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门城楼复建,京城中轴线南端的标志性景观燕墩修缮,这意味着有八百五十一年历史的古都北京,从南到北,从永定门、正阳门、天安门、午门、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景山、地安门(俗称后门)、后门桥、鼓楼、钟楼,在一条龙脉上,似一颗颗耀眼的明珠被完整地镶嵌串联在御道、御街、皇宫大内的中轴线上。 因此随着永定门城楼的复建,从永定门至天坛西门,全长4.8公里一段的“御道”得以从新拓宽修整,整修后的御道平直宽广,两旁绿树、花丛、碧草如茵,两侧在厚重、狭长、神秘的天坛墙和先农坛墙的护卫下,更加显得这条御道的庄重古朴,走在这条御道上,抬头望去,迎面便是把守在这条南中轴线北端的正阳门,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内城”城门了。 穿过雄伟庄严、气势磅礴的天安门、午门,进得象征至高无上的皇权、皇位的太和殿(金銮殿),见到皇帝的金漆雕龙宝座,据说这宝座就是帝京的中心点。 通过景山、地安门(俗称后门),在地安门与鼓楼之间是一座古老的石桥。后门桥,据文献记载始建于元代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92年),原名万宁桥,亦称海子桥。被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先生认定为明清北京城中轴线的基点。在修整之前经有关部门测定,后门桥虽历经712年,它的基座和桥面的承重力仍不低于新建桥梁。经过两年多的修整,如今的后门桥小巧玲珑、碧波荡漾,岸边长柳飘扬,历经千年的火神古庙修缮一新,使这里的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 钟楼与鼓楼现在的位置在元代至元年间是大都的中心地区。鼓楼,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重建,清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重修,是京城的报时台,用来向臣民百姓击鼓报时。钟楼在鼓楼南相距鼓楼百米,为北京城南北中轴线的北端。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建,清乾隆十年(公元1475年)重建,是城市的报时台。清代每日黄昏钟楼鸣钟一百零八响,民间有“紧十八、慢十八、六遍凑成百单八”之说,随后起更,翌日清晨五更,再鸣钟一次。 围绕这条世界独一无二京都皇城的中轴线两边,胡同、大宅门、四合院、普通民居构成了京都的古老神韵。 据最近报载,作为北京北中轴线上重要标志性景观的地安门,也有望得以复建,地安门是北京皇城的北门,与皇城南门的天安门互相对应,寓意天地平安、风调雨顺。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3:18 , Processed in 1.110548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