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清代朝鲜访华使臣关于北京先农坛的记述

2002-12-1 11:00| 发布者: 庾华

  北京先农坛位于北京市宣武区永定门大街西侧,与天坛隔街东西相对,是颇有名气的京城五坛之一。它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明嘉靖和清乾隆年间,坛内建筑得到进一步修建,规模逐渐扩大,整个坛区由内外两重坛墙环绕,坛墙南半部呈方形,北半部呈圆弧形,周长达6里,成为明清帝王亲祭亲耕,祭享先农诸神,期待农业丰收、民族兴旺的神圣场所。该场所在清代受到朝鲜访清使臣的关注,留下了他们探访的足迹。
?
  历史上,中国与朝鲜是亲密的邻邦,文化交流源远流长。自元代起,北京就是与高丽、朝鲜交流的中心。清代,朝鲜派往北京的官方使团络绎不绝。朝鲜使臣及随使团来华以私人参观访问为目的的一些学者参观游历了北京的许多地方,并写下了大量的纪行录,习称“燕行录”。朝鲜来北京的使臣地位很高,多数人汉文化底蕴深厚,既是文臣,又是学者,其中有不少朝鲜著名政治家或知名学者,例如李宜显、徐浩修、柳得恭、朴齐家、李德懋、洪良浩、金正喜、申纬、李尚迪、徐相雨、李承五等。有些人不是使团正式成员,来华的目的全在于参观、游览、结交中国朋友。他们中不乏有影响的著名学者,如朴趾源、洪大容等都是被收入《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的大学者。朝鲜燕行学者在北京广泛结交清代政界名人,如和珅、阿桂、王杰等。他们尤其注重结交当时的学者和文人,其中,李调元、纪昀、翁方纲、阮元、叶至诜、戴衢亨、吴嵩梁、董文涣等都是他们结交、拜访的对象。?
  
  朝鲜学者还走访了北京的许多地方,他们关于北京名胜及机构、市肆、建筑、街道、风习的记载翔实而真切,当时参观过北京先农坛的朝鲜使臣人数已很难统计,但从使臣所记的“燕行录”中,我们不难看出,当时的北京先农坛已经是朝鲜使臣关注的对象之一。?

  清朝顺治、康熙时期,出使过北京的朝鲜使臣中,崔德中和金昌业造访过北京先农坛并留有记录。崔德中是朝鲜肃宗时期文人,康熙五十一年(1712)随谢恩副使尹趾仁访清,著有《燕行录日记》,他写到:?
  
  初三日,晴,留玉河馆。朝前托以汲水,率甲军出正阳门外,则左右廛舍物货如积。自城门二里,村家相接,家尽处,有横流沟梁。沟梁之外,左右有数里长墙,此乃左天坛,右地坛也,一名先农坛。天坛墙外又以葛竹作篱纵遮,间立木柱,书曰禁止吃烟。请于守护,入见,则墙内一里许,又有数百间长廊,廊之内有三层八面阁,此乃天坛。坛之南又有高坛,此乃祈谷坛也。又有其他杰阁数三而不知名,抑未知皇帝亲祭时住歇之所,而诸祭庭欤?墙内平陵周回可至四五里,墙西面又门二处,皆以白熟石为柱梁,椽桷不用木板,状如东长安门之制。地坛亦如此,或有青瓦阁共此,必南部祭坛。而坛墙尽处又有外城,城门二层楼扃,曰永定门。门外又有流川,此乃城外沟。①?

  “内城外南有寰丘坛,一名天坛,乃三成也,成于嘉靖九年。皆为白石九级之阶,高九丈,径五丈九尺,如此者三,而径高各有差。外围方墙周二百四丈,四面有门。此坛之西又有先农坛,一名地坛,永乐年间营建,制样一如天坛,而或有阶级径高差异。东有观耕台,又有亲祀坛。”②
?
  崔德中自正阳门往南行,走过相接不断的民舍之后,望见“横流沟梁”与沟梁之外的“数里长墙”,这“长墙”就是当时环绕天坛和先农坛的坛墙,在没有其他高大建筑的当时,崔德中眼前的坛墙一定是绵长而壮观的。“此乃左天坛,右地坛也”,很显然,崔德中把位于北京城南的先农坛与位于城北的地坛在名称上混为一谈。尽管如此,他依然能够肯定位于他右侧的就是先农坛,他先从西门入天坛参观,之后进入到了先农坛坛区之内,并发现先农坛在形制上与天坛有些类似,只是规模有些差异。他还见到了亲祀坛及其东面的观耕台,他所言的“亲祀坛”可能就是祭享先农的方形神坛,位于太岁殿西南,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是皇帝露祭先农神的祭坛。今天我们所见到的矗立在先农坛坛区内的先农神坛,是清乾隆十九年(1754)重修的。该坛台坐北朝南,砖石结构,方形平台,长宽各15米,高1.5米,台面金砖墁地,四面出阶各八级,掩隐在几棵粗大的柏树之间。其东面位于太岁殿东南、具服殿前的观耕台,也是建于清乾隆十九年,为砖石结构,方形,南向,台高1.5米。底座用黄绿两色饰有农作物图案的琉璃砖砌成须弥座,台上四周围以汉白玉石栏板,云龙柱头。东、西、南三出阶各八级。清帝亲耕后,登台在此观看从耕人员耕作直至终亩。崔德中在康熙年间所见的观耕台,应该还是重建之前的木制观耕台。崔德中在天坛与先农坛之间一直往南行走,见到了两层楼高的永定门城楼以及城门外的护城河。

  金昌业(1658~1721)是朝鲜时期的著名学者,字大有,号老稼斋。康熙五十一年冬至随兼谢恩使正使金昌集访华,写有《老稼斋燕行日记》。他在走访中曾遇见康熙皇帝将要到先农坛行祭祀礼仪,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初九日,丁亥。大风终日,日又寒,入北京后始有也。留北京。朝招潘德兴饮,以酒将问,言以有招者,即起去。李廷宰兄弟又来张远翼房,馈以五笔及果实馔物而去。馔物即酱瓜菹,而味不好矣。又出玉角指一个,为是宁远伯所用,要传李东培,而角指小不可着手云矣。是日,皇帝自畅春苑入来,以十三日将行先农坛,祈谷祭也。坛在正阳门外云。③
?
  金昌业到达北京的时候正值冬天,他听说康熙皇帝“以十三日将行先农坛,祈谷祭也”,到先农坛行祭祀大礼,并打听到“坛在正阳门外”。祭祀之日,金昌业依靠在城墙上,试图观望当时的壮观景象,他在日记中这样记述当时的情景:?

  十三日,辛卯,阴,大风,留北京。朝来钟鼓声出阙中,其声如元朝所听,谓言皇帝祭先农坛而归。据西墙望之,无所见。仍数蒙古帐,大小各三十余所,居胡合四百余人。又在其北边者亦多云。④?

  他可能并没有见到皇帝及声势浩大的仪仗队,却见到并清点了能容纳四百多人的三十多所蒙古帐篷,说明当时的祭祀队伍确实十分壮观。?

  当时,自正阳门往南,直到天桥一带,商业繁盛。金昌业在北京期间,多次到这一带行走,“百货充溢,不可胜记”,“街上车马塞路,难于穿去”⑤,先农坛就坐落在繁华的商业集市的尽头,“市肆既尽,路东西皆有朱垣,东天坛,西先农坛也”⑥。他的观察非常细致,还发现先农坛与天坛的地势不同,“天坛垣外尽树黍干篱,问其由,则以此地多西风,故路中沙土随风来积,以至埋垣,设此所以障也。黍高几二丈,而沙积其外者半焉。先农坛不受风,故不设篱,地势然也。”⑦ 所以在天坛外设有篱笆作为挡风沙的屏障,而在先农坛外没有。
?
  他观察到先农坛区内的建筑形制与天坛内的建筑不同,于是他写到:

  先农坛内亦有两殿,其瓦一青一黄,其制异于天坛,规模亦小焉。⑧
?
  乾隆年间重修殿宇,更换了瓦,金昌业在康熙年间访问北京先农坛,所见的当然不是乾隆年间重修后的殿宇,覆盖在其上的瓦也自然不是一律的黑琉璃绿剪边了,而是青、黄两色。?

  乾隆、嘉庆时期,出使北京的朝鲜使臣很多,粗略统计,达18人之多,其中不乏洪大容、朴齐家、朴趾源等知名学者,但在他们的记述中鲜有关于先农坛的记述。仅有嘉庆八年(1803)朝鲜冬至使行人员中的一名正使随行人员在其著作《蓟山纪程》中留下了关于北京先农坛的零星记载:
?
  先农坛与天坛外门相对,神仓、观耕台等地在其中云。由天坛而还,向正阳门有石桥曰天桥。桥两旁有黄瓦碑阁,即乾隆御制疏渠记也。⑨

  在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年间,朝鲜使臣依然络绎不绝地来到北京,金景善(1788~?)是其中一位。他是朝鲜时期的文臣,字汝行,官至判义禁府事,在道光十二年(1832)作为谢恩使书状官访清,写有《燕辕直指》。咸丰元年(1851)作为陈奏兼谢恩使再次访清,是又一位到过先农坛的朝鲜使臣。他写有《先农坛记》,专门记述他在先农坛一带的见闻:

  自窑厂至先农坛,坛周可五六里,绕以长垣。垣门锁,而守者牢拒,未知何故。自外望之,重重瓦屋,檐瓮耸出,闻是观耕台、神仓等屋。而其下有坛,坛是上辛祈谷之所也。是夜,玉河桥畔义泰铺所识贾人韩国宾来访於馆所,因述今日所观,而试问上辛之义。则辄对曰:郊主生物之阳,而终天事者阴,故郊祭之日用辛。社主成物之阴,而始地事者阳,故社祭之日用甲辛。壬,十干之终而属之阴。甲乙,十干之始,而属之阳云。韩已中式於小试,而屡屈于秀才试。虽困于贩肆,其淹博如是。吾东士夫之以门地自高,而终岁不读一字,尚欲?NB451?占科第者,视此人为何如也云。⑩
?
  他环绕先农坛行走一周,坛墙的门锁着,守门人没有让他进入坛区内,金景善只能从坛墙外往里观望,只见“重重瓦屋,檐瓮耸出”,他听人说这些屋宇就是观耕台和神仓等。?

  由这些珍贵的记述,我们可以推测,到过先农坛及其周边地区的朝鲜使臣和随使团来华的学者远远不只上述数人,他们有的留下了记录,真实地记载了他们所见到的北京先农坛的历史面貌。?
  
  现今,在参观北京先农坛的外国游客中,来自韩国的游客占据相当大的比例,他们大多随着旅游团成群结队地来,在参观中探寻先农坛的历史,关注精美的建筑,更好奇神秘的祭祀文化,他们游移的目光中透着疑惑,也透着理解,还透着喜悦。他们对于北京先农坛的关注或许源自他们的先辈——朝鲜时期的访清使臣对于北京先农坛的兴趣?北京先农坛在源源不断的中韩历史文化交流中或许对韩国先农祭祀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据说,在今天的汉城东大门区的龙头洞依然保留着供奉神农氏和后稷氏的先农坛,并被汉城市指定为第15号有形文化遗产。?


--------------------------------------------------------------------------------
①(朝鲜)崔德中:《燕行录日记》,《国译燕行录选集三》,汉城,民族文化促进会,1976年,91页。?
② 同上,95页。?
③(朝鲜)金昌业:《老稼斋燕行日记》,《国译燕行录选集四》,汉城民族文化促进会,1976年,82页。?
④ 同上,85页。?
⑤⑥⑦⑧ 同上,91页。?
⑨(朝鲜)佚名:《蓟山纪程》,《国译燕行录选集八》,汉城民族文化促进会,1976年,86页。?
⑩(朝鲜)金景善:《燕辕直指》,《国译燕行录选集十》,汉城民族文化促进会,1976年,137页。
?
(作者为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馆员)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5-15 12:22 , Processed in 1.096391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