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明清顺天府府署考(二)

2002-12-1 11:00| 发布者: 李志荣

 

 
 

  三、元大都路总管府?

  明代的顺天府基址是元大都路总管府,已见前述。?

  大都路总管府,现已无地面建筑遗迹可资追索,幸有元皇庆二年(1313年)《敕建大都路总治碑》,可资考释元大都路总管府大略:?

  翰林学士承旨中奉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王构撰 集贤大学士荣禄大夫刘赓书 荣禄大夫平章政事商议中书省事,行太子詹事王泰亨篆额至元初圣祖革世侯分治天下总路。丁卯春(至元四年,1267年),既城大都,即以路总京畿,府曰大兴,州九,县二十,司五。民夥事,为治者凛凛焉。赴期会阅籍伍,□交金毂,临督缮作,而参理其牍,吏属百人,供承给办,无时少休。较之常府,其劳逸万不相侔。然自乙酉,(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廨为宗正据有,而徙之东宫者逾二十寒暑。今皇上至大初元(1308年),敕中书还北省,而六卿所舍,悉如其旧。至假物于民以庀事,再徙迄无定所。监路臣平章政事莫吉奏:臣等迁寓靡常,故案山集,帑庾无所于寄,民有讼者,或露处以决。上谕旨:“汝,京牧也,若此则何以理民?其趣还,市地建立,不可缓也。”省臣恪承旨训,再四申饬监臣莫吉、兀都蛮,尹臣德明,副监臣乞失拉、阿吉达,贰臣乞台、安理贞等,卜所宜向。乃命左使孟市灵椿里周姓民居,凡六,其地亩二十不足者一,室楹五十不足者二,券缗十四万二千五百嬴十六。臣贞、推臣时彦督工,规设甫定,较(校?)引斤削,圬漫漆缋者毕萃,水衡之费,制之有节。而京师耆庶,喜于见闻,以礼以力,莫不踊跃为之先也。不半岁,路堂、东西庑、推厅、督幕、掌故之司,储之库,狱囹庖,中屏仪门,以次讫绪。为楹共百有六,左右院五,楹各十二。修直宏博,辐轮?。敞于中者,然而,殖然而庭,威有以揭,而令有以附于傍者;层栌叠出,飞栋斜指,鳞错期间,足以便走趣而赴音响,支离向背,各有攸趣。以为居第,则无藻敷霞蔚之华,无夷旷清恬之适,廓之之,日随葺之,以之拱翼皇图,传之永久。

  四方岳牧,于是乎取象而考室焉。有东西汉之京兆河南,赫赫严严,为五尹二君,允若具瞻所在,故不胜且伟欤?钦惟圣上恤臣下之劳,隆资侈秩,崇其居,肃其卫,而特示等威之别,故欲使之殚精力以集事功,峻以抑邪僭。若监若尹若佐贰,居既安矣,盍然念夫天府浩壤,所守者何职也;省院台部,符章雨集,所行者何事也。能修治,掌官表,孝弟有行,丧让财,俾风俗渐以淳美,始古之教化者乎!能励疆威,果发闾里之奸,根株窟宅,主名起居,以知其悉而随发随得乎?能公明仁恕,以甲乙第产力豪弱,赋均役平、私无少损而公有所益乎?能沉夕谨恪,躬审狱,单词隐情而得其真,罚必当罪,而民无枉抑乎?是数者皆分职当然,而千里之内,生聚百万,一休一戚亦所深系。方今朝著清严,条纲俱举,中外之政绩,美恶殿最,动必有闻,况京牧位隆而地切,曩所必选而今所专责者哉!不腆之文,非徒纪岁月、姹弘丽而已也。明年乙酉(至大二年,1309年)春三月既望记。皇庆二年岁次癸丑(1313年)冬十月吉日建。
?
  此碑中关于至大元年(1308年)以后兴建的大都路总管府有以下几点重要信息值得研究:?

  (一)关于总管府的位置和占地。总管府是买“灵椿里周姓民居”等土地而兴建。买地凡六所,其中“地亩二十不足者一,室楹五十不足者二”,那么其他四块土地当“足”二十亩或五十楹。如此,则整个地块的面积在100至120亩之间。据徐苹芳先生的研究,元大都灵椿里,南至今鼓楼东大街,北至今安定门内北顺城街,东至今安定门内大街,西至今北锣鼓巷。而在灵椿坊内东南今分司厅胡同以南的四个元代胡同,大约是大都路总管府署所在的地块。据乾隆地图,北至分司厅胡同,南到鼓楼东大街,东至安定门内大街,西到小经厂胡同的界限清楚,徐苹芳先生据1936年1/5000实测北京地图量得这块地占地约120亩(南北330,东西240米),正与大都路碑中所记的地亩数大略相合。这应不是巧合。?

  据赵正之先生和徐苹芳先生考证,按元代规定,大都路一级政府衙署的占地当为东西三胡同宽,南北四胡同宽,也即约整块占地南北深200步(312米),东西宽150步(234米)。由于实际上胡同距离不绝对相等,导致现在地块比按照规定的尺度东西宽出18米,左右宽出6米余?。而大都路治碑上记述的地亩数字,证明了赵、徐二先生对元代大都路一级衙署占地的规定的推测是完全正确的。最重要的是,至大初年的大都路乃“市地”者,其买地地亩与推测相当,则更进一步说明,当时买地多少是按照政府规定作的计划。
?
  这样我们就基本可以确证,乾隆图中轮廓清楚的那块土地,就是大都路至大初经始的地盘。?

  (二)关于元大都路的布局。碑中记总管府建筑云:“路堂、东西庑、推厅、督幕、掌故之司,储侍之库,狱囹庖,中屏仪门,以次讫绪。为楹共百有六,左右院五,楹各十二。”如此,则大都路布局分为中路和左右路是清楚的。中路中心是正堂和两庑。中路布局即达“百有六楹”,可见规模宏阔。比照明正统王直碑所记者“总为屋五十八间”之数,与大都路器局大小自不可同日语,徐先生推测明代以来顺天府面积较元时缩小是正确的。上引文中,还有一处关系大都路布局者,就是“中屏仪门,以次讫绪”。既言讫,当为结束,也就是说大都路总管府以仪门为最后一道门。那么仪门之外,与鼓楼东大街的相联系者当是仪门前的驰道。仪门前设置驰道是元代庙宇、宫府的制度。在推测元大都太庙位置时,赵正之先生据《元史》记载说明太庙前按礼当有通衢驰道。今以元《至正金陵新志》附《集庆路治图》示(图14),治门为楼门,仅一重,前为驰道直抵通衢,可又为一证。且乾隆以来图示顺天府署仪门前,都有狭长的短街通鼓楼东大街,虽乾隆图已在短路尽头加门三楹以为大门,其曾是道路的痕迹还是很清楚。有趣的是,在顺天府署建筑已经全然无存(仅剩大堂)的情况下,这条短街却在高楼之间独存,与大堂中轴线吻合。由此我们推断,元大都的驰道就是今天南北短街最早的基础。
?
  也就是说,元大都路总管府的中路轴线是被明清以来完全承继的,但轴线上的建筑布局经明正统的改作,至少明代的大堂不使用斗拱是肯定的。今天大堂遗留有带有一定覆盆式样的柱础,可能是沿用元旧大堂基的证明。东西两路则迫于民宅侵啮,日益缩小。?

  (三)关于建筑的等级。在碑记中可能涉及当时建筑制度和等级差别的信息有两处,一是“敞于中者……层栌叠出,飞栋斜指"或指中路建筑或有使用斗拱者。二是“以为居第,则无藻敷霞蔚之华”,后者如果不是一般词藻,则可能表明官员住所亦当在府内,其藻饰彩绘当简单。
?
  (四)关于大都路总管府的影响力,碑记中言:“四方岳牧,于是乎取象而考室焉。”如理解不致偏差太过,则大都路总管府的布局和制度估计对全国有一定的影响力,可能成为其他地方政府仿效的对象。这也是很重要的信息。
?
  元明清三代相比,作为京畿首府用地在逐渐减少,除中路今天很少的保存外,府署的大部分用地已成民宅,今天的大堂和院落包围在密密匝匝的民居中,丝毫看不出当年的宏阔气势。?

  四、小 结?

  明清顺天府的研究表明:?

  1?顺天府署的位置确定于元至大元年(1308年),原占地约120亩,被明清所因袭。由于明清北京城城圈和统治中枢相对位置南移,明清顺天府在城中的地位下降,占地日趋减少。到民国五年(1916年)国民政府设北京市市政公所始,治所设在西长安街路北原交通部旧后,原顺天府署被市属学校占用,结束其作为官署的历史。?

  2?元代的大都路总管府署,规模宏阔,分东中西三路布局。中路约106间房屋,正堂和两庑当为主要院落。门一道,前为驰道。?

  3?明继承元代轴线和驰道,估计已经在驰道南端设门。正统十四年(1449年)的改作,为屋58间者,奠定了以后中轴线的建筑布局。规模缩小。布局分中、东、西三路,布局当有规制,应总一门出入。现存大堂估计是这时期的遗物。?

  4?乾隆时期府署,占地是否较明再缩减,未确知。分东中西三路,驰道两侧和中路两侧布局公署内辅助公署。中路分前后两院,前为大堂院,后为内宅院,各自独立。治中署在内宅之东。大堂院内不布置科房。东西路布局似无规律。?

  5?光绪时期府署较乾隆时期继续缩小。中路后宅部分重要性加强。东西路与民居交错,布局愈加没有规律。?

  6?元代正堂可能使用斗拱。明代大堂五间,不使用斗拱,用悬山顶,现存。清中路建筑全部悬山顶,筒瓦;东西两路为硬山,板瓦。?
 ?①此数据据北京市东城区文物管理所提供。?
  ②据校方提供的校园房地产平面图所注时间。?
  ③核对1936年北京市地图,这两条胡同分别为“京兆东公街”和“京兆西公街”,今门牌乃是省略称谓。?
  ④徐苹芳《元大都路总管府址考》,《饶宗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香港翰墨轩出版公司,1997年11月12日。?
  ⑤第三通是什么,光绪《顺天府志》亦未记录,估计应当是《顺天府志》录自《日下旧闻考》的明正统王直《正统重修顺天府记》,此碑何时佚失待考。?
  ⑥光绪《顺天府志》卷二十二《地理志四·治所·顺天府治》叙述顺天府布局时,使用大门、仪门名词,现图示中称为“头门”、“二门”,当是作图人“阳湖赵宏恭”使用的一种习惯叫法。?
  ⑦图并参以光绪《顺天府志》卷二十二《地理志四·治所·顺天府治》的记录。?
  ⑧光绪《顺天府志》卷二十二《地理志四·治所·顺天府治》:“……明万历二十五年大堂灾,三十六年重修有碑记,在堂后空院东,其西有元大都路碑……”。?
  ⑨光绪《顺天府志》卷二十二《地理志四·治所·顺天府治》:“……厅事堂东为知愧斋,……(府尹)所居治文书接僚属者也。……”?
  ⑩光绪《顺天府志》卷二十二《地理志四·治所·顺天府治》:“厅堂后为内宅。道光十八年……光绪九年……重修。”?
?B11?光绪《顺天府志》卷二十二《地理志四·治所·顺天府治》:“光绪八年……东西辕门。”?
?B12?燕山出版社1996年出版了以故宫本《清内务府藏京城全图》和日本版兴亚院印《乾隆京城全图》为参考的《加摹乾隆京城全图》,顺天府署分别位于二排4、5和三排4、5,此图为原图拼接。?
?B13?光绪《顺天府志》关于顺天府治所大堂明万历之后就没有重建记录。?
?B14?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震钧《天咫偶闻》卷四:“顺天府在交道口之西,即元至大都路总管署也。地极宽阔,堂亦宏壮。”?
?B15?光绪《顺天府志》卷二十二《地理志四·治所·顺天府治》:“光绪九年府尹周家楣……设东西辕门。……厅事堂后为内宅,道光十八年府尹曾望颜重修。光绪九年府尹周家楣重修。”?
?B16?《日下旧闻考》卷六十五录文。?
?B17?光绪《顺天府志》卷二十二《地理志四·治所·顺天府治》。?
?B18?明洪武《苏州府志》载并且明言:“……洪武二年,奉省部符文,降式各府州县改造公廨,遂阔广其地,撤而新之。”其附《苏州府图》即按照洪武二年政府颁布的图式建造的,东中西三路布局严整。正统去洪武不远,且顺天为京畿首府,当按照一个规制布局。?
?B19?拓本见北大图书馆藏《艺风堂金石旧藏》,编号25737a。经与徐苹芳先生《元大都路总管府址考》所引北图藏拓片核对,艺风堂拓本最为完整,故以下录文以北大藏本为准。碑文断句,参考徐先生录文。撰书者生平考证参见徐苹芳先生文。然此碑位置据缪荃孙光绪十二年《顺天府志》,碑在堂后院左,图示亦如此。而《日下旧闻考》乾隆年间臣按曰:“顺天府署有大都路碑在堂左,元刘赓书,字画完好,岿然独存”,也不应无征,是乾隆以后此碑位曾移动?而碑拓片高1?78米,宽1?05米,乃巨碑,如移动,缪荃孙能不注明?意者以《日下旧闻考》字或许有脱漏者??
?B20?《元史》卷九十《百官六》“大都路总管府”条,列府内吏属共145人。?
?B21?关于这一点,明正统王直《正统重修顺天府记》碑明显误读。《日下旧闻考》录此碑曰:“至元中,大都路廨署无定制,至或假民家以庀事,其后乃市诸民,得地二十亩,为屋以居。我朝有天下,……因故署为治。”但未予纠正,故此误读,被光绪《顺天府志》沿袭。?
?B22?徐苹芳《元大都路总管府址考》,《饶宗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香港翰墨轩出版公司,1997年11月12日。?
?B23?徐苹芳《元大都路总管府址考》。?
?B24?赵正之《元大都平面规划复原的研究》,《科技史论文集》第2辑,1979年10月。徐苹芳《元大都路总管府址考》。?
?B25?参看赵正之《元大都平面规划复原的研究》之五“元大都的官署和仓库”节。?
?B26?民国(1938年)编《北京市志稿》卷四官署“北京特别市公署”条。?
?B27?民国(1938年)编《北京市志稿》均未有利用顺天府旧址作为行政、军事官署的记录。东城区文管所提供的大堂材料指出民国时期被学校占用,未给出出处。今天仍为北京市属学校,从官产的继承看,可能延续时间已经很长了。另据北京市1949年地图此处标为“幼稚园”。
?
  (作者为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博士研究生)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4-20 15:07 , Processed in 1.099199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