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味电视剧遭遇改名 大凡在北京居住生活的人,几乎没有不喜欢京味文化的。为什么要用“几乎”?因为生活中还有不少北京人不见得喜欢京味文化,这里的原因比较复杂,恕不赘述。但有一种事实不可否认,甭管是不是地道的北京人,只要有文化,而且把自身的文化融入到北京文化之中,他必然喜欢京味儿。这话搁在几年前说,不会有人摇脑袋。可是现在说这话都显得底气 您大概看了日前在北京电视台二套节目播出的电视连续剧《似水浮生》,此剧是根据我10年前写的长篇京味小说《故都子民》改编的。改编后的电视剧情节与原作相比变动较大,这里就不多说了。单说剧名的改动。我认为《故都子民》比《似水浮生》更好一些。但是在剧本改编之初,制片人之一,北京电视剧艺术中心主任郑晓龙认为这个名儿太京味了。如果打电视剧市场,必须改名。晓龙跟我是10多年的朋友,他的意见我自然要尊重。当然他有他的道理,我自然不好多说什么。何况小说的版权已然出让,嫁出去的闺女不由娘。剧本最初的名字叫《京都烟云》,拍摄完,制片方觉得“京都”俩字仍有京味痕迹,后来给改成了《似水浮生》这样一个让人看不出来有京味的片名。我的另一部长篇京味小说《胡同根儿》的命运似乎更透着几丝凉意。改编成电视剧以后的片名叫《众里寻她千百度》,这个片名让人简直不知所云,而且跟京味文化毫不沾边。可是制片方却非常看好这个片名,实际上这个片名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片子拍完后,在市场上卖得相当好。只是由于内容上的原因,广电局审批时没通过,暂时没在各电视台播出,据导演陈燕民说,以往京味的电视剧在广东上海等南方城市几乎没市场,而这部《众里寻她千百度》,因为有张铁林、斯琴高娃、李成儒、李丁等名角出演,被格外看好,广东电视台出高价买下首播权,并且准备邀主创人员与广东观众见面,可惜因没拿到播出许可证而搁浅。陈导酷爱京味,改片名也是出于无奈,他非常喜欢《胡同根儿》的片名,因为要打南方市场,京味只好让步,不过,他在片名上作了特殊处理,先打《众里寻她千百度》的片头,然后又用醒目的大字打出《胡同根儿》。他说这种处理也许能弥补一下他对原作名字的喜爱之情。我今年初出版的长篇小说《大酒缸》因标有京味再次遇到窘境,有两家影视制作单位跟我洽谈电视剧改编之事,因我力主保持原味儿并且坚持不改片名,遭到对方的冷遇。 许多读者知道根据我的原作改编的电视剧《人虫儿》。这部京味儿作品因为味儿正,片名也姓“京”,受到了普遍的好评。殊不知当初广电总局审片时,片名险些被改。审片那天我在场,审片的几位老同志不是北京人,认为片名叫《人虫儿》南方人看不懂,会产生误解,建议改为《人往高处走》。多亏审片组的徐起先生站出来对北京土话中的“虫儿”解释了一番,片名才保住,不过为解除其他几位的疑虑,把“儿”给去掉了。徐起先生是《北京土语辞典》的作者徐世荣先生的公子,他算是老北京,又受其父的影响,自然对京味文化有感情,如果不是有他在场,您看到的这部电视剧恐怕就不是《人虫》,而是《人往高处走》了。京味电视剧遭遇到的尴尬,从某种意义上说反映了京味文化的处境。 为什么南方人不认京味 不管您是否认可,也甭管您持什么态度,不同地区因历史背景和风土民俗等因素,形成了不同的文化,这确是一个事实。京味文化、津味文化、海派文化、两广文化、秦淮文化、盆地文化、晋中文化、商州文化等,富有地域风情的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京味文化也不例外,许多外地人和外国人来北京,最想品的文化大餐就是京味。这一点从近几年的胡同旅游热可以看出来。京味在自己的家门口受宠,自然没得说。可是拿到外地,特别是长江以南地区,怎么就不招人待见了呢?冷静地分析起来有诸多原因。首先说京味所承载的文化内涵,除了建筑的风格如宫殿、皇家苑林、胡同、四合院等以外,还有文化艺术和吃喝穿等等内容,文化艺术如京剧、评剧、曲剧、相声、大鼓、小说、话剧、影视作品以及各种民间手工艺品等。吃喝如烤鸭、烤肉、涮肉、小吃、炸酱面、酸梅汤、大碗茶、二锅头等。穿的如旗袍、马褂、千层底布鞋等。这些无疑都是京味的代表。但是随着城市的变迁,历史的演进及社会的发展,以上这些京味文化的代表作多多少少都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冲撞,有的在这种文化撞击中呈现出衰势,或者说扛不住外来文化的巨大冲击力。举个例子来说,外国的音乐剧《猫》可以在人大会堂演出,欧洲唱歌的“三高”可以在故宫武门搭台演出。一张门票上千元,还得排队预订。可是您现在什么时候听说过京剧或大鼓有过这种演出盛况?一张美国大片的门票,一张京剧评剧的门票,您让北京的年轻人排,恐怕十有八九会选择前者。这也许是不争的事实。其次说到京味文化不能不说到北京话。毫无疑问,京腔京韵的方言土语是最典型的京味,所以有人把它称之为“京片子”。我的京味小说也是以地道的北京大白话语言为特征的,北京话是京味的主要特点之一。但是现在的北京话(注意,这里指的不是普通话)都出现了危机。一方面,老的北京土话,现在的年轻人不会说了。另一方面,北京土话的一些特点被有些人过分地夸张,让人产生了误解。比如北京话的特点是幽默,含蓄,喜欢比喻,儿化韵,有大量的歇后语等。幽默本是一门学问,火候要恰到好处。稍微一过,幽默便成了耍贫嘴,用北京话说就显得贫气了。逗贫也叫逗咳嗽,您想有事儿没事儿逗咳嗽玩,这能招人待见吗?现在的一些曲艺和电视剧,包括有的情景喜剧就出现了这种状况,所以米没蒸熟夹生了,倒了观众的胃口。 您想本来北京人说话语速就快,一加上一些方言土语,南方人听着就费劲,您再玩噱头逗闷子,南方人可不就烦感了吗?让人可叹的是有那么几部电视剧在南方一播,不少南方观众以为这就是京味儿。一来二去的,南方人在电视节目上开始抵制京味了。您也许不知道,现如今电视剧已是文化产品,从编剧到拍摄,从制作到播出,都是按市场机制来运作的,换句话说,您拍的电视剧再好,市场上没人买,等于白拍。谁买?各地的电视台是买家。而各地区的经济实力不同,出的价儿也不一样。咱们直说吧,现在电视剧最大的买家是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这些城市多集中在长江以南。所以电视剧市场要看“南风”怎么刮。南方人不认可京味电视剧了,您说京味的东西还有市场吗?人家投资方拍一部电视剧当然要考虑赢利问题,这么一说您就会明白为什么要把《胡同根儿》改成《众里寻她千百度》了。说起来,这也是没辙的事。一两部电视剧让京味倒了牌子,糟践了京味文化,自然也会殃及许多好作品,现在不但王朔的京味作品南方人不认,就连刘恒的《贫嘴张大民》这样的获奖电视剧,南方人也不认,虽然在北方热播,在南方城市却遭到冷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京味文化的一种悲哀。难怪现在投资方一听说是京味的电视剧本子,立马儿摇头:换味儿。 京味语言的危机 社会的浮躁气,必然使一些人对京味文化产生肤浅的认识。有人认为所谓京味就是提笼架鸟喝豆汁。有人说到京味就以为是京剧大鼓王致和,洋车胡同四合院。其实,这些认识太表面化了。京味文化博大精深,有近600年的皇都文化,怎么能以一两个印象画面来概括呢?由于电视剧的收视率胜过报刊广播等媒体,而且剧情影像更能直接进入人的视野,许多南方人正是通过电视剧来了解京味文化的,所以电视剧成了京味文化的代表之一。眼下,京味的东西在其他文化的冲击下,正在一步一步地后退,这不能不引起北京人深思。难道京味的文化艺术真的没有市场吗?不见得。当年人艺排的老舍的话剧《茶馆》,在上海一气儿连演14场而不衰。人艺排的何冀平的《天下第一楼》;也倾倒了上海观众。这说明南方人并不是对京味不认可,只能说人家认的是纯正的京味文化,而对那些“伪京味”不屑一顾。人家认的是精品和经典,不认粗糙的劣品。 这里有必要说说京味语言,也就是北京土话,我在十几年前,曾采访过3位对北京话有研究的语言学家,一位是吕叔湘先生,另两位是陈刚和徐世荣先生,除徐先生是世居京城的老北京以外,另两位先生都属外地人,但他们对北京话很有感情。这3位先生都已仙逝,但当年他们对我热衷于北京土话研究的鼓励,犹然在耳。他们认为北京话的生命力是很强的,因为它扎根于北京这块土地的深厚土壤之中,北京话的特点就是不断淘汰,不断充实,用现在流行的话说叫与时俱进,关键是如何准确地使用它。现在有些京味电视剧里的演员台词,在这方面确实欠着火候,尤其是一些口语说得不到家,自然就品不出味儿来了。我记得人艺的老演员在排《龙须沟》时,专门到南城的居民中去体验生活,不是一天两天,而是半年多。体验什么?一方面是了解老百姓的实际生活状况,另一方面就是学说话。现在的演员恐怕很难做到这一点。还没听说哪个名演员为演某个角色,专程深入某地去体验生活。即便去,也是走马观花。所以他既不是老北京人没有生活底子,又没踏踏实实地体验生活,仅凭导演给说戏,然后照着剧本台词去表演,可不演出来的没戏吗?也难怪,现如今演员的片酬是由天数管着,都让演员去体验生活,那制片方得付出多少报酬呀?所以您让演京味戏的演员都有地道的京味儿,也怪难为他们的。要知道许多北京土话是有音没字的,这就给节目主持人和演员出了难题,也是他们说话跑味的原因。陈刚先生的公子陈大立现在北京电视台当节目制片,有一次我跟大立聊起了他们家老爷子出的《北京方言词典》。他说老爷子从上个世纪40年代就开始收集编写这部词典,直到1985年才出版。老爷子整理了上万句北京土话。我跟大立说到了些词儿,如“自来红”和“自来白”的月饼,准确的发音是“自拉红”和“自拉白”。恐怕一般人都按字来发音,可见只有对京味文化有足够了解的人,才能说好北京话,而且也才能听懂北京话。从这个意义上说,北京话确实有点难。在外来文化的冲击面前,京味从形式到语言都面临着巨大的考验。让人感到惶然的是京味这面旗帜还能扛多久?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8:41 , Processed in 1.177174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