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旗子弟行乞于乡村市井。有史料记载的最早可追溯到乾隆朝。这是清初的人们绝对想不到的无情一幕。这群曾给历史带来激动与热情的人们,二百年后,竟然还了历史不可名状的悲伤。 道光二十年之前的人们已经不在为“大八旗”讨饭而惊异了。到了该死的鸦片战争爆发,八旗子弟已经成了彻头彻尾的堕落的一群。这群与天子有着同一骨血的人们,这群一直以为自己不干任何事情也会活下去的人们,随着清王朝与各国列强签定的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随着不断的割地赔款,白银外流,国库空虚,天朝已经无力供养自己的“八旗子弟”了。他们普遍地贫困了。他们从肉体到精神都在残喘着。他们会干什么呢?他们能干什么呢?他们将怎样地活着呢? 在《清稗类钞》中有一段关于北京八旗子弟常搞“戳包儿”的把戏,人们又发现他们竟什么事都能干出来。“有宦京买妾者,旗女也。一日,忽多人纷至,谓女孩子为宗室,已许嫁。汝何人?乃私娶宗女,罪大恶极,非控告不可。时,即有状若差役持黑索欲关提到案者,又有出面排解者,谓女可迎归。某既误娶,罚锾可耳。于是,多人窜女去,又留数人迫之出钱,乃奉以三十金,始散。”他们已经丑陋到了这步田地,把一姑娘卖给别人,然后又蜂拥到这人家中,说你好大胆敢买宗室(皇帝的嫡亲)女子,并扬言要告发。这时又来一伙穿装如衙役一样的人,准备抓人,接着又来一伙“讲情”的人,最后是买主拿出“三十金”了事。这些人才跑了。 跟这些专门敲诈有钱人的“戳包儿”者相比,《清稗类钞》中,还记有更缺德的一伙人,这些人却是皇家宗室子弟,他们竟然把罪恶伸向乡间贫苦农家。“首、咸以还,京师风气日偷,宗室子弟往往游博无度,资尽则辄往荒僻,捉农家乳孩子以归。次日,故张贴招领,托词途中拾得者。至农家来赎时,则又多方勒索酬金,必取勇而后者。” 这些努尔哈赤的嫡传子孙,这些“社会金字塔”顶端的皇帝集团的人们,花光了钱,竟然跑到乡下去偷农家的婴孩从中勒索。观此一节,清王朝不灭之真是天理难容。谁能想到,昔日金戈铁马的八旗子弟竟如此下作地毁灭着自己的灵魂。 清末的八旗子弟成了清王朝的缩影。研究清史而不研究“八旗子弟”是不可想象的。因为这个问题几乎涉及了清代历史的所有方面。而在以往的关于“八旗子弟”的叙述中,很少读到有关对这一群体科学的、全面系统的研究。而多的是对这一群体命运的表层现象的描述。更有些“文化作品”带着“玩弄伤疤”的心态,以其中八旗子弟的命运提取历史的“情趣”,这不仅肤浅,而且使人闻到了一种如同八旗子弟当年典当盔甲的味道。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15:25 , Processed in 1.093934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