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品味京城名人故居

2002-12-1 11:00| 发布者: 佚名

 
梅兰芳纪念馆

    如果您看厌了车水马龙、看倦了高楼大厦,想逃离商业街里的疯狂和浮躁,那么,您不妨走进老北京的名人故居,仔细端详那些略显沧桑的门楼、精美的砖雕和漂亮的垂花门,重新体味一番老北京淳厚的文化神韵。 

     北京西城区阜成门内西三条胡同21号只是一个毫不起眼的四合院,但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赫赫有名的大作家--鲁迅的故居,因此极不平凡。    

    走进这座幽静的小院,可以看到鲁迅手植在前院的丁香和后院水井旁的刺梅,每到春季,两棵树依然开放,其时满目繁花、满院芳香。房屋是旧时的模样,但东侧已成为博物馆,专门收藏鲁迅的文物史料。 

  最著名的当是北房后边接建的那间小屋,鲁迅自称"绿林书屋",别人称其"老虎尾巴",这是写作室。就是在这个简陋的“老虎尾巴”中,鲁迅写下了200多篇不朽的著作,包括散文诗《野草》、杂文集《华盖集》、《华盖续集》、《彷徨》、《朝花夕拾》中的部分文章等。这是鲁迅迷心中的圣地,看到这间小屋就象世界的莎士比亚迷看到这位英国作家的故居一样。 

  中国文学史上有一个异常奇异的现象--几乎所有现代大作家、大文豪都接受过北京的文化熏陶他们或定居或工作或求知在北京。如此众多的作家和作品与一座城市的名字有关,在世界上也是少见的。 

  让我们随便数数在北京留下足迹的大作家吧:鲁迅、郭沫若、茅盾、老舍、朱自清、沈从文……。 

    在您去什刹海游湖、划船的时候,您是否知道它旁边有一座壮观的园林呢?这里就是作家郭沫若先生的故居。

  郭沫若(1892-1978年)故居位于北京什刹海西南岸的前海西街十八号,故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先生自1963年11月起在此度过了他一生最后的十五年。

  郭沫若故居原是清代权相和环的一座花园,后和宅被抄没,花园遂废。同治时成为恭亲王府的草料场和马厩。民国年间,其后代把王府和花园卖给辅仁大学,把此处卖给达仁堂乐家药铺作宅园。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曾是蒙古人民共和国驻华使馆所在地。故居大门外马路对面有一座砖照壁,大门里一条小径直伸到一座坐北朝南的垂花门前。该故居由邓颖超题写金字门匾,至今保持着先生在世时的面貌,四个展室分别以历史图片和珍贵文物概括地介绍了郭沫若先生在诗歌,戏剧,文艺理论,古文字研究和古代社会研究等各学科领域中的不朽建树,展示了他在国际和平运动中的非凡贡献,重现了一个革命知识分子杰出代表的不平凡的一生。 

  清幽的故园,宽敞明亮的四合院,参天的古柏,清脆的鸟鸣,浓郁的自然芳香,正应了古人所作“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诗句。深深的院落曲折幽回,点缀其中的南瓜架,银杉树,百合,牡丹,荷花,都是郭老夫妇亲手种下的,为此还流传了一段“妈妈树”的感人故事。 

  郭老生前收藏的手稿、书籍、拓片、书画、信函、生活用品等各类文物均在此展出。 

  茅盾原名沈雁冰,中国著名作家,他的故居位于东城区交道口后街,他在此度过了生命中最后6年。

  这是一座极普通的两进四合小院,既没有气势宏伟的大门,也没有雕梁画栋的建筑,只有二十几间阴阳合瓦的鞍子脊平院。它的安静、祥和很难让人联想到这是著名作家茅盾先生的家。走进茅盾先生的卧室,你同样很难想到,一位穿着落满补丁睡衣的老人为我们留下大批文学著作,而且把25万元稿费作为奖金,繁荣长篇小说创作。 

  面积不大的花园里种植了各色花卉,院子的每一个角落都向我们讲述着老人平和,质朴的生活气质,而茅盾先生充满革命性的一生也尽收眼底。 

  目前故居内展品包括他的手稿,照片和其他资料。 

  东城区灯市口西街丰富胡同19号院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故居。这是1949年老舍先生从美国回来后购买的一处院落,稍事修葺后,1950年3月全家迁入此院。 

  这是一座北京旧式的普通小院,小小的黑门坐西朝东,进门是一个小院子,只有两间小南房,在它的西边和北边还各有一院。西边院是一狭长条,有几间房,北院是一个三合院,是这座院子的主要部分。东西厢房各三间,北房三间:东次间为卧室,明间和西次间为客厅,北房东西各有一间耳房,西耳房即是老舍的书房兼工作室,这间书房有一门在东墙,可通客厅,还有一门通向西厢房北山墙前的小天井。老舍的书桌对着东门,这样可以一回身拿到嵌在西墙上书橱里的书本。就在这小小的、光线暗淡的书房里,老舍先生写出了著名的话剧《方珍珠》,家喻户晓的《龙须沟》及脍炙人口的《茶馆》、《西望长安》、《全家福》等。 

  在北京珠市口西大街路北虎坊桥附近,有一家著名老字号餐馆——晋阳饭庄,它以经营山西风味菜肴为主,烧制的香酥鸭享誉京城。当年老舍先生经常到此用餐;饭庄黑底金字的匾额是郭沫若先生亲笔所书。这所四合院在清代曾是著名学者和文学家纪晓岚的住宅。 

  纪晓岚(1724—1805年),名昀,字晓岚。请直隶河间府献县(今河北献县)人。他生于士大夫家庭,其祖上在明永乐二年作为充实北方的大户,从南京迁来献县。除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外,纪晓岚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著作是《阅微草堂笔记》。这部书的名称是以纪晓岚故居内书斋命名,是他晚年追录见闻之作。文字质朴简约,有魏晋之风,是明清笔记小试中较著名的一部。 

  纪晓岚故居为清式砖木结构,基本上属于两进四合院的建筑格局。其布局为坐北朝南,临街大门为硬山顶吉祥如意式门楼,位于整个住宅的东南角。与大门洞相连接的西侧南房为四间开门的“倒座”。前院内有一架藤萝,相传为当年纪晓岚亲手所植。至今虽经两百余年,但仍枝蔓盘绕,绿叶遮天。老舍先生生前常坐在藤萝下的餐桌前,欣赏美景品尝佳味。前院正面为明三陪六的大厅,前山设一门二窗,围以砖雕,后山有门通内院,厅后有廊。厅内横梁上部均有木棂花窗。大厅内宽敞明亮,典雅华贵。厅后内院两侧,原有纪晓岚所栽海棠两株,今仅存东侧一株,至今仍枝干粗壮,花发似锦。后院正面即为“阅微草堂”。“草堂”平面呈倒“凸”字形,为前三后五、前出廊的硬山顶式建筑。前三间中间为门厅,左右两间各以隔扇相隔为“耳室”。后五间为“草堂”,东西通间,进深两间,共为十间。堂内北面正中设屏风,上悬“阅微草堂旧址”横匾,为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所书。 

  饱经两百余年的风雨沧桑,纪晓岚故居具有众多的历史烙印和深厚的文化积淀。

  走进窄窄的护国寺胡同,在胡同的纵深处有一座不起眼的小院,这里就是世界著名戏曲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的故居。故居坐北朝南,现有面积716平方米,梅兰芳从1950年直至逝世前一直居住在此。故居原有北房和东西厢房,梅兰芳居住前新建了前院的倒座房。倒座中的三明一暗原是大客厅。二门内的三合院的北房正中明间是小客厅,小客厅的两侧是梅兰芳的书房“缀玉轩”,梅兰芳每天在书房的大理石面红木桌上写作绘画,墙上曾悬挂有张大千“为畹华先生写”的山水画。小客厅的东侧是起居室。故居西厢房现辟为“戏剧艺术资料室”,藏有1965年梅夫人捐献的3万多种珍贵资料;东厢房陈列着梅兰芳在国际文化交流方面的业绩资料。此外,故居内还有两个跨院,有一排西房。

  古香古色的小四合院,洋溢着淳朴的文化氛围,惟妙惟肖的石雕像刻画出梅先生的风韵,相当传神。在院中漫游,我们所体会到的,是梅先生精彩的一生,他的创作、生活无一不体现着古朴、典雅的特质。这座看来不起眼的小院,让人感受着梅先生平民化的艺术气质,人说“观梅剧,访梅宅”,您不妨一试。

 

中国现代文学的摇篮——鲁迅故居 
 纪晓岚故居
安静祥和的小院——茅盾故居
庭院深深深几许——郭沫若故居
老舍纪念馆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4-25 05:38 , Processed in 1.092597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