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唐幽州都督府与节度使考

2002-12-1 11:00| 发布者: 李剑波

                               
  在纂修志书中的本地“建置沿革”时,常有一些重要的古代建置,因文献记载简略、零碎,使后人对设置的原因和具体情况难以明了。对这些建置,需要多方搜集资料,进行考证,把问题搞清。本文出于此种目的,对唐在幽州设置的都督府与节度使作一初步考察。?

唐代北京地区称幽州,中央政府在幽州设置了都督府。它到底是什么性质的机构?为何设置?具体情况怎样?有些史书虽记载了一些情况,但十分零散和简略,许多问题还是难以明了。现汇集各种史书的记载,对上述问题作一番考察。?

《旧唐书·地理志》卷39载:“(唐高祖)武德元年(618),改为幽州总管府。管幽、易、平、檀、燕、北燕、营、辽等八州。……六年,改总管为大总管,管三十九州。七年,改为大都督府,……九年,改大都督为都督,管幽、易、景、瀛、东盐、沧、蒲、蠡、北义、燕、营、辽、平、檀、玄、北燕等十七州。……(贞观)八年(634),……都督幽、易、燕、北燕、平、檀六州。……开元十三年(725),升为大都督府”。这段记载,记述了唐代幽州都督府设置的时间及名称和辖区的变化。从中可知:(一)幽州都督府始设于唐王朝建立之初,从高祖到玄宗一百多年中始终存在。(二)初称总管府,从武德七年(624)以后,改称都督府。(三)这百余年中,该都督府的等级有升降,辖区也有很大变化,最多时辖39州,最少时仅辖6州。?
唐代地方行政区划为州、县两级制。唐前期(高祖到玄宗),全国共有州府300多(府指京兆、河南、太原三府),县1500余。贞观元年(627),又依山河形势,分天下为十道(玄宗朝增为十五道)。但“道”并非州以上的行政区划,而是类似于汉代十三州的监察区,地方行政区划仍是州县两级制。那么幽州所设的“都督府”又是什么性质的机构呢??

《唐六典》卷30“大都督府”条云:“魏黄初二年,始置都督诸州军事。或领镇戎总夷校尉。三年,上军大将军曹真都督中外诸军事,司马宣王征蜀,加号大都督。自此之后,历代皆有。至隋改为总管府。皇朝(唐)武德四年又改为都督府”。《旧唐书·职官志》卷44“大都督府”条云:“魏黄初二年,始置都督诸州军事之名,后代因之。至隋改为总管府。武德四年又改为都督,贞观中分为上中下都督府”。《通典·职官典》卷32“都督”条:“魏文帝皇初三年始置都督诸州军事,或领刺史。……(晋)太康中,都督知军事,刺史理人,各用人焉。惠帝末乃并任,非要州则单为刺史。……(南朝宋)又有都督诸州诸军事者,则为常职,旧曰监某州军事,文帝即位,改监为都督。……后周改都督诸军事为总管,……隋文帝
以并、益、荆、扬四州置大总管,其余总管府置于诸州,列为上中下三等。……大唐诸州复有总管……,(武德)五年以?、荆、并、幽、交五州为大总管府,七年改大总管府为大都督府,总管府为都督府。太极初以并、益、荆、扬为大都督府,开元十七年加潞州为五,其余都督(府)定为上中下等,上都督府五,中都督府十三,下都督府十六”。?
上述文献材料告诉我们:(一)都督府之设,非唐代新创。它有一个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曹魏黄初年间所置“都督诸州军事”是它的雏形,晋代因之。南朝宋时,固定下来,变为常职。至北周,都督改称总管。隋因之,设总管府。唐初因隋制,亦称总管府,后来改称都督府。(二)从都督府的发展过程看,它的军事性质和目的是十分明显的。
从曹魏到北周(即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大分裂、大动荡的时期,战乱频仍,军事和战争在这个历史时期占据了重要地位。各代为加强地方(州郡)军事力量和对地方的军事控制,相沿设置并逐步发展、完善了此种军事性机构。隋以军事重新统一和控制全国,唐初社会不安宁,既有隋末起义军活动,又有隋朝残余势力垂死挣扎,加强对重要地区军事控制的需要依然存在,故承袭前代,在一些州郡设总管府、都督府。应指出的是,随着唐王朝太平盛世的出现和趋于长治久安,都督府在保持其军事职能的同时,也具有了一定的行政性质和机能并有逐渐加强的趋势。(三)都督府的设置带有选择性和临时性:只在紧要或需要处设置,如《新唐书》卷49下《百官志》所言:“武德初,边要之地(边地和要地)置总管以统军”,一旦其必要性消失,便予以撤销。所引《通典》记载中提到了隋唐四大总管府并、益、荆、扬,其中并州(太原)地处北边,担负着防御突厥的任务,而益(成都)、荆(江陵)、扬(扬州)则是历来兵家必争的重镇,担负镇戍一方的任务,它们都是对中央政权十分紧要的地方。非紧要处不设是历来如此。如引文提到的,晋代都督知军事,刺史理人,在紧要处都督、刺史并设或由一人兼领,非要州则只设刺史。?州是设而复撤的一个例子。?州(今河北永年县)在唐初为窦建德及其余部活动的地区,武德五年设?州大都督府以加强对该地区的控制,后来义军被彻底镇压下去,总管府随之撤销,都督府设置的这种不普遍、不固定(选择性与临时性),反映了它的非行政性质。
?
《新唐书·百官志》云:“都督掌督诸州兵马、甲械、城隍、镇戍”。“武德初,边要之地置总管以统军”。《通典·职官典》言:都督“掌所管诸州城隍、兵马甲杖、食粮镇戍等”。总管、都督的主要任务是“统军”,凡管内诸州一切与军事有关的事宜(如军卒、兵器、马匹、粮草、城防、镇戍),都要受其督管。引文对都督职掌的记述,进一步说明了其军事性质。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对唐代都督府的性质得出这样的认识:都督府是中央政府为加强对外防御和对内控制,在边、要之地设立的军事性建置,而非行政区划和行政管理意义上的建置。
?
现在再考察一下幽州都督府设置、维持以及等级升降和辖区变化的具体原因。幽州地处中原王朝的东北边、临近蒙古草原和东北平原,与活动在那里的游牧民族和狩猎民族有着毗邻和交往的关系。当这些强悍的民族向南发展时,幽州便首当其冲,或者成为一道扼阻其南下、保卫华北平原的屏障,或者成为南犯者的大门。幽州的自然地理和政治地理位置,使它对中原王朝的安危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它是不折不扣的“边要”之地。
隋唐时期北边是不安宁的。强大的突厥势力时常南下,威胁着中原王朝的安全。隋炀帝时,突厥被打败,分裂成东西两支,此后东突厥成为北方的主要威胁。为了加强对突厥的防御,隋文帝在幽州设立了总管府。炀帝大败突厥后,北边压力减轻,一度撤销该总管府。隋末唐初,东突厥趁中原王朝战乱之机,东山再起,重新成为中原王朝的严重威胁,加以幽州附近常有因河北义军活动而构成的内部的威胁,于是唐高祖李渊在建唐之初便承隋制,在幽州设总管府,任已经归唐的罗艺为总管,管幽、易、平、檀、燕、北燕、营、辽8州。其辖区北到长城,东至山海关,包括关外辽宁省南部地区,形成一条大致与长城平行的带状防御区。其辖区北到长城,东至山海关,包括关外辽宁省南部地区,形成一条大致与长城平行的带状防御区。唐政权对这一地区的控制力大大增强,但东突厥的威胁更严重了,遂提升了总管府的等级,扩大了它的管辖范围。武德七年改称幽州大都督府。武德八年,东突厥大军又南犯,深入到幽州西南面的定州(今河北定县),唐高祖命太子李建成往幽州,秦王李世民往并州,坐镇御敌。武德九年,为不使地方权力过重,在不损害幽州地区防御能力的情况下,对幽州大都督府作了调整:改为都督府,督管幽、易、景、瀛、东盐、沧、蒲、蠡、北义、燕、营、辽、平、檀、玄、北燕等17州。州数虽有减少,但仍包括当时河北的大半地方。?

贞观四年(630),唐太宗一举讨平了东突厥,北方出现了一个较长的太平时期。与此相应,贞观八年。唐廷将幽州都督府的管州大大减少,仅剩幽、易、燕、北燕、平、檀6州,为入唐以来最少者。平静的局面维持了近40年便被东突厥的复兴打破了。高宗末年,东突厥再度兴起,幽州及河北其它地区时受侵扰。永淳元年(682)突厥骑兵南犯妫州(今北京延庆县),垂拱元年(685)又进至昌平(今北京昌平县)。与此同时,居住在东北地区南部,日见强盛的奚、契丹,也伺机向唐王朝发难,则天后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攻陷唐在东北地区的前哨阵地营州(今辽宁省锦州市西北的朝阳市),进而威逼幽州,攻陷了幽州、冀州的许多城邑。此时幽州担负着两个方向的繁重防御任务。为了加强该地区的防御,唐廷相继派狄仁杰、唐休礨等重臣担任幽州都督,不惜工本地向那里转输粮秣、军需,同时扩大了幽州都督府的辖区和权限。其等级也终于在玄宗开元十三年(725)恢复为大都督府。?

经以上考察可知:(一)幽州所处的自然和政治地理位置、来自北方和东北方的威胁是唐在幽州设都督府的主要原因。正是这两点造成了加强幽州地区军事力量和防御能力以屏障中原王朝的需要,为此中央政府在此设置了统管数州至数十州军政的都督府。(二)外部威胁的始终存在,导致该都督府的长期存在。从高祖到玄宗的一百多年中,来自幽州北方和东北方的威胁,或大或小,或隐或现,或起或伏,始终没有消失,故幽州都督府尽管有升降盈缩的变化,但始终存在。(三)外部威胁的程度变化是该都督府等级升降、辖区变动的主要原因。当威胁大时,等级上升、辖区扩大,当其减弱或隐伏时,便下降、缩小。两者的变化呈正比关系,基本上保持同步和一致。?

最后再来看一看幽州都督府的官吏设置和具体职掌。根据《唐六典》、《旧唐书·职官志》、《新唐书·百官志》的记载,都督府的官吏设置及职掌如下:都督1人(大都督从二品,都督正三品),除掌所属诸州兵马甲杖、城隍镇戍、粮秣军需等军政外,还与州府长官一样,管治理州县、劝课农桑、安抚黎民、敦敷教化、考核官吏等民政。长史1人(从三品),司马2人(从四品下),长史、司马为都督副贰,都督为亲王遥领时,由长史主管府事。录事参军事2人(正七品上),掌管往来公文及符印。录事2人(从九品上),史4人,为录事参军事手下。长史、司马以下,分设功、仓、户、兵、法、士六曹。功曹设功曹参军事1人(正七品下)、府4人、史6人,功曹掌管官吏考核、选举、祭祀、佛道、学校等。仓曹设仓曹参军事1人(正七品下)、府4人、史8人,掌租赋征收、公粮仓库、公廨钱粮、义仓等事。户曹设户曹参军事2人(正七品下)、府5人、史10人、账史1人,掌户籍计账。兵曹设兵曹参军事2人(正七品下)、府4人、史8人,掌武官选举、兵甲器杖、门户管钥、烽堠驿传。法曹设法曹参军事1人(《旧唐书职官志》作2人)(正七品下)、府4人、史8人,掌律令格式、断狱定刑、督捕盗贼。士曹设士曹参军事1人(正七品下)、府4人、史8人,掌津梁舟车、舍宅、百工众艺之事。六曹而外,还设有:参军事5人(正八品下),掌出使检校及引导之事。
府衙下吏,包括执刀15人、典狱16人、问事10人、白直22人。市令1人(正九品上)、丞1人、佐1人、史2人、帅3人、仓督2人、史4人,掌管市肆交易。经学博士1人(从八品上)、助教2人、学生60人,以五经教授诸生。医学博士1人(从八品下)、助教1人、学生15人,以医药救治病人及以医术教授诸生。?
唐代诸州刺史以下的官吏设置与都督府都督以下的官吏设置几乎相同,也有长史、司马、录事参军事、录事、功仓户兵法士六曹,及市令、市丞、经学博士、医学博士等。他们的职掌也都相同。正如《通典》卷32所言:都督府“各有长史、司马、录事、功曹以下官属;但员数多少与诸州府(府指京兆、河南、太原三府)有差;其职事不异”。这种官吏设置及职掌的相同性表明:唐代的都督府除管军政外,兼管所属诸州民政。这种都督兼管民政的情况,并非唐代才开始出现。“(晋)太康中,都督知军事,刺史理人,各用人焉。惠帝末乃并任”。(见前引《通典》)晋惠帝时,在设有都督的州郡,便不另设刺史,由都督兼管民政。历史是有继承性的,唐代都督的兼理民政,就有这种继承的因素。都督军政、民政兼管的好处是:避免政出多门,军政、民政互相扯皮与牵制,可以更好地实现设置都督府的目的:强化重要地区对外防御或对内控制的力量和能力。历史又是发展的,唐代已非魏晋南北朝的动乱时代,社会的安定和繁荣无疑会使唐代的都督府与前代有所不同,即在保持其军事性质和目的的同时,发展了民政性和行政职能。但要注意,不管唐代都督府的行政、民政职能有多发展,它仍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行政区划和行政设置。只要唐代都督府的设置仍具有选择性和临时性(即不具有普遍性和缺乏稳定性),它就不可能是真正意义上的行政区划和行政机构。?
唐代曾担任过幽州都督的人中,有不少名人或显臣。高宗龙朔年间,沛王李贤任幽州都督,李贤是高宗之子,一度封为皇太子,他大概是任此职者中最尊贵的人物。贞观中,张亮任幽
州大都督府长史,他后来官至宰相。著名的狄仁杰,在武则天时,任过幽州都督,他也官至宰相。历任安西副都护、西州、凉州都督,谙练边事的唐休礨在则天后长安年间检校幽州都督。玄宗朝名相张说在开元初任幽州都督。与张说齐名,同为名相的宋礨在张说之前任此职。这些情况反映了设置幽州都督府的重要性和唐廷对它的重视。?

唐代幽州又有节度使的设置。本节主要考察唐代幽州(范阳)节度使设置的原因、幽州节度使与幽州都督府的关系与区别,以及该节度使设置的一些具体情况。
?
幽州节度使设置的时间。唐代节度使的出现,大大晚于都督府的设置。杜佑《通典》卷32《职官典》云:“自景云二年(711)四月,始以贺拔廷嗣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其后诸道因同此号”。传统上多把景云二年作为唐有节度使之始。但有些史书(如《通鉴》卷210睿宗皇帝下)记载了景云元年(710)以薛纳为幽州镇守经略节度使兼幽州都督的事实。此事是确实的,因此,唐代节度使之称出现的时间应为景云元年,这同时也是幽州节度使开始设置的时间。?

幽州节度使设置的原因。唐代节度使的首次出现,在睿宗景云年间,而其正式和有计划的设置,是在继睿宗之后的玄宗开元年间。开元中,设立了碛西、河西、陇右、朔方、河东、幽州、剑南、岭南八个节度使。《旧唐书·职官志》卷44言:玄宗开元中,“缘边御戎之地,置八节度使。受命之日,赐之旌节,谓之节度使,得以专制军事”。玄宗天宝元年(742),增为十节度(经略)使。《唐语林》卷8言:十节度“曰安西、北庭、河西,以备西边;曰朔方、河东、范阳(幽州),以备北边;曰平卢,以备东边;曰陇右、剑南,以备西南边;曰岭南五府经略,以备南边”。这些节度使皆沿唐王朝的周边设置。设置的原因是边疆未宁,存在外部威胁,目的是“备边”、“御戎”,即防御外敌。玄宗时,唐朝进入“开天盛世”,国力强盛,边境比高宗、武后时安宁。但西有吐番,北有突厥,东有契丹,南有南诏,仍直接或潜在地威胁着唐的安全。这时唐的主要军事支柱——府兵制已趋于瓦解,边地军力不足,为加强边防,遂置节度使,统领以招募方式新组成的边军。
?
具体到幽州,玄宗朝幽州北面和东北面的形势是:东突厥衰落,契丹兴起。开元四年(716),东突厥可汗默啜为回纥所杀,继立的毗伽可汗虽有时犯边,但实力已衰,与唐基本和好。天宝四年(745)东突厥为回纥所灭,余众向西远迁。据有其地的回纥还不够强大,亦对唐和好。而日益强大的契丹,越来越成为唐的威胁。开元八年(720),契丹可突干反唐,营州失陷。开元二十一年(733),幽州节度使遣兵与可突干战于山海关外,唐军大败。到次年,从西线调来名将张守?任幽州节度使,才将可突干打败,使东北边的紧张局势缓和下来。但契丹的威胁依然存在。契丹威胁的存在,是设幽州节度使的主要原因。?
幽州节度使与幽州都督府的关系与区别。设置幽州节度使后,幽州都督府依然存在,并在开元十三年升为大都督府。既然两者都是为加强本地区的对外防御力量而设的军事性建置,为何设节度使后都督府不但未撤销反而得到加强?两者的并存是否是叠床架屋的重复?这就有必要考察一下两者的关系与区别。?
区别之一,机构性质不同。唐设都督府,虽以军事目的和性质为主,但又不仅限于此。都督府不但设于边地,也设于内地。并、益、荆、扬四大都督府,除并州以外,其余都不在边地。在边地者,主要为加强对外防御;在内地者,则主要为了加强中央对重要地区的控制,其政治目的和性质是明显的。而节度使仅缘边设置,专以防御外敌为目的(“安史之乱”后,出现内地方镇林立的局面,另有其原因、背景,不在本文讨论之列)。
?
唐代都督府除总管属州军政外,兼理州县,督管属州民政,带有一定的监察和行政性质。虽然它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监察、行政区划和建置,但有向此方向发展的趋势。《通鉴》卷210?睿宗景云二年六月条载:“时遣使按察十道,……六月壬午,又分天下置汴、齐、兖、魏、冀、并、蒲、?、泾、秦、益、绵、遂、荆、岐、通、梁、襄、扬、安、闽、越、洪、潭二十四都督(府),各纠察所部刺史以下善恶,惟洛(东都洛阳)及近畿州(京师长安附近之州)不隶都督府。太子右庶子李景伯等上言:‘都督专杀生之柄,权任太重,或用非其人,为害不细。今御史秩卑望重,以时巡察,奸究自禁’。其后竟罢都督,但置十道按察使而已”。景云二年,中央政府曾把全国划分为24个都督府,除两京及其附近州郡外,所有州郡分别隶属。这样都督府就变成了一级监察和行政的区划、机构。此计划虽未真正实行,但反映了都督府的这种发展趋势,反映了都督府性质和目的的双重性。而在“安史之乱”以前节度使的任务、职掌十分单纯、专一。它只管统领所属军队完成御敌戍边的任务,只管军政。正如《旧唐书》卷44《职官志》和《新唐书》卷49下《百官志》中所言:开元中“缘边御戎之地置八节度使,……赐之旌节,……专制军事”。“节度使总掌军旅,专诛杀”。节度使属下官吏的设置和职掌,也反映出节度使的单纯军政性质。?
?《通典》卷32《职官典》记其属官曰:“有副使一人,行军司马一人,判官二人(原注:分判仓、兵、骑、胄四曹事),掌书记一人(原注:掌表、奏、书、檄),参谋无(定)员(原注:或一人,或二人,参议谋划),随军四人(原注分使出入)”。很明显,所有属官都是围绕军政设置的,丝毫没有兼管民政的迹象。如果把节度使下所设四曹(仓、兵、骑、胄)与都督府中所设六曹(功、仓、户、兵、法、士)加以比较,可看得更清楚。节度四曹依次分管军粮、兵器、军马、甲胄,无一与民政有丝毫关系;而都督府六曹中,除兵曹外,其余五曹所掌都与民政有密切和直接的关系。(其具体职掌见前文)。?

区别之二,所统领和督管的军队不同。唐前期的军事力量可分为中央与地方两个系统。由中央直接控制的军队是“府兵”。唐代府兵制度十分完备、严密。府兵由中央的十二卫(十六卫)统领,每卫设若干折冲府,每府府兵皆有定数(上府1,200人,中府1,000、下府800)。府兵的主要任务是轮番宿卫京师和征战戍守。府兵平时由各卫将军和诸府都尉统领,有事调发时,须皇帝下旨,由兵部下符并派将。折冲府分布全国各地,但地方官无权过问和干预军府事。府兵而外,还有由州郡掌握的地方军队(州郡兵)。这些军队不由中央直接掌管。其任务为镇戍地方及配合中央的军队出征作战。各都督府所督掌的军事力量,正是此种州郡兵。唐代幽州地区设有折冲府十几个(《新唐书》卷39《地理志》记载了14个军府名号:“有府十四,曰吕平,涿城、德闻、潞城、乐上、清化、洪源、良乡、开福、政和、停骖、柘河、良社、咸宁”。),但幽州都督府无权督管它们,它可管辖、调动的只是本都督府兵额和所属各州的州郡兵。这些军队用以镇守地方和抵御小规模的外敌进犯还可以,遇有大规模的外敌进犯,就要由中央调发府兵和边兵,加上都督府兵丁共同御敌。正因为如此,当府兵制日趋瓦解时,中央便改革兵制,缘边设置节度使,统领专门的军队抵御外敌。节度使之兵又是何军队?它既非府兵,又非都督府的州郡兵,而是专门招募来的兵卒。故节度使与边地都督府尽管同为军事性建置,设置的宗旨、目的相类,但各统其兵,各行其事,不能互相取代。目的、性质、任务的不同,所统军队的不同,造成了节度使与都督府并存,都督不因节度使之设而废的情况。在节度使设置的地方,常有节度使兼当地都督府都督的情形。在幽州,开元二十一年张守?以河北节度副大使兼幽州长史、营州都督;开元二十七年李适之以幽州大都督府长史知节度事;薛纳景云元年以幽州节度使兼幽州都督。但这种现象并不意味着二者的合一和互相取代,相反,正说明二者的并存、互相补充和不可替代。?

幽州节度使设置的一些具体情况。幽州节度使驻节于幽州城(蓟城)中(城址在今北京城区西南部)。有衙署和官厅。唐姚汝能《安禄山事迹》载:安史作乱后,“以范阳(幽州)为燕京,……置田华等门,署衙门楼为听政楼,节度厅为紫微殿”。?幽州节度使统兵91,000人,有马?6,500?匹,分为9个军。经略军30,000人,驻扎在幽州城;威武军10,000人,在檀州(今北京密云县),清夷军10,000人,在妫州(今北京延庆县);静塞军11,000人,在蓟州(今天津蓟县);恒阳军6,000人,在恒州(今河北正定一带);北平军6,000人,在定州(今河北定县);高阳军6,000人,在易州(今河北易县);唐兴军6,000人,在莫州(今河北文安县一带);横海军6,000人,在沧州(今河北沧州)。从各军分布看,经略军坐镇中央;威武、清夷、静塞军列置北边,防御长城以外的敌人;恒阳、北平、高阳、唐兴军配置在幽州西南和南面,防御沿太行山南犯的敌人;横海军置于海隅,扼守海防。此种兵力部署,防御外敌的意图是十分明显的。幽州节度使的兵力在所有十节度中最为雄厚,有91,000人,朔方为64,700人,平卢37,500人,河东55,000人,安西24,000人,北庭20,000人,河西73,000人,陇右75,000人,剑南30,900人,岭南15,400人。可见中央政府对幽州防御地位是非常重视的。
?
节度使与都督府相比,更具“纯”军事的性质,即不理州县、不予民政。但也不是绝对的。唐代诸道(贞观时分全国为十道,玄宗时增为十五道)设采访处置使,职掌相当于汉代十三州刺史,监察管内州县。《通典》卷32《职官典》载:“采访理州县,……初,节度使与采访各置一人。天宝中,始一人兼领之”。从玄宗天宝开始,有节度使的地方,采访使由其兼领。这时,节度使不仅管军政,也过问州县之事。集军政、民政于一身,“外任之重莫比焉”(《通典》卷32《职官典》),其权任之重,为唐开国以来所未有。在幽州,开元二十一年张守?以河北节度副大使兼河北道采访处置使;天宝初裴宽以范阳节度使兼河北采访使;天宝三载安禄山代裴氏为范阳节度使兼河北采访使。幽州节度使权权任之重,无人可比。唐设节度使,意在加强边防,但边防加强的同时,也产生了隐患:节度使重兵在握,易尾大不掉;重兵列置边地,内地空虚,如节度使任非其人,一旦发难,后果不堪设想。怀有野心的安禄山终于在天宝十四载十一月,起兵范阳,向唐廷发难,导致一场历时八年的浩劫。唐虽平定了安史之乱,但已元气大伤,国势由此转衰。?

(作者为北京燕山出版社编辑)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2-8 07:20 , Processed in 1.070182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