址开始发掘,中国地质学家李捷参加发掘工作,并发现了周口店第3和第4地点,瑞典古生物学家步林也是新地点的发现者,1929年裴文中发现了第5、7、8地点,找到了“北京人”第一个头盖骨。同年将已发现的地点,以“北京人”遗址为第1地点,其余的依序编号及至第9地点。在20号地点以前,包括山顶洞,或为裴文中领导下或为贾兰坡领导下发现的。第20至24地点是在贾兰坡领导下找到的。
  “北京人”遗址位于周口店村西。有两座东西并列的山丘,东边的一座有一个大山洞,俗称猿人洞,1929年后,叫周口店第一地点,东西长约140米,中部最宽处约20米。
  “北京人”在周口店居住的时间,大约从距今60多万年开始,一直到距今20多万年;“北京人”文化早期从距今60多万年到距今40多万年前,中期为距今40—30万年,晚期为距今30到20多万年前。
  周口店第1地点从1921年发现和发掘起,已下挖了40多米。宛如一口深井。已挖堆积还不到全洞堆积物的一半。
  “北京人”化石从第ll层至第3层均有发现,共出土骨头6具、头骨碎片12件、下颌骨15件、牙齿157枚、股骨7件、胫骨l件、肱骨3件、锁骨和月骨各1件以及一些头骨和面骨破片。这些“北京人”遗骨分属40多个体。但绝大多数人化石,在珍珠港事变前后,下落不明。现存的第1地点的人化石,保存在我国的有7枚牙齿、1段肱骨、胫骨1段、顶骨和枕骨各1件以及一具保存完好的下颌骨;1927年以前发现的三枚牙齿则在瑞典,由早期周口店工作的步林保管着。
  在周口店第l地点发现用火遗迹,把人类用火的历史提前了几十万年。包括五个灰烬层、两处保存很好的灰堆遗存,烧骨则见于有人类活动的各层,此外,还发现烧过的朴树子、烧石和烧土块,甚至个别石器有烤灼的痕迹。对用火遗迹的研究,可知“北京人”不仅懂得用火,而且有控制火和保存火种的能力。烧火的燃料主要是草本植物,也用树枝和鲜骨作薪。
  石器是“北京人”文化的主要代表,“北京人”创造了三种不同的打片方法,主要用砸击法,生产出长20一30毫米的小石片;常见长度为20—40毫米;工具分两大类,第一类包括锤击石锤、砸击石锤和石钻,第二类有刮削器、尖状器、砍砸器、雕刻器、石锥和球形器。


东魏武官三年刻石

东魏武定三年刻石位于门头沟区河北镇西北部的山坡间。文字镌于一块巨大的青色石岩上,于此可俯视西部永定河故河道。此地山坡土地上还可依稀见到夯土墙基痕迹。这块刻石内容与史书记载史实吻合,是北京地区发现的年代较久远的刻石文字。

居庸关关城云台

  居庸关关城云台原是居庸关城的一座过街塔的座子,位于关城中心。云台最早建于元至正年间(1345)。它用白色大理石砌成,台基下部约15米。从外观上看,是1座下大上小的石台,台正中有l道券门,门宽6米,高7米,券洞长17米,马车可以畅行。据载,初建时,云台上原有3座石塔,名过街塔,塔毁后,在原址建1座庙宇,1703年被大火烧毁,最后只剩下现在的云台。云台的雕刻主要集中在券门和券洞内,券门上两旁刻着交叉金刚杵组成的图案,象、怪狮、卷叶花和大龙神,正中刻有金翅鸟舌;券洞内两壁的四端刻四大天王像。这种由许多石块拼起来的大幅浮雕,在中国雕刻史上是不多见的。四大天王像之间刻有梵、藏、蒙、西夏、维吾尔、汉6种文字的经文,对中国佛典和古代文字的研究具有很高的价值,券顶上布满“曼陀罗”花图样,花中刻有佛像,是元代石刻艺术中的代表性的作品。

金河堤碑

金河堤碑位于海淀区颐和园绣漪桥南长河西岸边,为汉白玉石质,因年久字迹已难辨认。金河一名源于金海。元明时引西湖水入白浮堰的出水口,恰在今金河堤碑偏西侧,这里至今河渠遗址仍然可见。据乾隆二十年(1755)五月金河碑诗,乾隆修建清漪园、疏浚金海时,发现金代河道,因年久淤塞,为了解决从长河引水,将金河渠废弃疏通长河。金河堤碑今尚完整,仍立置于昔日金河渠入长河口处。此碑是研究京西水利交重要实物资料,定为海淀区重点保护文物。

番字牌石刻

番字牌石刻位于密云县城北部65公里的一座小孤山。山东西长50多米,最高处7—8米。在小山的南面石壁上刻有20多组文字,长期无人辨认。1987年经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的专家们鉴定:石壁上的番字系北方少数民族的文字。其中,有梵文(古尼泊尔文)、蒙文和藏文,文字的内容是佛教的“六字真言”。在东山坡上,有一块高2米多的立石,石的东面石壁上刻有一个大型番字,字高1米有余,宽约30厘米,为佛教的“十自在画”。刻字的时间为明清时代。为密云县重点保护文物。

大寒岭关城


大寒岭关城位于门头沟区军响乡吕家村东1.5公里大寒岭上,京西古道重要关隘之一。建于明代。关城面东而立,由青砖券石砌筑。古道从城台券洞下通过。城台东部为一平缓山坡,旧有古松数株,有毗卢寺遗址,寺殿宇三层,建于明,康熙间及乾隆五十年(1785)均曾重修,名观音菩萨庙。道光四年(1824)又经重修,称大寒岭毗卢寺,又添建文昌阁、窑神庙、茶棚。寺前古井至今可汲水。

凤凰厅

凤凰亭位于房山区燕山办事处凤凰亭路的东侧山坡上。是一座重檐攒尖顶的石砌碑亭。亭内竖有清雍正九年(1731)石碑一方,阳书“圣德光昭西山仪凤碑铭”。

松堂

松堂位于香山团城演武厅附近。原是焚香寺旁的小敞厅“来远斋”。焚香寺建于清乾隆十四年,是高宗皇帝来 团城阅兵时休息之地。来远斋坐西朝东,结构全部用汉白玉石建造。白石枋柱上,有对联、横额。厅内有用紫石雕琢的宝座,座后为一石屏风,上刻乾隆手书赞美健锐云梯营的诗和序。石敞厅后有古朴的叠石,玲珑剔透。敞厅为近百株白皮松包围,松堂之名由此而来。

土地祠

土地祠位于南新华街。曾为安平水会所在地。祠后曾有丰泰照相馆,为北京较早开业的照像馆。清末,谭鑫培 在此拍摄《定军山》影片,为北京摄制活动电影之始。每年厂甸会期,书贾在此设摊,古玩商又多借房陈设字画出售。1949年后改为南新华街小学。

翠明庄

翠明庄在东城区东安门大街1号。为三层中西合璧绿琉璃瓦顶式楼房,大门为硬山调大脊,上覆绿琉璃瓦,带吻兽、垂兽及小兽。门坐西朝东。主楼中间为三层,两侧楼高二层,面阔17间,约宽50米。原是30年代梅兰芳所购准备盖戏园的地皮,后为励志社招待所。1946年后一度成为军事调处执行部中共代表团工作人员住所。为东城区重点保护文物。

山顶洞

山顶洞人文化遗址是1930年发现的,1933年和1934年进行了发掘,已挖完。山顶洞文化的底层直接堆积在“北京人”遗址的第1层上。山顶洞洞口向北,发掘时被拆除,所见向北的口是人工开凿的。山顶洞遗址由四部分组成:洞口,人室、下室和下窨,前三部分都发现有人类化石和文化遗物,下窨只发现完整的动物化石。
  山顶洞的洞口高4米,下宽约5米;上室东西长12米,南北宽8米,上室西部有一陡坎,向西倾斜,表面有厚层的石钟乳,下室在此斜坡的底部。下窨在下室深处。
  在山顶洞发现了三具完整的人头骨化石以及其他解剖部位的化石多件,总计有lO个个体或稍多,是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发现人类化石最多的。
  在下室,发现一老年男性、中年女性和青年女性头骨各;具,在老年头骨的左侧发现穿孔的介壳,穿孔的狐狸犬齿,在骨盆和股骨周围找到赤铁矿粉和赤铁矿石,这表明,下室是一处公共墓地,也是至今所知国内这个时代唯一的墓葬遗存。从山顶洞出土的石器,人工痕迹清楚的有25件。做石器的原料主要是石英,还有燧石和砂岩。打石片的方法有两种,砸击法和锤击法,山顶洞人文化的主要标志是应用磨光技术和钻孔技术,制造出造型精美的骨器、角制品和大量的艺术品。
  骨器,除了一些打击骨器外,最有代表性的是一枚骨针。这件标本保存尚好,针眼上缘残缺,下缘至针尖保存完好,长82毫米,针身浑圆,针尖如芒,针眼由残存部分看,是挖刮而成的,而不是钻出来的。由此发现可知山顶洞人已懂得缝衣御寒。
  在山顶洞人遗址内发现装饰品共141件。穿孔的小砾石一件,各类穿孔的兽牙125件,包括狐狸的上下犬齿29枚,鹿的上下犬齿和门齿29枚,野狸上、下犬齿17枚,鼬的犬齿2枚,虎的门齿1枚,还有2枚残牙可能是狐狸或鼬的;穿孔的海蚶壳3个,钻孔的青鱼眶上骨l件以及有刻道的骨管4件和石珠7件。
  山顶洞文化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由于赤铁矿石和海蚶壳的发现,可知其活动范围的扩大,北至宣化,南达海边。
  周口店第4地点位于第1地点南约100米处。系1927年李捷和步林发现,1937—1938年进行试掘,发现了一些哺乳动物和少量石器。1967年在第4地点北端发现了一个“洞口”,故又有新洞之称。1972年在该地点西侧修路,挖掉部分堆积,发现灰烬层,十多种哺乳动物化石。1973年正式发掘,发现了哺乳动物化石、一枚人牙、用火遗迹和数十件石器。
  第4地点其前部是南北走向的裂隙,最宽处约5米,堆积厚度约6.5米,后部为洞穴(“新洞”),洞的走向先向北,而后折向东南。堆积物可分为上下两部,下部呈灰黄色,下部颜色略红,第5水平层(在深5米处)化石较多。人牙化石发现于第5水平层,是一枚左上第一前臼齿,与“北京人”同一牙齿比较,有明显的不同,是“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之间的代表。
  用火遗迹有灰烬层,见于底部。石器数10件,原料基本上是石英,打片方法有锤击法和砸击法,石片长度多在30一40毫米,工具有刮削器和尖状器,其中以1938年发现的一件喙形尖状器最精致。这个地点的哺乳动物组合有33个属40个种,其中现生种占82.5%,绝灭种占17.5%。其时代介于“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之间。
  周口店第13地点1933年10月,在步达生领导下,在龙骨山南约l公里处发现了新的化石地点,命名为第13地点。发掘工作在裴文中领导下进行,从1933年10月到1934年6月,挖土约400立方米,获化石161箱和少量的石器。
  从这个地点出土的哺乳动物化石共36种,其中大多数是大型动物,食肉目动物占可鉴定的动物的1/3。在这个动物组合中,比较有意义的种属有变种狼、中华缟鬣狗、最后剑齿虎、上丁氏鼢鼠、拟布氏田鼠、拉氏豪猪、三门马、梅氏犀、葛氏斑鹿、扁角肿骨鹿、德氏水牛和硕弥猴等。这个地点还发现文化遗物,有砸痕的砾石和石片,燧石做的梯形石片,其下缘还可见到清楚的使用痕迹;脉石英小砾石做的单直刃刮削器,可供割切之用;原始型的尖状器,小型砍砸器。从这些为数不多石器材料可知当时人打片用两种方法:砸击法和锤击法,修理工具用锤击法,并已有3种工具:刮削器、尖状器和砍砸器。
  第13地点的时代相当于中国猿人文化早期,因为这两个地点含文化遗物的地层都发现扁角肿骨大角鹿、上丁氏鼢鼠和原始型的尖状器。
  周口店第14地点在第l地点南偏西的一座低山上,因其地盛产鱼化石,当地叫鱼岭,两地相距约2公里。1933年作过化石采集,经张席褆教授研究,鉴定为两个种,长达12毫米的大脊椎因材料不足,末作鉴定。
  该地点长25.9米,宽8米,为南北向洞穴,堆积分为三层,上层为洞顶破坏后堆积的红土和表土,中层为石钟乳层,下层为胶结的或未胶结的泥沙层,鱼化石出于此层,并只限于上部的1米厚的堆积和近底部的14厘米一薄层,中间有厚约3.7米的砂岩层隔开。已发现的鱼化石总数约2000尾,保存很好,能看到骨架、鳍、鳞片,甚至可看到肌肉的轮廓。在周口店陈列馆里,有一块“鱼壁”。
  已发现鱼化石最长的400毫米,最短的57毫米,一般为150—250毫米。种类仅4种:席褆刺趴是新种,云南趴、四川趴和短头趴。在这4种鱼中,有两个绝灭种,趴鱼现只生长在长江以南,刺趴现产长江流域。

洞沟石窟

洞沟石窟位于延庆县张山营镇东门营村西北海坨山麓,为一狭窄的沙砾花岗岩石谷,因石窟得名。谷内三面石壁,布满一排排座向不一、或圆或方的大小石窟。部分洞口已经坍塌。洞内凿有石室。多为3间1套,正中是居室,右为灶房,左为储物间。室内设有石炕、石枕、石窗、壁橱、灯台、气孔等,檐前有水溜直通住室,似是供接雨水用的装置。灶房内凿有锅台、烟道、储物间设石条桌。此外,还有马圈石室,内凿马槽,每室可养马3—4匹。中心部位有处较为宽敞的室,上下两层相通、门前凿有石柱,室高 1.8米,深6米,内设方形石台,当地人称为“官堂子”。洞与洞之间布有排列有序的小孔,据初步统计,洞沟石窟共有石窟117个,350多个开间。此外,海坨山内尚有朝阳洞、焦家洞、莲花洞等多处石窟群,形制构造多与洞沟石窟相似。对于延庆西北山区石窟,有人认为是唐时中国北方少数民族之一奚族的住室。吴族源于东胡鲜卑系统,早期居住于辽西,起初是一个以射猎、游牧为生的部族。兴起于汉,隋时已有五部,盛于唐、辽、金、元,以后不见于史册。

华表

  华表又称“谤木”,相传始于尧舜时代。最初这种“谤木”多竖立在交通要道,供人们写谏言,评论时政,同时也能起到路标作用,汉武帝时始称华表。后多设在桥梁、宫殿、城垣或陵墓前做为标志,并逐渐演变成为建筑物旁的装饰品。立在陵墓前的叫“墓表”,多数为石造,柱身雕有蟠龙等纹饰,顶端是云板或蹲兽,表上的蹲兽叫“望天 犼”。天安门内外、十三陵、北京大学都立有华表。


将军关

将军关又名将军石关,位于平谷县靠山集乡将军关村。是万里长城北京段最东端的一个关口。建于明代,正关上有3层敌楼,内墙有券门可出入,门南为演武场,正关东侧是水关。现存水关东侧一座敌楼台基和一段城垣。城内有一柱形巨石,高10米有余,称“将军石”。

大峪沟摩崖石刻

大峪沟摩崖造像位于房山区张坊镇。距房山城西南约40公里。在面朝南的青石断面上,有造像两龛。右侧一龛高0.88米,宽0.98米。中为佛祖释迦牟尼坐像,两侧各为其弟子或金刚力士,顶部为二飞天。共有造像9尊。龛的两侧有题记。左侧一龛高1.7米,宽O.85米。有释迦牟尼垂足端坐造像。右侧一直为唐代;左侧一龛较之前者稍晚。与云居寺唐塔上人物浮雕同属一种艺术风格。为房山区重点保护文物。

十面碑

十面碑在密云县新城东门外路北原八蜡庙院内。占地540平方米。庙的方位坐北向南。山门内有两座亭式十面碑,分立在南北甬路的两侧。十面碑原称为“燕山勒功碑”,碑高约有5米,碑顶、碑身、碑座均为青石雕刻对砌而成。十面碑的碑首呈伞状,顶部有一葫芦式帽顶;碑身近圆幢形,共分lO个平面,每面由高30厘米、宽50厘米的青石磨光对砌而成,石面有竖刻碑文,碑座稍大于碑身。全碑的整体造型远看象亭、近瞧似幢。十面碑上镌刻着明朝名将领戚继光、谭纶调任北方练兵驻防、治军征战的事迹。碑文由明代万历元年(1573)兵部侍郎汪道昆所撰。为密云县重点保护文物。

吉安所

吉安所在东城景山东街吉安所右巷10号。是清代宫眷死后停灵的处所。在明代,此处为司礼监。司礼监是明代内宫中最有权势的衙门,设有提督、掌印、秉笔、随堂等太监。吉安所现存仪门3间,西有顺山房5间。北为停灵大殿。为东城区重点保护文物。

郊劳台

郊劳台位于房山区良乡大南关外。俗称接将台。皇帝迎接出征将士归来之地。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建。台亭八角形。有汉白玉碑亭一座。亭分两层,每层8根石柱。碑上刻有乾隆郊劳记事诗。台四面有砖砌围墙,尚存无盖汉白玉碑亭及亭内石碑。石碑是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二月二十七日立。郊劳台是研究清史的重要实物资料,为房山区重点保护文物。

当铺李

当铺李在东城东直门北小街内的门楼胡同3号、5号。原为李姓人开设的当铺。3号和5号原为一院。坐北朝南,临街为一面砖墙,类似城墙。大门开在西边,现为5号。门上部有一碉堡状砖砌方楼,为瞭望台,上有六孔,可以暇望、守卫。因形似炮台,又属李氏,故俗称炮台李。门框为石质,铁门,铁门内还有可推拉的铁栅栏。大门内上有一楼口,登梯子可进入瞭望台。5号院有倒座3间,北房5间,东西厢房各3间,东部有走廊通往后院,后院有5间后罩房。为东城区重点保护文物。

詹天佑铜像

詹天佑铜像位于延庆县京张铁路的青龙桥车站。詹天佑清咸丰十一年(1861)四月二十六日生于广东省南海 县,清同治十一年(1872),考取公费赴美留学。清光绪七年(1881)六月,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雪菲尔德理工学院土木工程系,同年八月回国。曾先后任福州船政学堂和广州水陆师学堂教员。清光绪十四年(1888)任天津铁路公司工程师。1905—1909年间主持修建京张铁路,为中国第一代铁路工程专家。1919年4月24日在汉口仁济医院病逝,享年59岁。同年在青龙桥车站竖立一座詹天佑全身站立铜像。詹天佑墓,原在海淀区万泉庄,1982年5月20日迁至青龙桥车站。墓室是由半浮雕的九块花岗岩石块与一个洁白的汉白玉石半圆冢所组成。冢下为墓穴,其内摆放着詹天佑先生及夫人谭菊珍的骨灰盒。墓碑是用花岗石镶边黑色大理石,其上刻写着500余字的“詹天佑先生生平”。并建詹天佑纪念馆。

魏太和造像


  魏太和造像位于海淀区车儿营村北。是北京仅存的最古石造像。雕造年代是北魏太和二十三年(499)。石佛身高1.65米,立在高1米多的石雕须弥莲花石座上,两耳垂肩,袒胸赤足,右手平举胸前,左手自然下垂过膝,斜披袈裟,长袖垂地,下系羊肠大裙,衣纹以凸线表示。石佛的后面有高2.2米的背光,背光的背后,自上而下横向排列了12排、124个小佛像。小佛一般高为12厘米,最小 的一个高4厘米。为北京市重点保护文物。

密云文庙

 密云文庙位于密云县城内鼓楼东大街路北。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始建。占地4000多平方米,坐北朝南。正院前有牌楼式大门。分3个门,中间为棂星门,东为金声门,西为玉振门;门内有人工凿砌的“泮池”,池上建有两座并列的单孔小石桥(即密云县八景之一的“三步两座桥”)。东西各有厢房3间,东厢为名宦祠,西厢为乡贤祠。过泮池即戟门,戟门3间,即“三门”,另有东西角门各1个。主建筑大成殿5间,东西两庑各7间。大成殿的后院还有明伦堂、尊经阁、学署、崇圣祠和启圣殿,东跨院有文昌殿,西跨院有节孝祠。除大成殿外,其余建筑均拆除。大成殿通高10米,总面积181.48平方米。是密云县仅存的一座明清殿式古建筑。

牌楼

  牌楼亦称牌坊。为高悬牌匾而建的纪念性或装饰性建筑物。常立于庙宇、陵墓、衙署、园林门前或路口,北京的牌楼按建筑材料分,有木牌楼、琉璃牌楼和石牌楼等;按规格分,有两柱一间、四柱三间、六柱五间等;按用意分,有贞节牌坊、功德牌坊、山门牌坊和街道牌坊等。北京曾建有牌楼百余座,现存70多座。
  木牌楼木制牌楼一般雕刻精细、彩绘鲜艳。北京最大的木牌楼是正阳桥牌楼,位于正阳门箭楼前,六根冲天柱夹着五间楼门,故亦称前门五牌楼。1949年前后朽毁。东四牌楼由思城坊、仁寿坊、保大坊、明照坊组成。东四一名即由4座牌楼而来;西四牌楼则由金城坊、鸣玉坊、积庆坊、安福坊组成。东长安街东口的牌楼叫澄清坊,西长 安街西口的牌楼叫咸宜坊,因东、西长安街各只有一个牌楼,故俗称东单牌楼和西单牌楼。1949年后因拓宽马路,这些牌楼被拆除或迁移,旧有地名沿续至今。国于监街两端各有一座单间牌楼,每座有四柱三间,柱顶为琉璃葫芦帽,牌楼两侧各有一悬空楼。北海公园内的牌楼最集中,保存最完好:永安桥南面有积翠坊,北面有堆云坊;普安 殿前有北京牌楼中楼柱最短的龙光坊;天王殿前有须弥春琉璃牌坊;小西天有东西南北4座琉璃牌坊;陟山桥前的牌楼有5条横梁和紧密排列的如意斗拱。雍和宫有三座四柱三间的牌楼,乾隆亲笔题写的金字刻在汉白玉牌匾上,两旁的绦环板为双面透空木雕龙凤戏珠图。现存的木牌楼还有:颐和园排云殿前的牌楼、潭拓寺山门牌楼、牛街清真寺牌楼、白云观牌楼、北长街福佑寺牌楼,原三座门大高殿“弘佑天民”牌楼已移至中共中央党校。北京曾有一些牌楼建于元代毁于明末:阜时坊、发祥坊、日惠坊、正东坊、正西坊、南薰坊、明时坊、崇教坊、昭回坊、靖功坊、买春坊、金台坊等。据史书记载,圆明园共有牌楼11座,其中最珍贵的是鸿慈永祐牌楼和螺丝牌楼。
  琉璃牌楼用彩色琉璃瓦和砖建成。东岳庙秩祀岱宗坊是最大的琉璃牌楼,也是北京唯一立在道口的琉璃牌楼,它的绦环板和梁柱上的所有图案都是传统饰纹宝相花;香山卧佛寺牌坊、国子监牌坊、北海天王殿、小西天牌坊都是琉璃牌坊。
  石牌楼主体由汉白玉石构成。明十三陵石牌楼,建于明嘉靖十九年(1540),是北京市现存最大的石牌楼,五间六柱十一楼,上有浮雕彩绘。其他还有中山公园“保卫和平”坊、香山碧云寺金刚宝座塔石坊、黄寺石坊和万寿山的石坊等。

北沟摩崖石刻

北沟摩崖石刻在怀柔县沙峪乡北沟村北山沟内。有8处刻字,分布在长约2公里的山沟里。均为阴文,字体约80厘米见方。是明代官员多次视察边关的题写。沟口第l处是横幅字“警心慎辔”。进沟后距村约500米处东山坡上为第2处,竖刻“观澜”2个大字,其左侧有“怀野” 2个小字。再往里路西有两处石刻:一处为横刻“秦皇旧址”,一处为竖刻“李逢时书”4个小字。稍北边一块巨石上竖刻“秦皇旧址”。第5处竖刻“亟关弥险”。第6处竖刻为“名关”,在其左方刻有“少山”2个小字;第7处竖刻“天限华夷”4个大字,左旁有“怀野”2个小字;第8处横刻大字“苍岩翠相”,在其右首有竖刻的小字“万历”,其左下有竖刻的“李逢时书”4个小字。这8处刻字除村口第l处缺“辔”字外,其余7处保存完好。

千手千眼菩萨铜造像

千手千眼菩萨铜造像万佛延寿寺遗址中的明代千手千眼菩萨铜造像是北京现存最大、造型最优美的铜铸菩萨雕像。万佛延寿寺遗址位于丰台区大井村东。据残存的“宝塔碑记”载,万佛延寿寺建于明万历元年(1572)。寺庙早已塌毁,菩萨像位于寺内后殿大悲阁的废基上,从莲座算起高8米,头饰宝冠,冠下为三张女像脸,脸型圆而稍清瘦,神态端庄含蓄。像身左右原有24只手,大部残缺,仅存的4只手,姿势各异,显示手指的细柔灵活。像身着短衣长裙,两侧垂有飘带,通身饰璎珞。衣裙上线刻荷花、卷草等纹饰。佛像足踏莲座,座的正面浮雕二龙腾云。铜像分三段铸造,然后雕刻加工而成。

通县文庙

通县文庙位于通州镇大成街北。仅余大成殿5间,另有残碑1块,系康熙十四年重修碑记。

中山寺观音庙

中山寺观音像位于房山云居寺西l公里。中山寺已 不存,可观音像却完好保存。它面向东,坐落在石洞内,用 艾叶青石精雕而就。始建于明末清初。观音像高1.9米, 蜷足端坐,一只手五指向上置于胸前;另一只手平伸在腿 面上,手心向上,赤足。为房山区保护文物。观音像前有 清泉。

旭华之阁

旭华之阁位于香山南麓。其地原为中峰寇遗址。乾隆二十七年,清高宗弘历下诏在西山风景区仿照山西五台山殊像寺的建筑和布局建立寺院,取名“宝相寺”。旭华之阁是宝相寺的主要建筑,为无梁殿结构,其檐下嵌有石刻横额,上书“旭华之阁”,为乾隆皇帝御笔。殿内立有二块石碑,左面镌刻文殊菩萨的画像及乾隆三十二年的御笔题诗;右面是乾隆二十七年立的御制宝相寺碑。殿内正中供奉文殊菩萨塑像。旭华之阁后原建有香林室、园庙、方庙、牌坊等诸多建筑,现均已不存,只有旭华之阁保存尚好并经重修。

观音院过街楼

观音院过街楼位于宣武区官菜园上街。坐落在官菜园上街和自新路之间,西观音院在路西侧,坐南朝北,四层殿;东观音院在路东侧,只有房5l间。两院之间有过街楼相接,楼下形成一个门洞,是旧时北京唯一残存的过街楼实物,过街楼是北京寺庙建筑的一种特殊形式。过街楼南面有“觉岸”2字,北面有“金绳”2字,系道光十年(1831)四月所刻。为宣武区重点保护文物。

中山会馆旧址

中山会馆旧址在宣武区珠朝街5号。相传为明代权臣严嵩的花园别墅,分前、中、后3大院,大门内是一座木影壁;绕过去便是大客厅,客厅的四周有回廊环绕,另外有魁星楼、戏台、假山、亭树、水池、小石桥、什锦窗院墙等。中山会馆的前期是广东香山会馆,由唐绍仪创办,后更名为中山会馆。广东青年会在这里活动过,后来又成立 了“中山少年学会”。为北京市重点保护文物。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5-17 13:53 , Processed in 1.097833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