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座落在北京海淀区城西北20公里处,是中国现存最完整和规模最大的一家皇家园林。
最北部的后山叫后湖景区,虽然建筑较少,但林木郁郁葱葱,山路曲曲折折,优美恬静的氛围和前山的华丽风格形成鲜明对比。后山后湖俗称苏州河。后山一组具江南特色的苏州街和西藏建筑。对比强烈,却又各显妙趣。后山的东端,有眺运斋和被称为“园中之园”的谐趣园。眺远斋地势较高,面对墙外的街道。颐和园的水面占全园面积的四分之三,尤其是南部的前湖,烟波浩渺。湖中有一道西堤,堤上桃柳成行,六座不同形式的拱桥掩映其中。湖中三岛上还有形式各不同的古典建筑。 颐和园集中了中国古典建筑的精华,容纳了不同地区的园林风格,堪称园林建筑博物馆。 从颐和园正门东门进入公园,这里共有5张门孔,中间檐下挂着九龙金字大匾,上书“颐和园”三个大字,据导游介绍这三个字为光绪皇帝的手迹。中间台阶上嵌砌的二龙戏珠云跖石,据说是从圆明园安佑宫的废墟上移来的,雕刻精美生动,是清乾隆年间的作品。有人讲,这东正门只有慈禧太后的辇乘,可以从该门的中路进入园内,其余的辇乘、轿子不能由正门而进。门外两侧的铜狮子是乾隆帝兴建清漪园时代的遗物,造型别致。 进入东宫门,迎面见到的便是仁寿门,门庭南北两侧各有朝房九间,是军机阁部、九卿值班房。仁寿门前的巨石有3米多高,因来自江苏太湖,故称为太湖石,起点缀作用。 传说龙生九子,狻猊是九子之一,能辨忠奸善恶,所以把它放在殿前。这些兽龙头、鹿角、狮尾、牛蹄、全身鳞甲,并生有避火纹。狻猊原为一对,放在圆明园内,1860年被英、法联军毁坏了一只。 再往前走,便是太平水缸供防火之用。抗战时,日本侵略者将它运到天津,企图运往日本。抗战胜利后从天津运回。 龙凤鼎是铜制的,背部有孔,供烧檀香用。点上檀香后,烟从龙口、含喙中逸出,使满室生香。 仁寿殿原名勤政殿,始建于1750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1890年重建,更名仁寿殿。两边的南北酸殿、仁寿门外的南北九卿房,构成了颐和园内政治活动区,是慈禧和光绪进行内外活动的场所。
在座位的后面,掌扇是宫延陈设,上面缀饰孔雀翎羽,由宫女举着,是仪仗的一种。到清朝时则固定在座架上。角端是一种神话中的动物,独角怪兽。传说它日行18000里,精通四方语言,所以常在君王左右。实际上这对景泰蓝制的角端,是一对熏香用的铜炉,腹中燃点香料,香烟从张大的口中吐出。既是装饰品,又美观适用。鹤灯为点腊用的大烛台,共有12只,是造型精美的景泰蓝制品。九桃铜香炉是清代乾隆年间铸造的燃点檀香用的香炉。桃表示长寿。百蝠捧寿图全幅只有一个大寿字,用蝙蝠作陪衬。蝠与福谐音,以此衬托“寿”字,象征慈禧多福多寿。从图上有慈禧的大印来看,似为慈禧所书,据考证是由翰林院加工描写而成。插屏是清代乾隆年间制品。制作方法是用朱漆涂在楠木胎上,共涂漆80至90层,待漆晾干后再雕花纹,屏上镶有象牙和翡翠等珍品。大镜子镜框用红木雕刻而成,据说这面镜子是瑞典的赠品。桦木银狮是桦木树根经过加工雕刻成的一对狮子。它的形态生动逼真。点缀插屏是清乾隆年间制品。屏上是湖南省洞庭湖的风景。它是用翠鸟的羽毛粘贴而成,这种羽毛永不褪色,虽然历时200余年,但是颜色仍很鲜艳。 太平景“象”与太平湖象征天下太平,万事如意,船上有八仙过海。八仙持剑的是何仙姑、持宝花篮的是韩湘子、持宝笛的是蓝采和、持拐杖的是张果老、持宝葫芦的是铁拐李、持宝扇的是汉钟离、持阴阳板是的曹国舅、持专为镇通的是神狮的吕洞宾;五字登科、五子夺魁等图象,象征大吉大利、吉祥如意和清王朝统治的一片繁荣景象。 漆宝蓝大花瓶陈设在乐寿堂的后套间内,共一对,是日本仿造中国蓝泰蓝工艺制造的,这种工艺品叫“七宝烧”,是大臣们从日本带回来献给慈禧太后的礼品。 德和园东门外的寿膳房,是清朝慈禧太后的御用膳房,有8所大四合院,100多间房屋,占地8000多平方米,作为个人膳房规模之大举世罕见。有关资料记载,慈禧每天饭费是60两白银,当时可买大米7000斤。所以民间传说:“帝后一席饭,农民半年粮。”真是恰如其分。为慈禧炒菜、做茶食点心和做奶制食品的厨师共有120人。就以1894年为例,慈禧为了在颐和园内庆祝60岁生日,共花去白银540万两,还在南方织造了10万匹彩绸,光是在仁寿殿前支搭一座彩棚,就用了17000多匹,并从紫禁城的西华门到颐和园和东宫设置60段点景。可见其封建帝王的生活何等豪华奢侈,挥霍无度。
清代乾隆年间用巨石垒起佛香阁。佛香阁台基20米,高41米,8面,3层,4重檐。阁内有8根铁梨木大柱子直贯到顶。佛香阁不仅是颐和园的标志,而且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精品之一,有很高的建筑艺术价值。
游人来到这里,好象步入江南三月的西子湖畔。昆明湖南端的绣漪桥以北湖水中,有一取名凤凰墩的小岛,史书记载:“绣漪桥北湖中园岛,上为凤凰墩”;“渚墩学黄埠,上有凤凰楼。”西堤“景明楼”以东,是烟景学潇湘,模仿洞庭湖“岳阳楼”的春和景明风光。西堤水岛,烟柳画桥,将湖分为三个水域。明代有个诗人文徽明在游昆明湖后,在诗中写道:“春湖落日水拖蓝,天影楼台上下涵。十里青山行画里,双飞百鸟似江南。”万寿山、清漪园与畅春园、圆明园及玉泉山的静明园、香山的静宜园当时被合称为“三山五园”。清漪园北面由文昌阁到西宫门有围墙,它的东、南、西三侧以昆明湖水为屏障,园内修建了许多亭台楼阁、桥廊斋榭等建筑。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3:43 , Processed in 1.085819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