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北京老天桥(多图)

2002-12-1 11:00| 发布者: 佚名

   北京老天桥 旧时天桥一带市场的统称。旧时北京民间艺人最集中的地方,也是北京民间艺术和市民文化的摇篮。形成于晚清时期,延续至20世纪50年代。位于北京城中轴线南部,南北在东西珠市口到南纬路之间,东西大致在福长街和金鱼池之间。有各种货摊和百货店,有茶馆、食摊和酒馆,有江湖医生和占星卜相者,多娱乐场所。
  源流和变迁 天桥原指建在北京城中轴线与龙须沟交汇处的汉白玉石桥,
 
是皇帝从皇宫到天坛、先农坛祭礼的必经之路,故名"天桥",平时以木栅栏封阻,官民只能走两侧的木桥。天桥一带由此得名。元代天桥处在大都城的南郊。明嘉靖年间增筑外城后,成为外城的中心。清代的前三门外是会馆、旅店、商业集中之处,天桥一带逐渐出现了茶馆、酒肆、饭馆和卖艺、说书、唱曲娱乐场子,形成天桥市场的雏形。清康熙年间,内城的灯市也迁到此处。清光绪年间京
 汉铁路开通后,车站设在永定门外马家堡,往来旅客由永定门出入,多在这里的旅店落脚。民国时期,这里又先后出现了戏园子、游艺园等娱乐场所,并在先农坛东墙北段建起了水心亭。促使周边商业、服务业、手工业发展较快。天桥市场中区域最大、艺人和商贩最集中的地方是公平市场,其南有南公平市场,北有西市场,西有三角市场,西北有城南商场和先农市场。
  民间艺术和艺人 天桥是许多民间艺术的发祥地。艺人在天桥卖艺,通常是露天设场,习称"撂地"。相继在这里学艺、卖艺、传艺和生活的民间艺人达五、六百人,可分为杂耍艺人和说唱艺人两大类,杂耍包括杂技、武术等项目,说唱包括戏剧、曲艺等项目。最著名的有"天桥八大怪",因身怀绝技和言行怪异而得名。"八大怪"在不同时期各有所指,按时间先后,早期为穷不怕、醋溺高、韩麻子、盆秃子、田瘸子、孙丑子、鼻嗡子、常傻子8人,活动于清咸丰、同治、光绪年间;中期有耍蛤蟆的老头、老云里飞、花狗熊、耍金钟的、傻王、百鸟张、志真和尚、程傻子8人,活动于民国初年;晚期有小云里飞、大金牙、焦德海、大兵黄、沈三、蹭油的崔巴儿、曹麻子、赛活驴8人,活动于30~40年代。名演员如京剧女须生孟小冬、李桂芬,"坤伶三杰"金少梅、碧云霞、琴雪芬,久在天乐戏院演出的张宝华、梁益鸣及新凤霞(评剧)、侯宝林(相声)、宝善林(摔跤)等,都曾在天桥演出。
  评书 也称评话(平话)。天桥的评书艺人最早是露天表演,立独脚棚即为场地。1920年后,评书被引入茶馆,如西市场西大街的福海居茶馆(俗称王八茶馆),双厚坪、王杰魁、袁杰英、刘鹤云、品正三、连阔如等有名的评书艺人,都曾在此表演。一般的评书听众统称为"书座儿",终日泡在书场里的"书座儿"被称为"书腻子"。小说家张恨水曾是天桥书茶馆的常客。"老云里飞"是早期评书艺人的代表,本名白庆林,早年学戏,后从评书艺人亨永通学说评书,开场以敲渔鼓为号,先唱后说,以《西游记》段子最为拿手,兼卖一种名为"沉香佛手饼"的药糖。王杰魁善说《包公案》,其语调舒缓,声情并茂,情节交代得清楚细致,他的评书曾在电台播出,有"净街王"的美称。赵英颇善说《聊斋志异》,语言风格亦庄亦谐,刻画入微,他的评书曾在电台播出。品正三有"品八套"的绰号,其书路宽广,早年说相声的经历奠定了他滑稽有趣的艺术风格,善说《隋唐演义》。连阔如以说《东汉演义》成名,拿手段子有《三请姚期》、《马武大闹武考场》、《战昆阳》等,他具备宽厚洪亮的嗓音,在说书中融合了京剧表演艺术的若干特点,说功、做功、打功俱佳,加上马跑、马嘶的口技绝活儿,丰富了评书的艺术表现力。北京的评书艺人于1919年设立过评书研究社,1927年改名评书协会,次年设在天桥福海居茶馆内。
  相声 由清康熙、乾隆时期的八角鼓演变而来,八角鼓的名丑角张三禄是创始者。天桥相声艺人有"穷不怕"、"万人迷"等。"穷不怕"本名朱绍文,是单口相声的创始人,表演节目时以白沙子在地上撒成字形,边撒边说边唱,撒出的字匀称端正,内容或为单字、或为联句,由此引出一番议论,往往寓庄于谐地讲述一些人情世故,其艺名也得自他的诗句:"满腹文章穷不怕,五车诗书落地贫"。"万人迷"(李德钖)形象滑稽,表演以唱工取胜,以一副竹板和一双破鞋
作为道具,能一人串演京剧里的老生、青衣、花脸等角色。"穷不怕"的徒弟焦德海,身材长挑精瘦,对相声从单人表演到对口表演有创始之功。此外表演相声的艺人还有张寿臣等。
  鼓书 有渔鼓、大鼓等。渔鼓由一人说唱,伴奏的渔鼓长2尺许,是用皮子蒙住的毛竹筒;大鼓分为梅花大鼓、西河大鼓等,伴奏的扁形鼓用三角架支撑,演唱者一手执鼓箭子,一手执铜或铁的半月板,另有艺人用三弦和四胡伴奏。在天桥卖艺的著名鼓书艺人中,西河大鼓有马连登、马增芬父女,梅花大鼓有金万昌、花莲宝,奉调大  鼓有魏喜奎,乐亭大鼓有王佩臣,山东大鼓有李雪舫,京韵大鼓有刘宝全。京韵大鼓方红宝、梅花大鼓郭筱霞、河南坠子姚俊英3位女艺人被合称为"天桥三绝"。
  单弦 艺人用三弦自弹自唱的演出形式,由使用多种乐器、三人同台表演的八角鼓革新而成。创始者"随缘乐"本名司瑞轩,他的曲目全是自己根据古典小说改编,部分优秀曲目一直为后来的单弦艺人传唱。著名单弦艺人有荣剑尘、曹宝禄、石慧儒等。
  滑稽二黄 既有京剧清唱特点,又包含了相声特点。著名的表演者有"云里飞"(白宝山)、"跟着飞"(白全福)父子等。"云里飞"是晚期"八大怪"之一,能串演生、旦、净、末、丑,兼带武行跑龙套。
数来宝 由乞丐行乞时恭维舍钱者的顺口溜演变而来,清末民初时由艺人小海子引入天桥。所用的道具是穿铜铃的两块牛胯骨,演唱时艺人单腿跪地,惯用抓
 哏、抖包袱等手法引人发笑。稍后的数来宝艺人,最著名的是曹麻子、高凤山师徒,他们的道具从牛胯骨改成了竹板,由数来宝变成了快板书。
  木偶戏 天桥上演过的木偶戏有数种。一种是杖头木偶,也称托偶戏。木偶约高2尺,装有3根操纵棍,搭台演出,有乐器伴奏,并伴有说
唱。一种是提线木偶,宋代已有,称"悬丝傀儡"。表演时艺人立于活动舞台之后提线操纵,木偶的动作活灵活现。天桥表演最多的一种木偶戏称"耍乌丢丢"或"耍猴栗子",是汉代已有的曲种。木偶和道具较小,多是用扁担挑着圆笼走街串巷,演出时用小舞台,艺人操纵木偶,有时口含竹哨配音。表演难度大于杖头木偶和提线木偶。
  皮影戏 也叫影戏、灯影戏或土影戏,是用纸板或兽皮剪成人物形象,用灯光映在帷幕上进行表演,艺人一边操纵皮影一边演唱,并以锣鼓管弦配乐。这一曲种在天桥上演始于1927年,经常上演的场所是春茗茶园(见北京皮影)。
  口技 行话叫"暗春",以口腔发音,模仿鸟、兽、虫或器械等声音的表演。代表人物有"百鸟张"、"人人乐"等。"百鸟张"本名张昆山,光绪末年的口技艺人,他善用唇、齿、喉、舌与鼻腔、腹腔的共鸣,模仿各种鸣禽发声,所模仿的鸟鸣不下二、三十种。"人人乐"原名不详,所学鸣禽声音略逊于"百鸟张",但兼善模仿虎啸猿啼、鸡鸣犬吠及生活中的各种声音,他的套活"除夕守岁"中,有爆竹声、风车声、空竹声、煮饺子声、打麻将声、供佛击磬声、老鼠偷食声、猫捉老鼠声等,其间巧妙连接,听众犹如身临其境。
  掼跤 即摔跤。1922年原清廷侍卫府的"善扑营"布库(跤手)杨双恩,率先在天桥以掼跤表演度生。1923年杨与沈三(原名沈友三)合作开辟了天桥第一处掼跤场,地点在西市场东街合意轩落子馆后身。天桥名跤手除杨、沈二人外,还有张狗子、宝三、徐俊清、满宝珍等人。沈三出身于牛街的回民家庭,自幼随父学习摔跤,1933年在南京全国运动会上获得摔跤冠军,在北京击败过俄国大力士
麦加洛夫。张狗子名文山,原是前门火车站的搬运工,后拜杨双恩学摔跤,曾在1936年全国运动会上获得摔跤亚军。沈三和张狗子之后,享名天桥的跤手是旗人子弟宝三(善林),他少年时拜善扑营宛永顺为师,其技艺纯熟,刚柔并用。满宝珍人称"快跤满",回族人,师从满广田(宝三的师兄),以跤智、跤胆、跤风
  
合一著称,1947年在沈阳的全国武术比赛中获得过"掼跤英雄"称号,1949年后为国家掼跤运动队教练,与人合作撰有《中国跤术》一书。
  杂技 旧天桥不称杂技,只采用练杠子、舞叉、耍中幡、耍坛、抖空竹和拉弓举刀等个别项目名称。①练杠子。表演者有早期"八大怪"中的田瘸子,所练的名目有沾棍飞、攥杠睡、鹞子翻身、寒鸭浮水等,还能用两根手指在杠子上作倒立,如同武术中的"二指禅"。后有赵瘸子,所练的名目有单手大顶、噎脖子、燕子翻身、哪吒探海等。另有一种皮条杠子,形似吊环,艺人双手握皮条,表演倒立、十字悬垂、三角支撑、水平支撑等动作。②舞叉。旧时走会队伍前面常有的节目,花叉为铁叉木柄,舞动中银光闪闪、哗哗作响。天桥舞叉最有名的是谭俊山,人称"飞叉谭"。③耍中幡。中幡由竹竿做成,高约3丈,竿顶饰以红罗伞,艺人可用手、肘、脑门、后颈等部位托住竿底,表演中不断将中幡抛起,托竿的部位也不断转变,掼跤艺人宝三是耍中幡的能手。④抖空竹。最早在天桥表演抖空竹的是光绪末年的艺人德子,创造了不少花样,人称"空竹德子"。其后的空竹艺人还有常立全和王葵英、王桂英姐妹等人,道具除空竹外还有陶器和壶盖等。⑤拉弓举刀。表演所用的硬弓,每张拉力为180斤,张玉山能轻松拉开,还能左右开弓,其另一绝技是打弹弓,有"百步穿杨"之能,人称"弹弓张"。其子张宝
 忠,人称"大刀张",能用身体的不同部位同时拉开7张硬弓,还能耍180斤重的青龙偃月刀,表演中可用双手也可用单手。表演拉硬弓的艺人还有朱国勋、蔡文山等。
  武术 包括硬气功表演、器械表演和徒手表演等。硬气功的表演者有早期"八大怪"中的常傻子,中期"八大
怪"中的傻王和志真和尚、朱国良和朱国全兄弟、马元凯和张文治等。常傻子用手掌劈或用手指戳,都能将坚硬的鹅卵石击碎。傻王擅长开石、压石、断石,开石是赤身以胸碎石;压石是以几百斤重的石磨压在身上;断石是以手指将石块戳断。志真和尚卖艺时用重铁锤击打自己的胸部。朱国良、朱国全兄弟擅长表演油锤贯顶和钉板开石。马元凯擅长表演崩铁链、捋铁条、咬铁条等,崩铁链是艺人运气时将紧束在上身的铁链崩断;捋铁条是将烧红的弯铁条用手捋直;咬铁条是将筷子粗细的铁条烧红,用牙齿一节节的咬断。张文治表演的是马车过人。武术表演在场地内设置武器架子,表演有二人或多人对练,徒手或器械表演的内容,都是传统武术套路。
  戏法 也称中国戏法或古彩戏法。天桥艺人表演的戏法以手法娴熟见长,有文武、软硬之别。"文软戏法"如撕纸条、拈红豆、棒打金钱、空中取酒、木箱化身、仙人脱衣等。"武功硬活儿"如吞宝剑、咽铁球、掷刀子、持伞登绳、食糠吐火等。著名艺人有韩秉谦、孙宝庆等。从国外传入的戏法在天桥叫魔术或洋戏法,有大变活人、空中悬人、炮打美人等节目。
  双簧 北京特有的曲艺形式。表演时台上置一桌、一椅,一名艺人坐在椅上,只做形体动作而不出声,另一艺人蹲在椅后,只说唱不动作,二人的表演配合默契,当中穿插笑料。天桥艺人中表演双簧最久、名气最大的是孙宝才和王文禄。
  拉洋片 又称"西洋景"、"拉大画"等,自清末民初开始流行。艺人将各种画片放在箱中,使观众透过凸镜观看,画片的内容有民间故事和苏杭美景等。拉洋片艺人的代表是"大金牙"、"小金牙"师徒。"大金牙"本名焦金池,嗓音圆润洪亮,以唱工取胜,代表作为《义和神团》,是晚期天桥"八大怪"之一。"小金牙"本名罗沛霖, 
其嗓音亮、音域宽,音色圆润柔和,行腔婉转自如,并且台风文雅,笑容可掬。他的画片和唱段多取材于历史故事和北京名胜等。
  驯兽 驯兽艺人多是流动卖艺,只有个别人租赁固定的地点。"狗熊程"是早期的天桥艺人,他能指挥黑熊表演。"胡半仙"是驯蛇的艺人,绝技是将蛇从口腔中放入,从鼻腔爬出。"耍蛤蟆的老头"被列为天桥中期"八大怪"之首,驯养的是蛤蟆和蚂蚁。
娱乐服务业 旧天桥的娱乐场所有戏园子、落子馆、茶馆、游艺园等。服务行业有修理、运输、洗浴、医卜等。
  戏园子 演京剧的有天乐戏院,演河北梆子的有丹桂戏院,演评剧的有万盛轩。天桥上演戏剧始于民国初年,最早出现的是戏棚和戏园,20世纪30年代后,出现了小桃园等数家戏院。戏棚和戏园与戏院的主要不同一是设施简陋,二是没有正式的售票制度。①振华大戏棚。天桥第一家上演京剧的场所。1911年由俞振庭创设。北京的戏院里演夜戏和实行男女合演,均始自振华大戏棚。②歌舞台。设于天桥迤东空地(今自然博物馆处),是常年固定的戏棚,每日上演京戏和河北梆子,因为设施简陋,没有起码的挡风防雨功能,所以俗称"雨来散"。1928年秋,歌舞台与另两家戏棚(乐舞台和燕舞台)同时毁于火灾。③万盛轩。建于30年代,初为席棚,是专门上演评剧的戏园(见万胜剧场)。评剧早期称"蹦蹦戏"或"落子",吸收了河北梆子、京剧和滦州皮影戏的剧目、音乐和表演方式,
 经过对口莲花落、唐山落子、奉天落子等发展阶段形成,曲调活泼自然。天桥上演评剧始于1925年,初演西路评戏《小姑贤》等,演员均系男性。先后在天桥献艺的有花淑兰、鸿巧兰、魏荣元、席宝昆、陈少舫、新凤霞等。④丹桂戏院。建于30年代,是以上演河北梆子为主的戏园。名艺 人有崔灵芝、十二红、十三旦、盖陕西、"珍珠钻"(王静清)、小香水(李佩云)等。
  落子馆 1914年以后,天
桥先后设立安乐轩等三、四家落子馆,各家都请数名坤角演唱,所以也叫"坤书馆"。落子馆最盛时有10余家,演唱者多为女艺人。"落子"即莲花落,也叫"莲化乐",一般与当地方言和民歌小调结合传唱。天桥早期的著名落子艺人有"抓髻赵"、"奎弟老"、"徐狗子"等。"抓髻赵"在清廷中作过内廷供奉,其演唱嗓音柔美,以悲调哭腔见长,还擅长表演满族所兴的"什不闲",演唱时一手执鼓槌击打单皮和大鼓,另一手牵动绳索敲击小锣与铜钟,再以脚牵动绳套敲打大锣。"奎弟老"是赵的徒弟,原名奎星垣。徐狗子原名徐维亭,幼为乞丐,14岁后以卖艺为生,嗓音低回宽厚,有"云遮月"之称。
  茶馆 自清道光到1949年前,陆续在天桥一带开设的大小茶馆共有25家,其中卖茶水的有合顺轩、长美轩、爽心园、茶乐园、琳泉居、永海居、泰山泉、恩庆元、劈柴陈茶馆等9家;卖茶兼说评书的有福海居、五斗居、同合轩、同乐轩、海顺轩、西华轩(红楼茶社)、雅园、六合茶楼等8家;卖茶兼唱"落子"的有如意轩、三友茶社、德昌茶社等3家;卖茶兼唱大鼓书并卖酒饭的有环翠轩、绿香园等2家;卖茶兼设棋局的有启新茶社和二友轩2家;另有武术茶社1家。规模最大的红楼茶社位于三角市场内,上下共3层。小说家张恨水、林鸟迷、耿小弟、陈逸飞,戏曲作家景孤血、翁偶虹,诗人张醉丐,新闻记者成扶平、王著雨,民俗学者金受申、张次溪等人,都是这里的常客。启新茶社位于新世界游艺场斜对面,20世纪40年代是北京地区中国象棋高手的聚集之所,经常在此设局的有被称为"三宝佛"的那健庭、张德魁、侯玉山,天桥二友轩、宣外松荫轩、花市三友轩、朝外如意轩等茶馆的名棋手也常在此下棋。武术茶社开设在天桥水心亭。主人李尧臣(1876~1973)是武林名宿,清时在会友镖局走镖,后来主持过北京精武体育研究会。武术茶社能容纳1000余人,备有武术器械。
  游艺园 民国初年,天桥地区建成新世界游艺场、城南游艺园两家以娱乐为
主,以商业为辅的封闭式综合娱乐场所,均在经营10年左右后倒闭。
  江湖医生 旧时天桥的江湖医生,主要以医治男科病、性病、牙病、脚病等为主业,水平参差不齐,收费较廉,就医者较多。天桥卖假药的也称卖野药的,有40家之多。其中出售治花柳病假药的约占三分之二。
  修理匠人 有皮匠、锔碗锢锅匠、箍桶匠、冲磨匠等,还有粘扇子、拴笼屉、磨剪子磨刀、焊洋铁壶、修搓板的及缝穷妇等。缝穷妇是替人缝补衣服的穷苦女  
子 ,清代已出现在天桥街头,多在客店、浴池、茶馆近旁坐地设摊。
  澡堂子和剃头挑子 旧北京称浴池为澡堂子,规格分等。初设在天桥的是下等澡堂,规模小,设施简陋,但设有3个不同水温的水池,名曰"温热三汤"。澡堂的伙计多为河北正定人。剃头挑子始自清代,清初的剃头匠是不收费的官差,后逐渐演变成个体经营者。前清的剃头匠兼为人梳辫子,入民国改为理发。
  术士 分测字、相面、算卦3类。天桥旧有亚非仙命馆、李淳风命馆、会友命馆、哲学居士卦馆等七八家。
  运输业 可分为运客和运货两大类。运客的有有轨电车、轿车、趟子车;运货的有扛肩的和人货兼运的人力车。轿车在20世纪20~30年代北京的重要交通工具,由骡、马拉车,车厢外套着帷子,夏单冬棉,内铺软座。北京最大的轿车口儿(车场),在天桥东侧坛根下。趟子车由驴、骡拉车,没有厢棚,一辆车可载客10余人,有两条固定路线,一条从红桥到天桥,一条从永定门到天桥。人力车俗称"洋车",清光绪年间自日本传入。旧天桥一带的贫民区是洋车夫的集中地,天桥迤西有南横街马记车厂、大川淀张记车厂、田记车厂。
  商业 1912年以后,天桥先后设有公平市场、华安市场、天农市场、城南市场、三角市场、先农市场、惠元商场、忠和商场、明星商场、天元市场等。1930年市场中纳捐领照的正式店铺达300余家,其中绸布店79家、估衣铺82家、西服店1家、洋货店7家、钟表店3家、木器店21家、杂货铺4家、纸烟店4家、茶叶店1家、茶馆30家、酒馆6家、照相馆3家、药铺5家、煤铺9家、鸟笼铺4家、席箔店3家、刷子铺16家、袼褙店2家、"白面儿"房17家。此外有货摊290多处。
  当铺 20世纪30年代,天桥设有当铺和当票局子。同义号当铺设在板章胡同东口,来此典当者多为穷苦艺人、小商贩等,典当物的当价,以不满4元者居多。当票局子有丰泰和三义原两家,均设在先农市场南。当票局子一般以典当品价值对折后的三分之一价格收买当票,卖当票的人,除到期无力赎当者外,还有拣拾者或偷盗者,以此作为销赃手段。30年代后期到40年代中期,天桥公平市场、天农市场、先农市场又开设了七八家类似当铺的"小押店",店主多是日、韩侨民。
  挂货铺和"打鼓儿的" 挂货铺是一种古玩和旧货兼营,销售和收购兼营的商
 店,因货品杂陈并四处悬挂,故名。天桥以北集中了北京绝大部分挂货铺,有奇古斋、瑞珍祥、同义成等15家。这类店铺的货源,一方面来自"打鼓儿的"和京城的破落大户,另一方面也由店家直接收购。天桥的挂货铺是外国使节、外国商人和少数民族上层人物经常游逛的地方。"打鼓儿的"是沿街收买旧货的行商,又分为打硬鼓的和打
软鼓的,前者专收珠宝翠钻和金银首饰,后者收买的范围广泛得多,包括衣服、鞋帽、木器、摆设和各种杂物。
  估衣铺 专门出售旧衣的店铺或地摊,在旧天桥商贩中为数最多,有近百家,主要集中在东市场和西沟旁迤东地带。估衣铺的从业者,分为东家、铺长、账房和助笔,助笔地位最低,却是柜前的关键人物。估衣铺的货源,主要自当铺或小押店竞拍得来。
  鸟市 形成于清道光年间,全盛期在光绪末年,位于西沟旁南便道(今永安路东段)一带。所售的鸟分为鸣叫、观赏、技艺、格斗和狩猎等5类。鸣叫类有百灵、画眉、黄鸟等20余种,观赏类有姣凤(虎皮鹦鹉)、玄凤(高冠鹦鹉)、白腰文鸟、寿带鸟等30余种,技艺类有交嘴雀、梧桐、朱顶雀等七八种,格斗类有鹌鹑等四五种,狩猎类有海青、苍鹰等10余种。鸟市附近的茶馆,是好鸟者交流的地方。
  手工业 民国时期,天桥一带周围成为手工业高度集中的地区,有皮革、木器、玻璃、石磨、靴鞋、草帽、漂染、戏装、寿衣、毛毡、绦条带、制刷、木模、旋活、雨伞、旱伞、眼镜、掸子、石笔、石板、砚台、算盘、鳔胶、苇箔、袼褙、烟斗、烟枪、鸟笼、套包、牛 角、骨刻、雕漆、珐琅、花丝镶嵌等作坊,还有糖房、铜铺、铁铺、小器作等作坊。天桥以东的精忠庙到西晓市一带,多铜铺、玻璃作坊、家具作坊和小器作作坊等,制作戏剧行头的有盔头作、戏衣作、靴鞋作和把子作,集中在西草市和山涧口两条街内,产品行销全国。
  遗事 清代,天桥曾是文人学士的游冶之地。民国时期,天桥曾设过刑场。日军侵华期间,在天桥附近的天坛二道坛门内设过细菌培养所。北京历史上最典型的贫民窟,最肮脏的龙须沟,都在天桥地区。
   天桥刑场 设在南大街西侧。民主报人林白水和邵飘萍在此被奉系军阀杀害。林 白水是福建闽侯人,1900年创办《杭州白话报》,1902~1922年先后主办过《中国白话报》、《新中国日报》、《公言报》、《平和日报》、《新社会日报》和《社会日报》等。他在报刊上针砭时弊,于1926年8月6日午夜被捕,凌晨被枪杀(见林白水故居)。邵飘萍是浙江金华人,曾任上海《申报》驻京记者,1918年在北京创办《京报》,同年在北京大学创立新文学研究会并任导师,由于他主持的《京报》上先后刊登"三一八"惨案的死难者照片,揭露北洋政府要员的隐私,故于1926年4月22日被捕,26日被枪杀。
  人力车夫砸电车事件 有轨电车作为交通工具是1915年引进北京的,1924年正式通车。1938年发展成7条线路,其中的3条皆以天桥为起点:1路由此开往西直门,2路由此开往北新桥,7路由此开往永定门。由于天桥也是人力车夫聚集的地方,新旧交通工具的矛盾尖锐。1929年10月22日晚,数百名手执器械的人力车夫袭击了天桥、北新桥、西单电车站,其中天桥站受破坏最严重。事后当局收押了600余名人力车夫,解散了人力车工会,工会首领马全璐等4人在天桥刑场被处死。
  贫民窟 天桥东侧的刷子市、山涧口、龙须沟和西侧的灵佑宫、铺陈市、福长街,是底层市民的聚居之处。其中最典型的是"十八狱",是由18户人家43人组成的大杂院,房屋用碎砖头和破木料建成,住户基本由车夫、杠夫、肩夫、小贩、捡破烂和讨饭的穷苦市民组成。
  龙须沟 清嘉庆元年(1796)所绘《北京沟渠图志》记载,以天桥桥洞为界,以西到虎坊桥为西龙须沟,以东经天坛北侧、红桥、营房而后向南流入护城河的一段为东龙须沟。西龙须沟在1918年改为暗沟;东龙须沟以前是排泄城南污水的臭水沟,1950年改为暗沟。作家老舍以当地的市民生活为素材,创作过同名剧本。龙须沟在1965年全部改为暗河,其上的街道命名龙须沟路。

 

 

 

 

 

 

 

 

 

 

 

老天桥关学曾演唱北京琴书


 

 

 

 

 

 

 

 

 

 

 

 

老天桥牛茂生表演拉弓

 


 

 

 

 

 

 

 

 

 

 

 

 

 

 

 

 

 

 

 

 

 

 

 

 

 

 

 

 

 

 

 

 

 

 

 

 

 

 

 

 

 

 

 

 

 

 

 

 

 

 

 

 

 

 

 

 

 

 

 

 

 

 

 

 

 

 

 

 

 

 

 

 

1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5-18 13:07 , Processed in 1.096255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