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是“横平竖直”的,这个概念似乎有些根深蒂固了,于是如今进行城市改造时,把这一点做了更充分地发扬。 咱们“凸”字形的北京,仿佛所有街道都横平竖直。其实不尽然,也有若干斜街,主要在外城,内城什刹海边也有。 究其成因,有些是在还没有路的时候,让路人先一步步用脚给“走”出来的。再一种,是服从特殊地域的特殊地形。往昔北京有些许河流,沿河的路怎能不斜?在什刹海弯曲的“海岸线”边,更是“不斜”不足以“成方圆”。这几种情形在老城区的四区都很多见。 但北京是“横平竖直”的,这个概念似乎有些根深蒂固了,于是如今进行城市改造时,把这一点做了更充分地发扬,那是站在高处的“裁弯取直”——把一些小的斜街取消,甚至把一些小而平行的街道合并。这当然是“因变施改”。今天,许多人有了私家汽车,车要停,在街边,在胡同里,不拓展街或胡同的宽度,行吗?拓宽街道,交通才更畅通。交通有了速度,城市的活力才会增加。 提倡直线,要尽量做到横平竖直。咱们北京有“中轴线”这么个虽无形却非常重要的东西,所以在老城区格局中,不仅提倡直线,而且每两条直线的相交,基本都是准确的直角。但这已经不能作为北京横平竖直的最终判定了。出了老城区,注意到了吗,三环、四环、五环线虽然也都分成东、西、南、北,但在各个方向相接处,大多是“转着弯儿”过去的。环儿越大,那个角儿也就越圆。 而在北京的周边,又出现一些居民的集中区域,比如东北方的“望京”,也不是那么“直”的。那里,挺大的区域,很多街道全都与东南西北的正向斜着,这让包括出租车在内的司机常常转向——但另一方面,从东直门、三元桥、四元桥直至五元桥,却又是一条很宽很直的“正”路!其实,既然区域整个地倾斜着,大路也就跟着斜到底吧?甚至我想,西直门直到颐和园的区域里,本来也可以搞一条(或数条平行的)斜线,这样可以与“望京”形成对称。但从清末到民国,这一带一直遵从传统的交通地理上的规矩,路都是横平竖直着一小截一小截的,再要“裁弯取直”,一来于理不合,二也费劲太大,只能算啦。 “直”有直的美,但也不是没有问题。北京新开的长途公共汽车很多,往往都是以市中心为起点,然后辐射到城市的各个方向。这样做当然很对,但北京目前的几条环线交通,如地铁,如环线上的环行汽车,仍然是不完备的,且环与环之间的间隔仍然显大。于是这就使居住在城区同一侧远端居民在互相来往时,非常不方便,往往先要纵向去往某个环线,然后横移到某一点,再纵向移动到他需要到达的那个点。如果有这个需要的,仅仅是一些老人在赋闲中需要的解闷也罢了,偏偏有若干老知识分子在继续工作中,需要到城市同侧某个“点”去会朋友并解决难题!这些人的问题往往还有特殊性,图书馆查不出来,非要与当年的故旧一起面谈,才有可能迎刃而解。所以增修一些这样“环与环之间”的平移直线,应该大有益处的。 这个建议不会被认为是在增加“曲线”吧? 直线的效能是好的,但必要曲线不可少。面对实际,我们不能不审慎地研究和分析直线与曲线的互补,从而争取产生所需要的更有利的新直线。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5 01:55 , Processed in 1.108443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