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智化寺里的京音乐乐传人

2002-12-1 11:00| 发布者: 颜菁


本兴师父在演奏京音乐
    推门走入智化寺,你会惊奇地发现都市里的安宁仿佛都被收藏进了这里。红色的殿身,黑琉璃瓦顶,古树的枝桠在蓝天下纹丝不动,刚刚还浮躁的心一下子沉静下来。传达室里一位老人正聚精会神地读着报纸,蓝布的棉坎肩,黑毛线帽。早听说要访的人年高耳背,我大声地问他:"您是张本兴师父吗?"老人抬起架着花镜的眼睛望望我,然后点着头起身说:"奥,是我,跟我来吧。"他似乎早就知道我的来意。

    (一)一次偶然的发现,使堪称"音乐化石"的智化寺音乐得到了有识之士的重视

    上个世纪的50年代中期,一位信奉佛教名叫潘怀素的音乐家,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来到智化寺,有人推荐他欣赏一种北京特有的古老音乐。兴建于明代的智化寺饱经岁月沧桑,而这音乐却代代相传,从未间断过。庙堂下古树旁听罢老艺僧的演奏,那绕梁不散的幽雅曲调让潘怀素欣喜若狂,立即将这个发现转告给音乐界的同仁杨茵浏先生。杨先生此时正致力于挖掘民间音乐家和乐种,瞎子阿炳就是其中的一个。而当他面对这个有着500余年历史,堪称"音乐化石"的智化寺音乐,也不得不惊异。他立即搬到寺庙里与老艺僧们生活在一起,向他们潜心学习,逐渐了解了这种音乐。

    杨先生发现智化寺音乐无论从乐器、乐谱、乐调、曲牌和演奏方法都较多地保留了唐宋旧制,其中的大多数曲牌更是来自具有中国古典乐曲特点的南北曲。新中国诞生后,根植于寺庙的智化寺音乐有些销声匿迹了,这一次偶然的发现使它得到了有识之士的重视,被纳入中国的文化遗产加以保护。不久,北京市文联成立了音乐研究会,召集来过去的艺僧恢复演奏,还举办了几次小型的演出,老舍、梅兰芳等文艺界的名人都到场聆听了这美妙的音乐。60年代初,这支小小的乐队又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进行了两个大套曲的录音,从此,智化寺音乐在世界上第一次永久地留下了自己的声音。

    本兴老人回忆起这些往事不免有些兴奋与自豪,他告诉我:"演出和录音我都参加了,那时候我已经进建筑公司工作,年纪大的僧人就继续留在寺庙里看守庙产。如果没有音乐教授的发现,也许我们就没有机会重新演奏了。"

    作为演奏智化寺京音乐的第26代传人,我想老人对慕名而来的拜访并不陌生。他也许不止一次地给别人讲述这古老乐曲的来龙去脉;兴致所至,会指着用毛笔抄写的令人费解的工尺乐谱咿哦吟唱;也会感叹自己日渐年老而京音乐或许后继无人……八十岁了,人生的精彩和无常都体味过了,那么他最终会守着一份什么样的记忆继续过活呢?我仿佛看见孩童时代的老人手握一把竹笛,匆匆走向寺院中的一座殿堂,那里已经隐约传出管笙的悠扬之音……

    虔诚的父母送12岁的儿子到广济庵出家当了和尚,年少的本兴不知道从此他将与一种不凡的音乐结下一段情缘出生在民国年间的本兴老人,原名叫张双立,小的时候家住朝阳门外的神路街。他的父母是这个城市的小手工业者,每天辛辛苦苦做柳罐,供人打水浇园子用,以此挣几个养家糊口的钱。虽然身为贫民,但父母还是送他读了私塾,希望他因此有一个不一样的人生。

    然而本兴老人从小体弱多病,念小学二年级时又患上一场大病,焦急的父母以为他活不了,跑到附近的广济庵许愿保佑。也许真的是菩萨显灵,他的病竟奇迹般地好了。于是作为回报,虔诚的父母送12岁的儿子到广济庵出家当了和尚,法名本兴。年少的本兴对寺院的生活还一无所知,也不知道从此他将与一种不凡的音乐结下一段情缘。离广济庵不远的智化寺,坐落在朝阳门内的禄米仓胡同,是一座有着500年历史的寺庙。它玲珑典雅,独特的黑琉璃瓦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本兴听师父说,那是明朝大太监王振捐出私宅修建的,寺院的艺僧会演奏一种乐曲,以管、笙、笛、鼓、锣相和,管是九孔管,笙是十七簧笙,都是罕有的古乐器,演奏的曲牌则是历代传下来的,跟这寺庙的历史一样悠久。当城内的王公贵族操办白事时,寺里的僧人会被请去念经做法事,其间还要演奏音乐,已经成为一种仪式,几百年来如此。这音乐因为是在智化寺里研习兴起的,也就被僧人们自称为"智化寺音乐"。需要应酬的佛事日渐多了,原本独一无二的智化寺音乐难免被效仿,其他寺庙的艺僧甚至集中到智化寺拜师学艺,再将技艺传授给本寺的徒弟。这音乐已是寺庙生活的一份来源。

    小和尚本兴被挑中学习吹笛,教他的是九鼎庙来的安祥师父。艺僧与寺里的其他僧人相比,有的是学艺的辛苦,却没有丝毫的特殊优待。同本兴一起学习的还有两个年龄相仿的师兄弟,一个练吹笙,一个学吹管。师父对他们说:学乐器先要认"工车字",三个对音乐还懵懵懂懂的小和尚,看着师父手里天书般的乐谱有些不知所措。师父又说:智化寺音乐的乐谱是用工尺谱记录下来的,这是隋唐时代产生的记谱法。然后师父就一手指着乐谱,一手敲打着节奏唱了起来。本兴和师兄弟则一句句跟着重复,一代一代的艺僧,都是这样口传心授的。

    每天早起本兴都要对着谱子练习听音和发音,直至分毫不差地背诵下来。师父常常会进行抽查:来来,背这一段给我听听。通过了点点头,不行的再来一遍。那些名叫《逍遥殿》、《水晶宫》、《拿天鹅》、《锦堂月》的曲牌描写的是什么,从未出过远门的本兴想象不出来,但师父告诉他,这些曲牌有的描写了宫廷生活,有的则讲述了民间百姓的故事。

    当年笃信佛教的王振权倾朝野,不仅能修建寺庙、大度僧道,还将象征皇帝特权的宫廷音乐移植进智化寺。他在寺内组织起一支演奏队伍,终日研习演练,艺僧们把佛事乐曲巧妙地融合进宫廷音乐,最终形成了集宫廷音乐、民间音乐和佛教音乐为一身的的智化寺音乐,流传于世。脱胎于宫廷音乐的智化寺音乐,丰富而雅致,小管小笙的演奏,把持了城内大宅门里的音乐佛事。为了确立正宗地位,自称"京音乐"。而那些被城外的吹鼓手学走了样的音乐,则被蔑视为"怯音乐"。

    虽然没有出家在智化寺,但在师父的教诲下本兴也传承了对学习京音乐的自豪感。几十首乐谱背下之后开始学乐器了,老人形容那段时光:"冬天的一清早站在大殿的廊子下吹笛,哈气挂满了笛膜吹不出声响,师父说吹干了才是真功夫。三伏天,太阳底下笛膜被烤得奓了起来,师父又说吹起褶来才见真本事。"

     整整吹了半年才逐渐入了门。寺院顿顿窝头熬白菜的清苦生活,让童心未泯的本兴忍不住会跑回家,可被送回寺庙后,他依然还要在窄板凳上每天练习演奏。勤学苦练了三年,15岁的本兴来到德胜门的拈花寺学习佛学并受了戒,懂得了上殿的规矩,再回到广济庵,他已经可以正式参加佛事活动了。第一次经历那样的场面,他的心中有些胆怯又有些激动,满堂里是曳曳摇动的蜡烛,他与师父师兄头戴五佛冠,手摇法铃,敲击着木鱼念经超度,之后,他将手中的笛子举到了唇边,和着笙管吹奏起来。

    (二)本兴终于有机会来到智化寺继续学习,拜智化寺音乐的第25代传人为师

    后来,本兴终于有机会来到智化寺继续学习京音乐,这一次拜的师父叫普远,是智化寺京音乐的第25代传人。进入向往已久的智化寺接受正宗传人的口传心授,本兴又度过了三年获益匪浅的学艺生涯。寺院以外的世界终究他不太了解,他只能守着他的寺庙、笛子和一份隐隐的惶恐。新中国成立后,本兴与其他一些年轻的僧人离开了寺院,他被分配到建筑公司管理建筑材料,不久在别人的介绍下成了家,也有了孩子。笛子和乐谱收起来了,曾经的生活已是过往云烟。

    佛教界对京音乐演奏的恢复与研究,在文化大革命的席卷下中断了。此后本兴与京音乐不得不分离,这一别就是二十多年,唯一珍藏在身边的就是那盒录音带。天天与砖、石打交道,一直干到60岁退休。年轻时候在电台录制的音乐磁带他还常拿出来听听,几位当年的师兄弟也常相互走动,但毕竟人老了,嘴拢不住气,笛子是吹不动了。而且除了他们,似乎再也没有人知道和关心京音乐了。

    (三) "文革"以后,宗教文化得到了大力恢复,京音乐与佛教历来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也受到关注

     退休后闲不住的本兴老人在建筑队又跑起材料来,一天,北京市佛教协会负责艺术组工作的凌海成先生登门拜访,他在其他老艺僧的指引下特地请老人回到智化寺,重新演奏京音乐。老人立刻辞去了手头的这份工作,那些伴随自己年少时光的记忆又牵肠挂肚地浮现出来了。由于京音乐与佛教历来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也受到佛教协会的关注。凌海成先生在音乐研究所查阅了当年杨茵浏先生写下的关于京音乐的研究文章,又收集了他记录下来的乐谱,随后再一个一个地寻找曾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参加过京音乐演出和录音的老艺僧。中央音乐学院的教授们也参与到继承京音乐的行列中,他们拜师学艺,与老师父们同台演奏。

    此时年已古稀的本兴老人,又重新感受到了京音乐带给他的快乐与自豪。到今天,他还能扳着手指清楚地数出应邀巡回表演走过的每一个城市:西柏林、慕尼黑、科隆、巴黎……"剧场里坐满了人,过道上加了椅子,还有很多人站着听。他们没听过,觉得好听、神奇。"老人笑着点了一支烟。可以想象,所到之处都是热烈的掌声与赞叹的表情,人们为这"人类不可遗忘的珍贵遗产"所倾倒。本兴老人在绚烂的舞台灯光下,和着管笛的板眼敲击着九云锣,沉浸于世事沧桑的感叹中。当年和自己一同拜师学艺的师兄弟们,都已垂垂老矣。谁也没有想到在暮年来临的时候,他们又能回到年少时与音乐朝夕相伴的时光。

     (四)老人的年纪一天天大了,延续了500多年的智化寺京音乐面临后继无人的境况

    今天智化寺的京音乐演奏,更多带有演出性质,依然少为百姓所知。在出访欧亚十多个国家后,老人们的年纪一天天大了,而音乐学院的老师毕竟有自己的工作,延续了500多年的智化寺京音乐,面临后继无人的境况。在多方的寻访下,河北固安县的屈家营音乐引起了智化寺人员的兴趣。据当地人说,屈家营音乐也来源于宫廷音乐,与京音乐非常相近,有些曲牌都是一样的。于是,6名来自民间乐手家庭的青年被挑选到智化寺拜师学艺,师父就是本兴老人。过去的老艺僧里,除去本兴和一位福广师父,其他都已相继去世了。福广卧床不起,只有本兴的身体还算硬朗,能够在寺中主持京音乐。

    自从老伴去世本兴老人就以寺为家了,徒弟来了,跟自己同吃同住。像师父当年教自己一样,老人也按照古老的方式,指着工尺乐谱一句一句地唱给徒弟们听,把当年师父告诫自己的告诉给他们。智化寺里保存的康熙年间的《音乐腔谱》有大约两百首的曲目,但如今能够演奏的只有十几首。老人将他会的全部教了,但跟他学的已经不是当年寺院里的小和尚。这音乐要的是心静,而他们面对太多的诱惑。学了两年,年轻的徒弟为寻找更宽阔的生活出路离开了。老人说理解他们,也不挡他们。

     当年凌海成先生曾经想做一件事,趁老艺僧们健在时,用现代科学的方法完整地记录下每一曲京音乐,再从中摸索出规律,以恢复演奏那些失传已久的曲目。由于依靠按代相传的方式,京音乐紧紧附着在人的身上,随着人的生而共生,随着人的离开而消亡,也许找到京音乐的真谛才是永久留存它的方法。但这个工作并没有完成。今年,本兴老人整整80岁了。

     讲完了自己与京音乐的故事,本兴老人和他的徒弟在殿前为我演奏了一曲。去年智化寺又招收了三名新学徒,同样来自古乐之乡固安。现在这师徒四人的小乐队,已经可以合奏数曲。老人依然敲九云锣,管、笙、笛的悠扬之音,徐徐地在寺内飘荡,让人忘却寺庙外的纷繁人世。是悲哀一个传人的老去,或担心年轻传人的放弃,还是把该保留下来的东西竭力保留下来呢?京音乐与本兴老人都在等待一个最后的答复。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8:40 , Processed in 1.088842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