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有两个北洋最有名,一个是北洋水师,一个是北洋军阀。这两个北洋一为李鸿章所建,一为袁世凯所创,可以说是中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战斗力最强的两支部队,也深深影响了中国发展的格局。 北洋的由来:清朝称直隶为北洋,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袁世凯一直都曾担任这个位置,北洋水师和北洋新军就是他们就任时所创。 北洋水师乃洋务派的领袖李鸿章所创建,当时李鸿章任大清国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后来还就任总理海军事务衙门的会办海军大臣一职,考虑到总理海军大臣奕譞有名无实,北洋水师,实际上也可以说中国海军的建设指挥就系于李鸿章一人。李鸿章也不愧为洋务派干将,几年间将北洋水师建设为世界第四,亚洲第一的庞大舰队,海上有这样一支强大的舰队,陆上又有在越南阻击法军的战绩,国内洋务运动开展的如火如荼,汉阳铁厂,轮船招商局都是洋务运动的成果,当时中国被各国列为强国之一。至于当时的日本明治维新不久,西方列强根本没有把他们当作中国的对手。 然而事实并不如人所料,甲午一战,中国海陆两方面都遭到惨败。大多数人认为北洋水师的失败标志着中国的失败,我看也只能算对了一半。北洋水师黄海一战失败虽然是事实,但是主要是失了锐气,黄海一战,己方毁五伤七,而敌方虽然受创多舰,却没有一舰沉没,外加损失了一大批优秀将领,使得自己这方士气大减,避敌不战。但是日方损失也很大,旗舰松岛被打得完全丧失了战斗力。吉野甲板舱面设备被炮火扫地以尽,仅剩一具躯壳。赤城、比睿重伤。西京丸几乎被打沉。其余舰只受创颇重。从双方对比看,中国这次惨败还不及俄军太平洋舰队的惨败,至少定远镇远两艘主力舰还在,(从这点看镇远的触礁这种非战斗性减员比黄海一战受的损失还要严重,)但是中国在陆地上受到惨败,朝鲜溃败,日军打到旅顺占领港口这样才使得北洋水师投降。 如此看来,陆军的失败才是甲午战争的关键,黄海一战北洋水师的失败虽然影响战局,但是中国不至于达到失败的地步。举例来说,明朝时期壬辰战争,日方在第二阶段初期也一度掌握了控海权,但是陆上面对明军就处于守势,而李舜臣的海军是处于打击日军的补给线的角色,并非正面战争。而北洋水师当时主力尚存,假如陆军能挡住日军的进攻,形成僵持,按日本的国力,根本没有胜利的可能。还有更加典型的例子,中法战争海军全军覆没,陆军取得镇南关大捷,使得中法战争没有出现中国失败的情况。可惜只过去十年而已,清朝的陆军却是一溃千里。 当时真正的形势是如何呢?假如黄海一战中方胜利,联合舰队失败,中国不单可以控制海权,切断日方的补给线,而且还可以反攻日本,日本很可能在看见中国海军的影子就马上投降,并且当时日本对中国还是有一种敬畏的态度的。(不过这是假设,清朝会不会反攻日本可能性还真的很小,但是补给线切断是可以达到的)而就算海军失利,陆军只要僵持,因为北洋水师的存在,日本海军也不可能如第二次鸦片战争一般登陆进攻北京。然而事实上中国海陆两方面都失败了。 当时陆军为什么失败,问题很多,比如主将贪生怕死,军队腐败,朝鲜军队没有对清军一丝的帮助(壬辰战争时朝鲜的义军和政府军还是有点用处的,但是甲午战争就……)。但是我觉得有点很关键的地方。现代战争讲究协作,大军团正规作战,部队要求用纪律来约束。而中国传统讲究勇,讲究谋略。谋略这点本身是没有错误,但是谋略是建立在作战双方的军队素质在同一水平线上,这时才看将领的谋略。而当时清军既无纪律,又没有制度化,更加没有现代化的作战思想,后来连唯一的勇字也丢失了。至于日军,讲究纪律和制度化,和德国的军队有很大相似点,喜欢看欧洲军事历史的人大概都知道,德国及普鲁士军队最大的特点是军队讲究纪律,素质高,基层管理很有制度化,基层军官控制力强,就算在战略被动的情况下,依靠军队素质还可以扭转战局,就算战败了也是有秩序的撤退,很少出现溃败的情况。而中国军队胜则抢功,败则溃逃,根本就不是一支现代化职业军队。一支职业军队和一支杂牌军作战,胜负可想而知。后来的北洋新军就是为了建立一支职业军队,但是总体看来也只是半职业军队罢了。 先回到北洋水师,北洋水师1895年2月17日向日军投降,北洋水师消失了。当时北洋水师官兵的素质相对还是很高的,将领大都留洋,有现代的海军的知识就是缺少作战经验和运气,黄海战败后,将领或战死邓世昌,林永升 或自杀刘步蟾,林泰曾,活下来的大都成了栋梁之材,如萨镇冰等……至于一些贪生怕死的只是少数。可说北洋水师乃当时清朝军队的精英,然毁于一战,实在令人扼腕可惜。 北洋军阀:自1895年袁世凯奉旨小站练兵,1905年北洋新军六镇形成,到1927年北伐,北洋军一直是中国最强的军队,从清朝灭亡后,更加是北洋军内派系的人掌握着中国绝大部分的权力。 袁世凯这个枭雄在练兵上很有一套,他运用德国军队的练兵方式练兵,讲究纪律,确实练出了一支当时强大的部队,当时新军并不限于北洋,张之洞也练新军,后来武昌起义就是以新军为骨干的,但是后来看战斗力,张之洞所练的新军不如北洋军。 当时革命党在新军内宣传,想必也在北洋军宣传过,但是看起来效果不佳。假如北洋军也能被策反,或许辛亥革命能建立真正的民国吧。但是从北洋军阀后来的作为看,估计策反很难成功,当时北洋军人都是北方人,朴实憨直,讲究纪律,一些近乎文盲,要他们反对皇帝支持革命不太容易。而湖北的新军大都是略通文墨之人,比较能接受新思潮,当时革命立宪思潮,想不接触也难。尤其是张之洞已死,可以制衡新军内部和袁世凯的人已经没有了,假如辛亥革命等袁世凯死了以后再进行,新军和北洋军都没有了可以控制的人,那样的情况下,辛亥革命很有可能成功,新军和北洋军都可以成为国家军队的主力。不过历史是不能假设的。我们知道的历史是辛亥革命的结果是北洋军阀控制了大半个中国。 但是民国一开始,北洋军还是很受本份的,在内阁中还算得上按规则办事,德式教育使得他们习惯于服从上面命令,这个上面自然是袁世凯,袁世凯当时也希望他们不要插手政治。这里再有一个假设,假如袁世凯民国初年就死了,那有两种可能,一种是象后面的军阀割据一样,但是北洋军当时还只是单纯的军队,并没有插手地方政治,更没有出现13省督军,这种情况下他们更加可能是第二种选择:服从于议会政府。 但是袁世凯没有死,而且二次革命时北洋的势力大张,这时的问题就来了,北洋军的人坐了各省的督军,这说明袁世凯的势力控制了中国,但是问题也在于,军人控制政权,而上位者是否可以控制军人呢?这和唐朝的藩镇割据是一样的。北洋虽然控制了大半个中国,但是那些控制了地方政权尝到做土皇帝滋味的人是不会轻易交出权力,而且会产生更大的野心。袁世凯虽然可以控制他们,但是难度已经很大了,这时一种做法是把他们权力回收,地方行政交给文人处理,但是袁世凯不可能也不敢这么做,另一种做法是找到能制衡他们权力的东西,现在权威已经不太有用了,而议会政治已经被袁世凯抛弃了。所以说当二次革命开始,北洋的势力大张的时候,也就是中国割据的开始,这一切都要拜袁世凯所赐,虽然他的本意是想统一全部政权,但是他已经对自己的手下失控了。当他就任大总统时还可以勉强支撑,所有的北洋将领还希望他们自己可以得到大总统的位置,但是当他想做皇帝时,北洋将领晋级的希望就破灭了,不支持袁世凯是很正常的事,没有了他们的支持袁世凯就算想做回总统也不可能了。 袁世凯死后,北洋已经分裂,当时没有人可以代替他的位置,但是谁都想做一做总统总理的宝座。(皇帝他们看到袁世凯是不想了,但是总理总统却是他们梦寐以求的,冯国璋,曹锟都想做总统,而段棋瑞也是抱着总理和内阁制不放,)相互间的制衡使得他们还不停的利用国会,内阁,国民党,甚至直系吴佩孚还忍受过共产党的宣传,实际上他们单纯的军阀是难以统治全国的,想必他们也知道这个弱点,所以他们一度倾向国民党孙中山,也是可以理解的,张作霖邀请孙中山北上,也是希望借他的威望来巩固政权,在这些北洋军人眼里,实际上都还有传统的想法,爱国忠君的思想根深蒂固,或许成为国家的正式将军才是正途吧。 1927年,北伐开始,北洋军,这支中国曾经最强大的军队最终还是败在了更加新式的军队手里,因为这支军队以黄埔军校为根基,我们也应该称他们为黄埔军吧,之后的战争中就都是黄埔军人的影子了,不过那是另外的故事了。 北洋那些老人如徐世昌,段棋瑞,吴佩孚都受到日本人的拉拢,但是都拒绝了,张作霖更是死在日本人手里,这点倒是没给同为北洋水师的前辈丢脸,(当然成为汉奸的也不少)反而是当年的革命志士汪精卫成了头号卖国贼,这点不能不说北洋军的教育有关,他们的教育就是忠君爱国,服从命令,讲究纪律,此外有北方人的习惯,重视名声,其实他们本来的宿命是象北洋水师一样成为一支国防军队的,最后变为军阀实在是命运的捉弄。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3:19 , Processed in 1.096202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