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谈北京之二

2002-12-1 11:00| 发布者: 赵大年

北京从大的纬度上看属于温带,地理气侯还是挺不错的。我搞过农机我知道,咱北京的无霜期达到 174天。你看,往北一点儿,不用太远,比如前一段闹地震的张北,那个地方叫"坝上"。到坝上去要出两道长城,先出八达岭长城,后出张家口长城。一出了张家口就到了张北,这一段40里地一直爬坡,爬坡爬到坝顶上该下坡了吧,不是,一望无际的大平原,一马平川。咱们都知道八百里秦川,八百里洞庭,却很少有人知道还有八百里坝上

我们所说的这个坝上,是个平坝,它与内蒙古高原还差着一个季节。作家丁玲写得《太阳照在桑干河上》那个桑干河,就在坝底下。往往坝底下还是满眼翠绿,坝上已经是寒冬了。在咱北京的延庆县,一些村里人张口闭口“上坝上坝”一开始我还不明白是什么意思,怎么叫“上坝”呢?后来我自己去了坝上才搞明白了:咱北京的延庆县是在关外,这儿好多人的亲戚都在坝上,他们"上坝",那是去走亲戚。这也从一个方面说明,咱北京在地理位置上是连接南北的通衢大道,是兵家必争之地。无论从东北、还是蒙古南下都要经过咱北京,历史上蒙古族、满族入关不就是从北京这儿过去的吗! 

北京地区三面环山,坐北朝南,面向华北大平原。这么一个地方,应该说还是很富裕的。前一段看电视剧“火烧阿房宫”,荆柯刺秦王去的时候,他的匕首是藏在一卷地图里的,这个图是什么呢?这是燕太子丹准备献给秦国的一块地方,这就是号称富甲天下的京南,也就是现在的大兴到河北固安这一带

说到北京虽然有三千多年的城镇史,但是作为一个重要的都城却没有那么长时间 。最早的燕国都城是北京 ,靠近北京西南一点。再往后是辽国,距今有一千多年,当时叫南京。我们熟悉的杨家将的故事就发生在那个年代。再后来是金国,北京这个地方叫金中都。在这以前,北京作为都城所掌握的还只是半壁江山,唉不能说具有全国影响,真正控制全国是从元开始的,到现在有八百年历史了

北京之所以建都于此,有它历史的原因。比如有些成语就说明了一些问题:"南征北战",为什么人们不说"东征西战"呢?主要还是南北打仗的次数比较多,历史上有关这方面的事件很多。对于东西之间,人们更多的是叫"买卖东西"。从这个意义上讲,北京的地理位置是很好的,也是非常重要的

有些郊区地名很有意思,我走到一个地方往往会好奇,这个地名怎么这么叫呀?我在平谷插队蹲点儿有十年,当然我也有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自己想写点儿东西。我觉得要想了解一个地方,没有很长的时间是不行的。我在平谷的时候是骑自行车回家,一趟要六个钟头,慢得时候得九个钟头,中间吃一顿饭。这一趟不怕上坡,为什么呢?有上坡就有下坡,不像到坝上,光上坡不下坡。那我们怕什么呢?就怕刮风,一顶风时间就长了。仗着那时候年轻,也无所谓。回来的时候带点儿核桃栗子山里红红小豆什么的,家里孩子特高兴。那时候不像现在,这些东西都特稀罕

我这一路上要经过许多地方,像张镇杨镇,这都是我打尖儿的地方。那时候骑车要有个时间表,这六个钟头要保持每小时十五公里,如果掉下十五公里,那六个小时就到不了北京了。我从大华山乡到我住的西城区是一百八十华里,要骑六个钟头;张镇到杨镇正好是三十华里,我骑一个钟头。原来的张镇杨镇可不叫这个名字,它们分别叫张各庄杨各庄。后来就有人考证这个“各”字是什么意思?实际上没讲儿!原来应该叫
“张家庄”“杨家庄”,南方人管“家”叫“嘎”,北京人叫惯了,就叫成了“各”,读音很轻 。我还发现一件事 :当时北京郊区有十四个县,每一个县的县城都偏向京城 ,呈向心的形状 。比如说北边的怀柔县,它南北长有一百多公里,是个长条形的县,它的县城就靠南,离顺义很近。其它县也类似。我还发现,刚才说到的张镇杨镇,如果你从北京骑车到杨镇,那儿还说北京话,一到张镇就变成了京东话了,老忐儿的话了。北京许多人像我们"作协"的管桦浩然都这么讲话。我就想,两个地方就差了三十里怎么就不一样呢?后来,因为我常在这地方跑,我注意到张镇原来归三河管,平谷的干部开会都到三河去开,老百姓赶集也去三河而杨镇就不一样了,他们的干部开会都到顺义,老百姓赶集也到顺义 ;包括姑娘嫁人也一样 ,平谷人一般和京东那边人结婚的比较多,而顺义人和京城这边结婚的比较多,所以就形成了两地语言和风俗上的不同 

北京郊区还有许多地名叫什么"旗""营",比如说西三旗东三旗小营等,在京张公路上还有一拨子二拨子三拨子,往西还有蓝旗营等,这都跟京城有直接关系,以前这儿都是驻兵的地方。同时也恩蒙满入主中原有很大关系。如果你留心一点儿的话,现在内蒙还有很多叫“旗”的地名,实际上就是一个县。在平谷的时候,我还有一个发现,比如有个地方叫“乐政务”,顺义有个地方叫“京券”,这是怎么回事呢?一打听明白了,原来这儿是过去的乡公所。“券”实际上是“立文书”的意思,是办公的场所;“务”也是这个意思,“办理政务”吗! 

现在有一种说法叫"京味小说""京味文学""京味影视",比如说《渴望》《编辑部的故事》,还有前一段北影拍的老舍的作品《离婚》;还有个电影叫《大撒把》。有南方朋友问我:什么叫"大撒把"?我们不懂。实际上这是北京人的说法。北京对于中华文化做出过很多贡献,突出的一个就是语言,就是北京话。秦始皇统一了文字,是很大的功劳,但是他却没有统一语言 。语言作为人们互相交往的工具 ,比文字应用的还要广。更何况秦始皇统一文字只是在"知识分子"中实行,还没有普及;老百姓要说话,说话就需要语言,包括我们现在办事交流也需要语言

中国有一千多个语种,尤其到了云南和福建,一座山的两边,语言就不对了。据说明朝嘉靖年间,广西的地方官派官员到京城进贡,说得都是本地的方言,皇上听不懂就问了"你们为什么不说官话呢?"我猜想这应该是最早的统治者提出的统一语言的问題了。说到北京话呢,实际上它有一种官话的意思。过去外地学子到京城赶考,谋官议事等,京城派出去的大臣,都需要用语言去交流,互相要听得懂。这是客观需要,既然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就要有一种都能听得懂的语言,这个语言应该四全国各地区各民族的老百姓创造的

1949年以前北京话叫国语,以后就叫普通话了,这应该说是一个进步。为什么呢?咱们北京话虽有官话的性质,同时它还是一种方言,“儿话腔”“卷舌音”很重,最有代表性的是公交车上售票员讲话。上海的《文汇报》有篇评论电影《夕照街》的文章说:“北京人也要说普通话。”还有就是老舍先生的《茶馆》,北方人看很过瘾;有一年我在长沙看,观众效果就不好。实际上北京话并不是十全十美的,普通话就要胜出北京话一筹,对于社会发展来讲是个进步。我是北京人,但是我现在就说普通话而不说北京话。再举一个例子:深圳原来是个小镇,发展到现在几百万人,八十年代火车站有一条标语“请讲普通话!”很醒目。那么说到普通话到底是什么呢 ?应该说“ 普通话是以北方语言作为基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的。从着个意义上说,北京话对中华文化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我是搞文学创作的,文学的第一要素就是语言。老舍侯宝林被周总理称为语言大师,说明语言的重要性。北京话不仅是让人听得懂,关键是语汇丰富。我在一个座谈会上说:作为一个北京人,我得天独厚,我可以用我的母语来写小说。从这个意义上说,我是幸运的 

北京在中华饮食文化上也有贡献。但是说来惭愧,北京自古就没有名茶名烟名酒。作为酒来说,长久以来它已经形成了文化。那么如果要想酒好,就得水好,北京的水质不好。过去皇上吃水都从玉泉山拉,有专门的运水车 。在城里有的地方叫甜水井 ,说明那儿的水比别的地方的水好。没办法 ,水不好就没有好酒。你看崂山那地方水就好 ,出青岛啤酒;四川贵州那地方出好酒,像什么茅台习水大曲五粮液等等,因为那地方的地下水都是通着的,是同一个水源。同样北京不产茶叶,也没有特色茶。现在一提起来就是涮羊肉,实际上涮羊肉也不是北京的地方特色,也是从满蒙传过来的。再有就是烤鸭,也是从山东传过来的。在老北京是鲁菜的一统天下,过去那馆子里的厨子都是山东人。有一个电影叫《老店》,还有一个话剧叫《天下第一楼》,里面有很祥细的描写,山东烤鸭进了北京以后它就要参与市场竞争,要接受一些美食家鉴赏家的挑剔。经过了上百年的完善和发展,形成了具有北京特色的一道名菜,还上了国宴,馆子开到了国外。记得有一次我到济南去,朋友请我吃烤鸭,门口金字招牌上写着"北京烤鸭店"。这说明烤鸭已经成了咱北京的招牌了,这也是北京的一个贡献吧!当然现在有了很多种饮食,像四川菜麻辣烫粤菜生猛海鲜等等。我小的时候在四川上过六年中学,我能吃辣的,我还写过一篇随笔叫《京味川菜》。为什么这么叫呢?因为再辣的四川菜到了北京也得变,太辣了受不了

与烤鸭进京相同的,就是京剧了。京剧是当初徽班进京给皇上祝寿的,祝完了寿没回去就留下了。同样的,它也经历了一个市场竞争,接受北京戏迷挑剔的过程 。那个时候京剧是要唱堂会的 ,到王公大臣家里去唱,也到颐和园德和大戏楼去给慈禧唱。慈禧是个大戏迷,她在中国的历史上可称得上千古罪人,但是有一点:她懂戏。那些名角儿到颐和园唱戏的时候都是小心翼翼,一点儿不能马虎,不要说唱错了,就是一板一眼都要认真小心。慈禧看戏都是要人陪的,一些王公大臣的夫人小姐就被赏赐看戏。在这种场合要是有闪失,角儿要被掌嘴的。现在听来确实气愤,有什么办法呢?过去京剧演员叫戏子,属于下九流吗。那么,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戏迷对京剧的发展还是起到了一定作用的。我过去搞过电影,电影界有句话叫 :有什么样的观众就有什么样的电影 ;同样,有什么样的戏迷就有什么样的京剧。不可否认,当初徽剧进京的时候就是一个优秀的剧种,本身是很成熟的一种艺术形式。它留在北京以后逐渐集中在宣武区一带,如果我们留心一点儿的话,现在这一带还有许多名角儿的故居,科班什么的。另外,徽剧留在了北京,对它本身也是个机遇,在京城它开阔了眼界,博采众长,丰富了自己,吸收了像北方昆曲汉剧皮黄等优秀剧种的长处,就这样经过上百年的演变,形成了被称为国剧的京剧。我们现在说"京味文化",它离不开京剧,怎么能设想"京味文化"中没有京剧呢! 

北京有一批美食家、鉴赏家和评论家,而且还是大评论家。北京是藏龙卧虎之地,文人荟萃。由于各种原因,他们集中到北京。我听说这么一件事:瑠璃厂荣宝斋买了一幅画,看不准是真是假,它就请来了这么几位,是谁呢?有郭沫若、邓拓、吴含、还有老舍,请这几位来这儿吃顿饭,喝杯茶,看看这几幅画是真是假。他们这几位说是真的就是真的,如果再在这幅画上盖了印写几个字,那就一定是真的了,别人还别说什么了,而且这个画还身价百倍。说句玩笑话,这个画定不了是真是假,这几位在画上写了字,盖了印,这个字和印是真的,那这幅画也就是真的。北京就是有这么一大批人呀!当然我说这些并不是贬低外地人,因为北京是首都啊!它是咱中国人的首都,也是咱全国五十六个民族人民的首都,而不仅仅是北京人的首都。所以这儿的专家多学者多,文人荟萃。再比如:一部电影,一部戏剧,一本小说只要北京上海的评论界说好,它就是国家级的水平,就是好;如果这两个地方不叫好,别的地方叫好也不行,有些人不认。这倒不是给北京人脸上贴金,而是说明了它的重要地位

我再说说北京的建筑:北京给中华文化的贡献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建筑。北京有很多古建筑,比如说颐和园。我很喜欢颐和园,也写过有关它的文章。例如昆明湖是由一水三山组成的,它的三千亩水面上有三个人工岛,这是中华民族建园的规矩和传统。这个来源很古老:传说海外有三座仙山,山上有长生不老之药,皇上就派方士去取药,以求长命百岁。方士炼丹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中国最早的冶金术,方士到海上探宝的过程,就是中国最早的航海技术,有时侯愿望和结果往往是不统一的。在颐和园的后山还有许多寺庙喇嘛庙的建筑,这是乾隆皇帝派宫廷画师到西藏画下样子,照搬到颐和园的;再如颐和园中的谐趣园苏州街也是乾隆下江南的时候仿照江南景色建造的。当然这是封建统治者为了贪图享乐,但也不能否认的是,这样做的结果,使京城成为了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一个好地方

北京的建筑是来自全国各地的,不仅一些人才汇集北京,建筑材料也是来自四面八方。比如说:清朝近三百个状元,苏州就有十六个,其中一个叫洪闻卿,也就是赛金花的丈夫,他是个大才子,出使欧洲回来出任工部侍郎,主持修建了闻名世界的天坛。现在,天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去过天坛的朋友都知道,它修得确实很漂亮,这其中蕴涵着苏州才子的才华知识和智慧

我们说了这么多北京对全国作出了方方面面的贡献,但是,我要说这个贡献是全国各地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说到“京味文化”或者叫“北京文化”,它本身又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集中和代表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8:03 , Processed in 1.210717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