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门的匾额失踪了几十年之后,于1987年在北京市房管一公司木材厂的露天仓库被发现,此时,这块木匾已是破烂不堪,刀痕字迹与木质裂纹相混杂,仔细辨认,才能依稀看出匾额中心书写的是满文,左为蒙古文,右为汉字篆书“天安之门”,并从四周镶着的莲云边,想象它从前的庄重精致。民国后,政府将天安门城楼上的匾额换成汉文“天安门”三字匾额,那么,这是清代匾额显然无疑了。没人知道这块旧匾被换下后放于何处。它的意外再现,却使有关李自成退出北京时曾烧毁天安门的记载,成为不实之辞。 天安门是皇城的正门,如同午门是宫城(紫禁城)的正门。明永乐年间在北京建都城时就已建成,当时叫承天门。在不大太平的清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朝廷在各地反清的喧嚣中改建旧宫,才将宫城三大殿一律改为“太和”、“中和”、“保和”,而将皇城正门命名为“天安”,并将皇城的其余三门分别改称“地安门”、“东安门”和“西安门”,以祈求“外安内和”。 天安门前有一对著名的华表。柱周盘绕飞龙,柱上横卧云板,柱顶盘蹲兽。华表四周环以汉白玉石栏板,四角各有角柱,柱头为一小坐狮。华表在古代是给皇帝贴意见书的地方,俗称“谤木”。传说始于尧舜时代。天安门东西这两座华表是永乐年间跟天安门一起落成。 一个封闭的“T”字形广场出现在天安门前,成为皇城的前沿。这个封闭的广场是皇家禁地,百姓在华表上贴谏书,显然是绝无可能。华表的雕刻越来越精细,但它的现实功用却在发生转移,由表明朝廷“纳谏如仪”的广告,沦为皇城门前华丽的摆设。 “T”字形广场的三个端点上各开一门,东翼是长安左门,西翼是长安右门,正南是大明门。大明门再往南,就是棋盘街了,是商贾云集之地。并不高大的大明门,分割了皇权的肃穆谨严和尘世的生动喧哗。 苍穹下的天安门清晰可见。只是那个企望“外安内和”的王朝,刚刚寿终正寝。皇帝的退位诏书,恰恰是在不久前的1911年12月25日,由隆裕太后从天安门上颁布的。广场两侧的千步廊,连接着长安左右门和大明门,东西各144间,使中间的汉白玉石御道显得狭窄和漫长,仿佛没有尽头的仕宦之途,令人感到压抑和绝望。 在皇城门前设立一个封闭的皇家广场,并将左祖右社、官僚机构并立两边,如此紧凑的布局在过去是少见的。在中都凤阳,朱元璋尝试了这种格局。营建北京时,明成祖朱棣不顾路途遥远,多次亲往凤阳实地踏勘。此时,帝王雄心不再,百官上朝以及举子们齐聚“龙棚”,在长安左门前争看“黄榜”的热闹喧哗,早已如烟云散去。只留下空寂落寞的广场,石缝间生满杂草,如旷野般荒凉。 民国八年6月5日下午,一位读书人出北池子向南行走,遭遇了军警马队的呵斥驱逐。他惊恐万状地从天安门往南,沿千步廊,穿中华门,到达前门,才长吁一口气。回来后写了一篇文章,名叫《前门遇马队记》,讥讽那马“是无知的畜生,他自然直冲过来,不知什么是共和,什么是法律。”(《谈虎集》)而今天的读者却从中不经意地感知到中华门的存在。这个弱不禁风的读书人名叫周作人,他走在已向公众开放的皇家广场上。这一天,距离“五四”运动刚好两个月。 中华门就是大明门,是皇城正门天安门的外门,又称“皇城第一门”,永乐时期营造。在清代又叫大清门。民国刚刚成立的时候,当局在换大清门匾额时,打算将匾额翻转过去,并在背后刻上“中华门”三个字。有趣的事情发生了:换匾人取下匾额后,发现它背后居然刻有“大明门”三个字,说明同样的办法已被清人使用一次。我们会在想象中看到换匾人狡黠的暗笑。他意识到自己在重复三百年前某个人的动作,这种暗笑中包含着跨越三百年的某种默契。而王朝的兴废以及与其伴随的血腥搏斗,也在暗笑中被轻松解构。 岁月变换着大地上的景物。除天安门外,皇城的另外三门,即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连同皇家广场上的长安左门、长安右门、大明门早已无存。一百年时间,已是沧海桑田。连皇城的城墙,都消失无踪。 人们喜欢把北京人称作“皇城根下的子民”。这个称谓随着皇城的消逝而瓦解。甚至作为地名而保留下来的“皇城根”三个字,也被改为“黄城根”。一座“东黄城根遗址公园”出现在市民面前,皇城东段的一截城墙得以保护,使我们得以通过这截短短的城墙,想象那道不可逾越的界墙。 2001年初,又有一段皇城墙址在西段显露出形迹。这一年,北京市文物部门在清理西黄城根明清皇城城墙遗址时,发现一段明清皇城墙基础以及一处明代涵洞及沟渠。与此同时,明清皇城为什么不是矩形,而是西南缺一角,再度引起关注。我们从清代吴长元所辑《宸垣识略》卷三“皇城图”中,发现了皇城西南这一折角,而这次文物清理,使得西皇城城墙的形貌清晰起来。已出土的南墙约有3.5米,西墙7.8米,外侧墙体为残壁,内壁保存较好,露明部分距现地表0.2米,残高1.3米,采用磨砖对缝、一顺一丁的砌法。 除始终被赋予特殊意义的天安门外,地安门、东安门和西安门只作为地名存在,人们在走进新东安市场的时候,很少想到它的名字里与从前皇城某个城门的联系。充分敞开的商场大门表达着永不拒绝之意,而那门禁森严的古城门,已经消失在通往现代的道路上。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3:23 , Processed in 1.107680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