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失去了就找不到

2002-12-1 11:00| 发布者: 王向

    到过北京的人都会感觉到,这是一个古老而又现代的城市。北京为保护“古老”的文化环境,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随着城市建设日益加快的步伐,如何保留住老城区中的文化,已成为旧城改造中最重要的问题。
消逝的“胡同长城”
    一条条如飞机跑道般宽敞笔直的快速大道在北京的城市中央舒展开来,而与此同时,又有一些胡同就此从北京的地图上消失了。
    胡同,是北京特有的一种古老的城市小巷。在北京,胡同浩繁有几千条,它们围绕在紫禁城周围,在北京的市区内,胡同至今仍占据着近1/3的面积,居住着北京城近半数的人口。如果把每一条胡同都串联起来,可以组成一座新旧北京在历史交错、重叠、位移过程中的胡同的“万里长城”。
在实现国际大都市的梦想的同时,我们该怎样面对这些虽然破旧但又极具文化的胡同呢?
建设者们为了使这座城市更迅速地迈进国际大都市的行列,不得不将成片成片的胡同犁为废墟。据了解,50年前北京大约有3200条胡同。而今天,被直接称为胡同的不到1000条。在城市面貌发生巨变,市民生活、居住、交通条件改善的同时,人们也忧心忡忡起来:如果没有了胡同,北京还能是北京吗?
在老北京的眼里,胡同的消逝,意味着一段丰富悠久的历史的消逝,一种亲切温馨的生活方式的消逝,甚至意味着北京文化的消逝。西四头条的一位老太太谈起老北京的胡同,只是无奈地摇摇头:“没了,都没了,这是北京吗?一点原来的味儿都没了……”
    西四房管所的李先生认为,北京是由以紫禁城为代表的一批昔日皇家园林和成片的胡同这两大部分构成的。正是有了灰墙灰瓦的四合院,才衬托出紫禁城的金碧辉煌;正是有了平坦开阔的胡同格局,才展示出皇家园林的高大威严。而真正体现古都风貌的还是胡同和四合院。如果绝大部分的胡同都消逝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高楼大厦,还能找到北京3000多年建城史和1000多年的建都史吗?北京还能有什么故事可言呢?充其量也只是香港、东京、纽约的翻版。要了解北京的历史,必须从胡同四合院开始。“没进过胡同,就不算真正到过北京。”
    确实,你从胡同的名称里,就能发现数百年来北京人从粗鄙走向文雅的历程。如果你现在正走在北京的一条静谧的胡同里,你会发现这条胡同有一个极雅的名称———“礼士胡同”。不过当有人告诉你这条胡同曾经叫“驴市街”,你会作何感想?北京胡同的名称大都被叫了几百年,传来传去发生了变化,通常是以意思好的同音字取代了原字。例如说,谁会想到“时刻亮胡同”这么一个响亮的名字,原先竟是叫“屎克郎胡同”呢?
    在北京多如牛毛的胡同里,诸多名人故居散落其间,这通常是北京胡同的精华所在,每一处故居都蕴藏着一段历史沧桑。鲁迅、茅盾、徐悲鸿、梅兰芳、宋庆龄、郭沫若站在那宁静淡泊的胡同的深处,与每一位来访者娓娓交谈。
    当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威胁到这些胡同的生存时,一些北京人开始不安起来了。他们大声疾呼:“请留下胡同吧!”
“宁静” 让人遗憾
    北京现存的四合院,多是明清两代的遗物,住在四合院里,就是住在一种历史感里,等于守护着祖宗的遗产,你能说这不是一种福气吗?现代社会,住高楼容易,住四合院难。老北京常夸耀的“天棚鱼缸石榴树”,大抵是四合院里才能找到的陈设。然而,这种风景也快消逝了。也许若干年以后,别说我们想住,就是看看恐怕也得买票到博物馆了。
    在二环路内有一些以前的大宅子和完整的四合院,以前这里居民众多,里面私搭的小屋也很乱。在北京旧城改造中,那里现在早已是整治得干净整齐,恢复了旧时的风采。可当我们走在此中的时候,心中却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在这整齐之中,我们很难听见那些平日里让我们“心烦”的声音:鸽哨声、货郎的叫卖声、吆喝声、小孩子打架的争吵声、邻里之间的招呼声……取而代之的常常是一种令人遗憾的宁静。
    北京文化是什么?中国文化是什么?这是些很难回答的问题,保持以前的文物(如北京的四合院、胡同),就是保住了文化吗?从某个层面上看,这有一定的道理,但仅限于和拆损相比。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人创造了一切,老北京的胡同、四合院是人文景观,因为有了这里的人所以有了这样的景观。现今住在四合院里的人们,他们就是创造这些景观的人的后代,他们是北京的原住居民,他们保留了祖先的这种文化。几百年来,他们在四合院内生活着,形成了独特的思维体系、走向。北京话、北京的风土人情在“四合院文化”中发展成熟起来的。然而现在,他们都要“关进”高楼大厦了,留下几条空荡荡的胡同和四合院又有什么意义呢?植根于此的老北京文化将如何保留下去呢?真正的胡同、四合院并不是一种形式,它具有古老的文化内涵。在这只不起眼的“盒子”里装的是北京文化的“魂”。
人、环境、文化
    文化永远是具有包容性的,“好”与“坏”都合理的存在,谁也无法人为地消灭,使其成为单纯个体。“北京文化”的内涵是极为丰富的,北京的胡同、四合院等特有建筑只是此文化中的极小部分,而组成文化要素中最为重要的是人。生活在四合院中的北京人,他们就是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中创造着文化,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无不打上“北京的商标”。环境塑造人,也改变人。如果胡同、四合院慢慢消逝,让多年生于斯、长于此的北京人离开他们的院落,而来到高楼大厦中,他们还能称之为“北京人”吗?他们离开了“北京的环境”、祖先传下的乡音、人情关系,他们还能有什么?他们最终只会成为一群揣有北京户口的“文化流浪者”。现在,北京人与外来人的文化差异,近10年来随着经济改革已经逐渐模糊,这种现象曾被认为是走向“文化大同”,可文化是个极主观的事物,它迷人的魅力就在于差异性和独特性。
    环境与人的结合改变了人,也塑造了文化。当北京的老城区以无人(原住居民的消失)的状况存在时,当一批批北京人(原住居民)迁进钢筋水泥的高楼大厦时,北京的特性文化也随之渐渐消失。然而文化是一种深邃生活的结果,文化的生命在于它的原创者及其后人,为了保持文化的纯洁性和特性,则必须要使人与环境结合得更加紧密。文化观的取向是否正确,这又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不能解决,北京老城区的存在与消失,北京人与外来人的居住融合,对北京文化的发展方向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文化是要纳百川的,能纳百川的一定要是巨流。北京文化能纳多少数量的“川”?这该是每一个北京人要仔细考虑的问题。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5-5 06:13 , Processed in 1.094408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