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对八旗都统衙门状况的两次调查

2002-12-1 11:00| 发布者: 郗志群


一、建置简述

  八旗都统衙门始建于雍正元年(1723年)九月十五日。当天雍正帝给和硕庄亲王允禄等下达谕旨:“和硕庄亲王、内务府大人来宝,现今八旗并无公所衙门,尔等将官房内,拣皇城附近选择八处,立为管旗大人公所,房舍亦不用甚宽大。”①此事在《清世宗实录》亦载:“命以官房八所,为八旗大臣等公衙门。”②八旗都统自此始设正式固定的公所衙门。
?
   关于八旗都统衙门的建置沿革,自雍正朝以来,清朝文献、档案中多有记载。对这些文献加以考查、归纳、梳理、考辨,可以看出八旗都统衙门的建置、变迁大致如下表。③  

 八旗都统衙门

 地址及房屋

 镶黄旗?
1?雍正元年(三旗都统衙门同址)?
2?雍正六年(三旗都统衙门同址,迁至)
3?雍正七年(满洲都统衙门迁至)?
4?乾隆二年(满洲都统衙门迁至)?
5?乾隆十九年(蒙古都统衙门迁至)?
6?光绪中期至宣统间(蒙古都统衙门迁至)


拐棒胡同(初设)?
安定门内大街(官房一所,57间)?
东直门内大街(官房一所,75间)?
安定门大街交道口东官米局(官房36间)
(北)新桥南(官房41间)?
东直门草厂16号

 正黄旗?
1?雍正元年(三旗都统衙门同址)?
2?雍正六年(三旗都统衙门同址,迁至)
3?雍正七年(汉军都统衙门迁至)?
4?乾隆元年(满洲、蒙古都统衙门同址,迁至)?
5?乾隆年间(蒙古都统衙门回迁至)?
6?光绪中期至宣统间(汉军都统衙门迁至)

 
石虎胡同(初设)?
德胜门内帅府楼胡同(官房一所,64间)?
西直门内丁家井(官房一所,34间)?
德胜桥南大街(满洲官房71间半;蒙古官房30间)?
德胜门大街石虎胡同?
西城半壁街29号
 正白旗
1?雍正元年(三旗都统衙门同址)?
2?雍正四年(满洲都统衙门迁至)?
3?雍正七年(蒙古、汉军都统衙门迁至)
4?乾隆十八年(满洲都统衙门坍塌,迁至)

烟筒胡同(初设)?
大佛寺西大街(官房一所,24间)?
东四牌楼报房胡同(官房一所,57间又二半间)?
朝阳门内老君堂胡同(官房96间半)

 正红旗?
1?雍正元年(满洲、蒙古都统衙门同址)?
2?雍正元年(汉军都统衙门另一处)?
3?雍正七年(蒙古都统衙门迁至)?
4?乾隆年间(蒙古都统衙门迁至)

 
锦石坊街(初设。官房一所,32间)?
鹫峰寺街(初设。官房一所,28间)?
巡捕厅胡同(官房一所,20间)?
水车胡同
 镶白旗
1?雍正元年(三旗都统衙门同址)?
2?雍正四年(三旗都统衙门同址,迁至)?
3?雍正六年(汉军都统衙门迁至)
4?乾隆十八年(蒙古都统衙门迁至)

东单牌楼新开路胡同(初设)?
灯市口西口(官房一所,101间)?
东四牌楼大街灯草胡同(官房一所,37间)?
东安门外干雨胡同(官房54间)
 镶红旗?
1?雍正元年(三旗都统衙门同址)?
2?雍正六年(三旗都统衙门同址,迁至)?
3?光绪中期至宣统间(蒙古都统衙门迁至)?
4?光绪中期至宣统间(汉军都统衙门迁至)
 
石驸马街南(初设)?
石驸马街北(官房一所,104间)?
西城回回营4号?
西城涭水河8号
 正蓝旗?
1?雍正元年(三旗都统衙门同址)?
2?雍正七年(三旗都统衙门同址,迁至)
 
崇文门内大街西堂子胡同(初设)?
东四牌楼灯市口大街本司胡同西口(官房一所,53间)
 镶蓝旗?
1?雍正元年(三旗都统衙门同址)?
2?雍正七年(蒙古都统衙门迁至)?
3?乾隆三十五年(满洲都统衙门迁至)?
4?光绪中期至宣统间(汉军都统衙门迁至)
 
宣武门内塘子胡同东宽街(初设,官房一所,68间)?
太仆寺街路北(官房一所,35间半)?
阜成门内华嘉寺胡同(官房91间)?
西城太仆寺街2号

  据上可知,自雍正元年(1723年)八旗都统衙门始建,至光绪、宣统年间最终确定,京师内城在不同时期作过都统公所衙门地点的共有34处,远远超出其他军政衙门所设公所的数量。由此亦可充分显现出京师内城为“八旗兵营”之特点。

二、民国年间的秘密调查?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八旗都统衙门全宗》第681号中,收有一份民国年间《秘密调查八旗都统衙门二十四处大略情形》(以下简称《情形》)档案。该档案按镶黄、正白、正蓝、镶白、正黄、镶蓝、正红、镶红八旗顺序,分别记载了24处都统衙门的地点及现状情况。尤其重要的是,上述清代相关文献记载的八旗都统衙门地点,只具体到某某街道胡同,而院落的位置却难以确定。该《情形》档案则将24处都统衙门所在的街道胡同及门牌号码一一标明,这为寻找现存八旗都统衙门旧址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故兹先照录原文如下:?

  镶黄满都统署 东城交道口东39号。现大中学校占住、不克入内,亦不得外窥,故未绘草图。?
  镶黄蒙都统署 东直门草厂16号。中院禁闭,旁院杂户居住,外窥,拟绘草图。? 镶黄汉都统署 东城交道口南街79号。现住军警督察处第四分处,不得入内,亦不得外窥,故无草图。?
  正白满都统署 东城老君堂30号。房间半坍塌,现有杂户居住。绘有草图。?
  正白蒙都统署 东城报房胡同9号。本署员役住守,外窥,拟绘草图。?
  正白汉都统署 东城报房胡同14号。本署员役住守,外窥,拟绘草图。?
  正蓝满、蒙都统 署东城本司胡同33号。现已新修,并存军用大车,有军人看守。不克入内,故不得绘具草图。?
  正蓝汉都统署 东城本司胡同34号。现有军人看守,不克入内,故未得绘具草图。?
  镶白满都统署 东城王府大街67号。现有京师一带稽查处占住,不克入内,故未得绘具草图。?
  镶白蒙都统署 东城甘雨胡同22号。现有木厂占住,并住有眷属。外窥,绘具草图。?
  镶白汉都统署 东城灯草胡同9号。大门禁闭,不克入内,亦不得外窥,故无草图。? 
  正黄满都统署 德胜门大街39号。现京畿宪兵第五全营并营本部。南院系该旗都统办公处并本旗兵士居住。拟绘草图。?
  正黄蒙都统署 西城石虎胡同2号。现有本旗兵士,房间多有残破。拟绘草图。? 正黄汉都统署 西城半壁街29号。该署闻于去岁经本部来文,拟将北半部处分,彼时被前张都统广建不认可,终止。绘具草图。?
  镶蓝满都统署 西城华嘉寺14号。现住三四方面输送队马号。外窥,绘具草图。? 镶蓝蒙都统署 西城太仆寺街10号。现住恒善社长陈梁。十四年成立,据云在部已立有案。绘具草图。?
  镶蓝汉都统署 西城太仆寺街2号。现住军警侦缉处第四分队。绘具草图。?
  正红满都统署 西城锦什坊街149号。曾经江将军派翟副官看守。现住三四方面输送队队(长)杜长春。旁门院内,现租马车行,租约五年。?
  正红蒙都统署 西城水车胡同6号。后院设立该旗小学校。西院后门内,该旗兵丁开设煤铺。绘有草图。?
  正红汉都统署 西城卧佛寺街6号。现住京师宪兵督察处第四队。由去年七月,住队长赵心斋。外窥,绘具草图。?
  镶红满都统署 西城石驸马大街48号。现住八旗王公世爵清理京兆旗产代办处并清室内务府五司联合清理地亩办公事务所。不准入内,故无草图。?
  镶红蒙都统署 西城回回营4号。现住三四方面军团军乐队。后部住有该旗官员眷属。外窥,绘具草图。?
  镶红汉都统署 西城涭水河8号。现住警察第二分驻所。绘有草图。
?

  该《情形》档案未标明实施调查的机构和具体形成时间,但从文中所叙情形分析,应形成于1926年前后,理由有三:?

  其一,镶蓝旗蒙古都统署下提及“恒善社”,并云“十四年成立”,此“十四年”显指民国十四年,即1925年。这说明此次调查应在该年或之后。
?
  其二,镶红旗满洲都统署下记载:“现住八旗王公世爵清理京兆旗产代办处”。据北京市档案馆藏相关档案显示,该机构成立于1926年。④?

  其三,据《北京市志稿·警察四》记载:京师警察厅“民国二年二月,以内外城两巡警总厅合并为京师警察厅。置总务、行政、司法、卫生、消防、督察各处。民国十四年一月,增设侦缉处、官产处、警捐处。民国十七年六月,改组为公安局”。⑤则镶蓝旗汉军都统署住“军警侦缉处第四分队”,同样说明此次调查应在民国十四年(1925年)或之后,但至迟不超过民国十七年(1928年)六月,因其原文里始终未出现“公安局”字样。?

  从文中内容可见,至20年代中期,八旗都统衙门大多已破败,并且多数被警察、军队或其他部门所占用,只有正白旗蒙、汉都统衙门尚由“本署员役住守”。另外,文中提及有12处衙门房屋情况曾“绘具草图”,但现卷宗中未见,不知下落何处。还有,由于正蓝旗满、蒙都统衙门同在东城本司胡同33号,虽各自独立办公,但地址只有一处,故可知至民国间八旗都统衙门旧址实际上是23处。  

  三、遗址现状的实际调查?

  根据上引该《情形》档案所载,笔者对23处八旗都统衙门遗址及现状进行了实地调查。其具体情况,可分为两类——目前尚保留有部分遗迹的衙门遗址与已被改建拆毁或遗迹无寻的衙门旧址。?

 
 

 

 

 

 

 

 

 

 

 

 

图一  正黄旗蒙古都统衙门大门遗迹
 

(一)目前尚保留有部分遗迹的衙门遗址4处  

  第一,德胜门内大街大石虎胡同甲1号,雍正元年至六年,为正黄旗满、蒙、汉军都统公所衙门;乾隆至清末,为正黄旗蒙古都统公所衙门。?

  《八旗通志初集·营建志一》载:“正黄旗满洲、蒙古、汉军都统衙门,初设于石虎胡同。”另据《日下旧闻考·官署》、《宸垣识?略·内?城三》、《嘉庆一统志·京师四》、《畿辅通志·帝制纪·京师一》、《光绪顺天府志·京师志七·衙署》等记载:正黄旗“蒙古都统署在德胜门大街石虎胡同。”《情形》档案记载在“西城石虎胡同2号”。?

  “德胜门大街石虎胡同”即今西城区德胜门内大街大石虎胡同。该胡同东西走向,现门牌单号为1至11号,双号为2至28号,街道基本保持原貌,但两侧房屋已多经改建。采访中,当地居民没有人能确指老门牌“2号”的具体位置,但根据民国时期门牌编号的规则,东西走向的胡同应是自东至西、由北及南顺序编号,因此老门牌“2号”应该在胡同东口的北侧一带。经过寻找,在今大石虎胡同东口路北确有一处比较典型的清代官式建筑⑥,现在的门牌为“大石虎胡同甲1号”。该院现为北京市公安局所属,大部分辟为“北京市公安局幼儿园”,小部分为市公安局房修队所用。该院因长期为机关占用,大部分房屋虽已经过翻建,但院落格局、房屋结构尚基本保留,殊为难得。踏察结果,该院为一带有后花园的四进四合院,其原有形制及现状保存情况大致如下:?

  大门位于四合院东南角,原应为三间五架硬山式大门,现已被改建为三间临街铺面房,房屋结构未变,但门窗均经改装,目前被出租为“低价商店”。原大门两侧的护墙各开了一个窗户,变成两间临街房。该大门虽改建较大,但形制面貌尚能依稀分辨。(图一)?

  进门影壁已被拆除。倒座房已经改建,面貌尽失。一进院与二进院之间原有垂花门保存基本完好,为典型的一殿一卷式样。目前门廊已经被封隔成一间小房,并由此将该院分成南北两部分,南部为“房修队”所用,北部为“幼儿园”使用。?

  二进院厅房3间,有檐廊,两侧耳房各一间,东西厢房各3间,屋顶均为鞍子脊阴阳瓦屋面,院落格局基本保持原貌。?

  三进院院落宽敞,现有正房15间,西耳房3间,为院内最高一组建筑,另有西厢房3间。正房和厢房原均有檐廊,今已扩建为房间,屋顶亦均为鞍子脊阴阳瓦屋面。与西耳房、西厢房相对应,也应该有东耳房3间、东厢房3间,均已被拆除。此外,院子南部以中央甬道为界,东西两侧还各建有5间北房,与四合院建筑的形制不合。这10间房前均无檐廊,屋顶用瓦亦为1949年后常见的灰渣板瓦,显系后建。(图二)?

  四进院有后罩房15间,有檐廊,已扩建为房间;后罩房东侧有过厅一间,当系通向后花园的通道,现已封隔为耳房,屋顶亦均为鞍子脊阴阳瓦屋面。院子西部有厢房一间,无檐廊,似为后建。院落格局基本保持原貌。?

  另外,从四进院东侧有过厅的情况分析,该院应有后花园。不过现在后罩房以北已建有两排居民房,居民房以北为北京雕塑厂的厂区,花园形制已了无遗迹可寻。
?
  
 

 

 

 

 

 

 

 

 

 

 

图二  正黄旗蒙古都统衙门正房遗迹 
 

  综上所述,似可得出一个基本结论:该院中屋顶为鞍子脊阴阳瓦屋面的房间是旧有房屋⑦,目前尚存48间,而以四合院对称布局计算,加上现已不存的东耳房、东厢房及倒座房等,总数应在70间以上。尽管相关文献中没有记载“石虎胡同2号”院的官房间数,但文献中记载的其他都统衙门所占官房多在数十间,与此70余间数颇合。还有该院正房和后罩房均分为15间的情形也与私家四合院的格局差异较大,这样的布局显然不适于家族式的居住,而更适合衙署式办公的官房。?

  由此看来,今德胜门内大街大石虎胡同甲1号,可能就是雍正元年至六年正黄旗满、蒙、汉军都统衙门和乾隆至清末正黄旗蒙古都统衙门旧址之所在。从现状显示,该建筑是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处八旗都统衙门遗址。?

  第二,朝阳门内北竹竿胡同101号,乾隆十八年(1753年)后,为正白旗满洲都统衙门。?
  
  《钦定八旗通志·营建志一》载:“乾隆十八年,因满洲都统衙门坍塌,由大佛寺西大街,移于朝阳门内老君堂胡同。”《嘉庆一统志·京师四》、《畿辅通志·帝制纪·京师一》、《光绪顺天府志·京师志七·衙署》亦有相应记载,可见其相沿未移。《情形》档案更明确记载正白旗满洲都统衙门在“东城老君堂30号”。?

  老君堂胡同于1965年与北井儿胡同等合并,统称为北竹竿胡同。⑧此胡同位于朝阳门内南小街东侧,东西走向,原有门牌单号为1至129号,双号为2至96号。目前这一地区正在进行危房改造,2002年7月22日笔者来此地踏察时,胡同西段尚存。采访中,位于胡同西段路北⑨第101号院内关汉生老人(88岁,满洲正黄旗)明确表示:这个胡同以前就叫“老君堂胡同”,这个院子老门牌是“30号”。踏察结果,该院大门形制尚基本保留原貌,为标准的三间五架硬山式建筑,屋顶为筒瓦清水脊结构,金柱式大门,门道东西各有门房一间,屋内横梁上尚残留有彩绘,门前有“五福捧寿”抱鼓石一对,抱鼓石上依稀有小卧兽形象。大门外两旁有八字型照壁,其中东侧照壁保存较完好,中部为方砖、三角砖镶嵌的菱形图案。(图三)另据院内居民介绍,大门外原有“石狮”,今已不存。该院原来的格局已经被破坏,现存院落大致可分为二进,约有房屋20余间,观察所见只有北房四间为硬山式人字顶屋宇,较为古旧,其它房屋据院内居民讲均为1958年以后改建的新房,已无遗迹可寻。

 

 

 

 

 

 

 

 

 

 

 

图三  正百旗满洲都统衙门大门遗迹
 

  2002年9月15日,当笔者再次来此考察时,北竹竿胡同已基本被拆毁,101号院大门及院内房屋已拆掉大半,它不久就将彻底消失在推土机的隆隆声中。?

  第三,西单北大街太仆寺街5号,光绪至宣统年间,为镶蓝旗汉军都统衙门。?

  据《嘉庆一统志·京师四》、《畿辅通?志·帝?制纪·京师一》、《光绪顺天府志·京师志?七·衙?署》记载:镶蓝旗“汉军都统署在堂子胡同宽街。”而《情形》档案则记载在“西城太仆寺街2号”。当系光绪至宣统年间移迁。?

  “西城太仆寺街”即今西城区西单北大街太仆寺街。该街东西走向,原有门牌单号为1至81号,双号为2至58号。目前西段已被改建为“府右街宾馆”和居民楼,遗迹全无。东段路北仅存1、3、5、7号院,依据民国年间门牌编号的规则,老门牌“2号”应该在胡同东口的北侧一带。经过寻找,其中5号院应该就是老门牌2号。采访中,该院女住户刘敏(47岁)说:听老人讲,此院在日伪、民国时期曾作为“侦缉大队队部”,“文革”期间在院子里挖“防空洞”时还挖出过“人骨头”。刘敏女士的话至少与两条史料基本吻合,一是上述《情形》档案“现住军警侦缉处第四分队”的记载;另外,《北京市志稿·官署》也记载:“警察局侦缉四小队在太仆寺街路北2号,院4座,房28间。”⑩由此基本可以证明今5号院就是老门牌2号院的判断。?

  该院现为北京市供电局宿舍,大门已经过改造,但依然能辨认出为硬山式三间五架结构,只是大门已从中间改到西侧。(图四)进院门内有一棵杨树,树龄当在百年以上。院落可分为二进,东侧有一过厅相通。院内建筑只有二进院的北房三间基本保持硬山式仰瓦灰梗原结构,但已旧损严重。其它遗迹已荡然无存。?

 

 

 

 

 

 

 

 

 

 

 

 图四  镶蓝旗汉军都统衙门大门遗迹
 

  第四,西城区新文化街137号,雍正六年(1728年)后,为镶红旗满、蒙、汉军都统衙门;光绪至宣统年间,为镶红旗满洲都统衙门。?

  《八旗通志初集·营建志一》载:“镶红旗满洲、蒙古、汉军都统衙门,初设于石驸马街南。雍正六年准奏,将石驸马街北官房一所,共一百零四间,作为三旗都统衙门。”《钦定八旗通志·营建志一》又载:“乾隆元年,增房二间。”(11) 以上共为106间。《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嘉庆朝)卷859、《嘉庆一统?志·京?师四》、《畿辅通志·帝制纪·京师一》、《光绪顺天府志·京师志七·衙署》记载略同。但《情形》档案则记载镶红旗满洲都统衙门在“石驸马大街48号”,而蒙古、汉军都统衙门分别在“西城回回营4号”和“西城涭水河8号”。鉴于《畿辅通志》、《光绪顺天府志》均主要编纂于光绪初年,仍记载三旗同址,可知,蒙古、汉军都统衙门的迁出应是光绪初年以后发生的事情。(12)??

  “石驸马大街”即今西城区新文化街,1969年为纪念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鲁迅先生而改为今名。该街东西走向,原有门牌单号为1至213号,双号为2至142号,今街道两侧多处地点已拆建为楼房,但因道路未向两侧扩展,故街道原貌大致尚存。依据《八旗王公世爵清理京兆旗产代办处章程》中有关“本处设在石驸马大街西口路北镶红旗满洲都统署内”(13)的记载,踏察主要集中在新文化街西口路北一带。采访中,新文化街西口路北135号老住户王女士(75岁)确认:“今新文化街137号的老门牌就是石驸马大街48号。解放前做过粮库,解放后改为‘新文化街一小’。”踏察结果,该院大门虽有所改建,但硬山式三间五架结构之旧貌尚基本保持,屋面为仰瓦灰梗过陇脊,与院内正房、厢房的屋顶结构有所不同,或为后来进行过改建。(图五)另外,大门的相关附属设施如抱鼓石、拴马桩等也已不存。院内现为大杂院,约住居民20余家,院内空地虽多已为自建房占据,但由于北、东、西三面房屋还基本保持旧貌,故院落的形制尚无大的变化。北房五间(另带耳房二间)、东西厢房各五间,原均有檐廊,今已扩建为房间。北房和东厢房屋面均为仰瓦灰梗清水脊,西厢房屋面已经过翻修,失去原貌。?

  
 

 

 

 

 

 

 

 

 

 

 

图五  镶红旗满洲都统衙门大门遗迹
 

  另外,还应该提及的是与137号相邻的135号院。该院为三进四合院,并附带花园。大门为广亮式,屋面为阴阳瓦鞍子脊,门楼彩绘依稀可见,门簪上写有“厚德载福”四字,大门两侧各有一个抱鼓石。院内虽有一些自建房屋,但原有建筑基本保存完好,屋面亦多为阴阳瓦鞍子脊,与137号院房子屋面有所不同,当系民国时期后建,故总体状况好于137号院。据老住户王女士介绍:此院1949年前为“山西省驻京办事处”。参照上引《八旗通志初集》及《钦定八旗通志》关于镶红旗三军都统衙门有“官房一百零四间”并“增房二间”的记载,则今新文化街135号和137号院,可能当时都属于镶红旗满洲、蒙古、汉军都统衙门范围。民国年间,其东侧一部分院落经过改建,另开新门,成为“山西省驻京办事处”的所在地。
?
  除上述目前还能找到的四处部分保留的八旗都统衙门遗址外,其他八旗都统衙门多已遗迹无存。?

(二)已被改建拆毁或遗迹无寻的衙门旧址19处  

  从上列《情形》档案记载可知,早在民国年间,八旗都统衙门房产多数已经易主,有些院落房屋当时就已被改建,遗迹无存。1949年以来,随着北京市政建设和旧城改造的进程,不少的街道胡同或被拆除或被扩路拆迁,而位于这些胡同中的八旗都统衙门遗址也多随之消失。经过实地踏察,在上述23处地点中,有19处已无遗迹可寻。?

  第一,镶黄旗满洲都统衙门,原在东城交道口东39号。?
  
  第二,镶黄旗汉军都统衙门,原在东城交道口南街79号。?

  上述二处地点,应分别位于今交道口东大街和交道口南大街上。踏察可知,这两条街道解放后都经过多次扩路整修,路两侧的建筑大多为新建。特别是交道口东大街为东西一线交通要道,道路几经改造,如今已原貌尽失,道路北侧现为东城区文化馆、图书馆、北京市第二十二中学等单位,南侧一线正在建设“交东危改小区”。?

  第三,镶黄旗蒙古都统衙门,原在东直门草厂16号。?

  依据《乾隆京城全图》、《(宣统)详细帝京舆图》、《北京街道胡同地图集》(14) 所示,东直门草厂即今东直门南小街草园胡同。笔者踏察结果,草园胡同总体呈东西走向,胡同道路虽未见大改,但两侧房屋多已拆建为居民楼和办公楼,如北侧有“北京稻香村食品集团”,南侧有“太钢宾馆”等,原镶黄旗蒙古都统衙门已无遗迹可寻。?

  第四,正黄旗满洲都统衙门,原在德胜门大街39号。?

  德胜门大街即今德胜门内大街。据《光绪顺天府志》记载:该署在“德胜桥南”,则大致位置可定。笔者踏察结果,今德内大街德胜桥迤南街道虽未见大变迁,但东西两侧房屋几乎都已改建为商店,原来面貌尽失,正黄旗满洲都统衙门已无遗迹可寻。?

  第五,正黄旗汉军都统衙门,原在西城半壁街29号。?

  依据《乾隆京城全图》、《(宣统)详细帝京舆图》、《北京街道胡同地图集》所示,西城半壁街即今西直门南小街的前半壁街。经笔者踏察,该街东西走向,南北两侧的房屋多已经改建,正黄旗汉军都统衙门遗迹难寻。?

  第六,正白旗蒙古都统衙门,原在东城报房胡同9号。?

  第七,正白旗汉军都统衙门,原在东城报房胡同14号。?

  东城原有大、小两条“报房胡同”,据《京师坊巷志稿》卷上载:“正白旗蒙古、汉军都统署俱在大报房胡同。”(15) 大报房胡同即今东城区王府井大街报房胡同。该胡同东西走向,街道保存较完好。采访中,胡同东部17号院戴先生(66岁)明确表示,该院老门牌就是“9号”,20世纪30年代初由他父亲买下,现存的大门和院内建筑均为当时重建,已经没有清朝的“老房”了。经笔者踏察,17号院大门为广亮式,影壁、石台阶、抱鼓石俱在,院内虽私建房很多,但四合院的结构不变,应属比较典型的官吏式住宅,与戴先生所述相符。据此可知,今报房胡同17号应该就是正白旗蒙古都统衙门所在地,只是其遗迹已荡然无存。?

  沿17号院向西的31号,也是一个标准的四合院。该院老住户孙先生(74岁)介绍:他所住的31号院的老门牌是“13号”,该院西侧今报房胡同33号、35号都是老门牌“14号”的地方,1949年前院子里种有大片果树,1949年后分成两个院子,33号现在是“外交部职工宿舍”,35号为“改革开放论坛”社租用。经笔者踏察,33号院内已建成住宅楼,无正白旗汉军都统衙门遗迹可寻;35号院门紧闭,门额上挂有一块张劲夫题写的“改革开放论坛”匾额,院内情况不详,但据孙先生言,院子已经改造,没保存下什么“古迹”。?

  第八,正红旗满洲都统衙门,原在西城锦什坊街149号。?
  
  西城锦什坊街即今阜成门内大街锦什坊街。该街南北走向,颇为狭长,目前正在进行拆迁,已有不少院落房屋被拆毁。采访中,家住锦什坊街80号的老住户张中音老人(88岁)回忆道:“老门牌149号应该就在(顺承)郡王府的北边,解放后建‘政协’时就被拆了。”看来该都统衙门可能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不复存在了。但据《京师坊巷志稿》卷上“锦什坊街”条记载:“正红旗满洲都统署在西。”(16) 由于锦什坊街为南北走向,所谓“在西”当指在街道西侧一线,这与上述张中音老人的说法正好相反,因为今天仍能确指的顺承郡王府恰恰是在街道的东侧。从相关资料显示,正红旗满洲都统衙门自雍正元年设置后一直未见迁移,可见其所在位置就是《情形》档案记载的“149号”。而按照民国时期门牌编号的规则,南北走向的胡同应是自北至南、由西及东顺序编号,尽管锦什坊街颇为狭长,但老门牌“149号”也应该在胡同东侧一线。《北京市志稿·官署》在“自治事务第四区分所”条下,明确记载其办公地点为“锦什坊街路东149号”。(17) 由上可证《京师坊巷志稿》的记载有误。?

  第九,正红旗蒙古都统衙门,原在西城水车胡同6号。?

  今阜成门内大街南侧分别有大水车、小水车、横水车、南水车等四条名有“水车”二字的胡同,其中大、小水车胡同为东西走向,横水车和南水车胡同为南北走向。查《乾隆京城全图》,阜成门内只标有“水车胡同”;《(宣统)详细帝京舆图》分别标有“水车胡同”和“横水车胡同”;《京师坊巷志稿》卷上则记载有“东、西水车胡同”,同时还明确指出:“正红旗蒙古都统署在东水车胡同之东”。(18) 经实地踏察显示,横水车胡同正好南北向把水车胡同一分为二,东边为大水车胡同,西边为小水车胡同,从方位来看大、小水车胡同正是朱一新所说的“东、西水车胡同”,而《情形》档案所载的“西城水车胡同”即今大水车胡同无疑。另外,朱一新书中所谓“东水车胡同之东”当是指衙门所在位置在东水车胡同的东段,这与《情形》档案“6号”的记载也相吻合。该地区目前正在进行危房改造,包括民康胡同(旧称巡捕厅胡同,雍正至乾隆间,正红旗蒙古都统衙门曾在此)南侧、大水车胡同已全部拆毁。大水车胡同今已不复存在。?

  第十,正红旗汉军都统衙门,原在西城卧佛寺街6号。?

  《钦定八旗通志·营建志一》载:正红旗“汉军都统衙门原设于鹫峰寺街。”(19) 《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嘉庆朝)卷859、《嘉庆一统志·京师四》、《畿辅通志·帝制纪·京师一》、《光绪顺天府志·京师志七·衙署》亦载略同,可见其相沿未变。《京师坊巷志稿》卷上载:“鹫峰寺街,俗称卧佛寺街。”(20) 查《乾隆京城全图》、《(宣统)详细帝京舆图》,卧佛寺街在城隍庙街(今成方街)南,1956~1957年间,该街与相邻的报子胡同、旧刑部街、邱祖胡同一起被拆除,辟为复兴门内大街。?
  第十一,镶白旗满洲都统衙门,原在东城王府大街67号。?

  《北京地名典》“王府井大街”条记载:“民国四年(1915年)《北京四郊详图》上将此街分为三段:北段从五四大街到灯市口西街称王府大街;中段从灯市口西街到东安门大街称八面槽;南段称王府井大街。”(21) 可见,“王府大街67号”应该位于五四大街到灯市口西街区域。该街区东西两侧解放后多次扩路改建,如今商家、机关林立,著名者如华侨大厦、首都剧场、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等,旧有院落及房屋早已荡然无存,无迹可寻。?

  第十二,镶白旗蒙古都统衙门,原在东城甘雨胡同22号。?

  东城甘雨胡同即今王府井大街甘雨胡同。该胡同为东西走向,经笔者踏察,胡同已经扩路与拆迁,现名为“甘柏小区”。?

  第十三,镶白旗汉军都统衙门,原在东城灯草胡同9号。?

  东城灯草胡同即今东四南大街灯草胡同。该胡同东西走向,门牌单号为1至41号,双号为2至66号,街道原貌虽尚在,但两侧房屋已多有修缮。采访中,44号院老住户马先生(70岁)指着对面路北的19号院明确说:“19号的老门牌就是‘9号’。解放前这里住的是协和医院耳鼻喉科主任,现在是‘台办招待所’。”该院大门紧闭,院内情形不详,但据马先生讲,院子前几年刚刚“整修”过,已经没有“老房子”了。?
  第十四,镶红旗蒙古都统衙门,原在西城回回营4号。?

  “西城回回营”其对应的今地,尚难以确指。根据朱一新《京师坊巷志稿》卷上记载,“东、西石驸马大街”后还有“石驸马后宅”、“回子营”、“东、中、西铁匠胡同”等地名(22),其中“回子营”与“回回营”一字之别,当指一地。查《(宣统)详细帝京舆图》,“石驸马后宅”位于西石驸马大街北侧,即今西城区文华胡同,“中铁匠胡同”位于石驸马后宅北侧,即今西城区文昌胡同,而“回子营”当位于这两条胡同之间或附近。《(宣统)详细帝京舆图》和《北京街道胡同地图集》(23) 都显示,在文华、文昌胡同之间有一条南北向小巷,但均未标名。笔者实地踏察,今文华、文昌胡同之间已没有南北向的通道,不知是相关地图标注有误,还是后来有所改观。另据《实用北京街巷指南》记载,文华、文昌胡同西侧的闹市口中街29号为“副食店(清真)”(24) ,这说明该地区确有回族聚居。“闹市口中街”解放前称作“半截碑”,后因其南北分别为“南闹市口”和“北闹市口”而改名,此街是否又称“回子营”,尚无文献或口碑可证,待考。
?
  另外,根据文献的记载,西城区还有两处叫“回子营”的地方:一处即今西长安街南东安福胡同,据《日下旧闻考》记载:“乾隆二十五年,奉旨授白和卓为回子佐领,以投诚回众,编为一佐领,于西长安街路南设回营一所居之。”(25) 此地遂称之为“回回营”,亦称“回子营”;另一处即今白塔寺以北的安平巷,该巷在《乾隆京城全图》、《(宣统)详细帝京舆图》均标为“回子营”胡同,《京师坊巷志稿》卷上“阜成门大街”范围内也载有“回子营”。(26) 东安福胡同虽位于石驸马大街东边不远,但属于宣武门内,而该地区归属镶蓝旗管辖;安平巷虽远在石驸马大街迤北,但在阜成门内,属镶红旗管辖范围,按理该旗蒙古都统衙门选择在这里的可能性较大。“东安福”和“安平巷”均为东西走向,街道原貌虽未尽失,但两侧房屋多数都已经过改建,当地居民也无人能知晓相关历史沿革。?

  第十五,镶红旗汉军都统衙门,原在西城涭水河胡同8号。?
  
  西城涭水河胡同即今佟麟阁路受水河胡同。该胡同东西走向,街道原貌未失,但两侧房屋已多数经过改建。采访中,当地居民亦无人能确指老门牌8号院的位置,有居民估计胡同北侧的“涭水河小学”可能就是老门牌8号院。
?
  第十六,正蓝旗满、蒙都统衙门,原在东城本司胡同33号。?

  第十七,正蓝旗汉军都统衙门,原在东城本司胡同34号。?

  东城本司胡同即今东四南大街本司胡同。《八旗通志初集·营建志一》载:“雍正七年奏准,将东四牌楼灯市口大街本司胡同西口官房一所,共五十三间,作为三旗都统衙门。”《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嘉庆朝)卷859、《嘉庆一统志·京师四》、《畿辅通志·帝制纪·京师一》、《光绪顺天府志·京师志七·衙署》亦均有相应记载,可见衙署位置一直相沿未变。由此可知,《情形》档案所记33号、34号院也必在本司胡同西口。笔者踏察结果,本司胡同西口路北现为“北京东华制浆造纸企业集团”用房,院内建筑均为新建,已没有任何都统衙门遗迹可见。?

  第十八,镶蓝旗满洲都统衙门,原在西城华嘉寺14号。?

  查《乾隆京城全图》,在锦什坊街附近,有一条“花椒寺胡同”;《(宣统)详细帝京舆图》则标明“华迦寺”,从地理位置判断,即今锦什坊街华嘉胡同。又据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出版《北京分区详图》载绘:华嘉寺的位置是:南为武定侯胡同北武衣库,西为香家胡同(南北向),北为王府仓,东为锦什坊街。(27) 这是一条东西走向的小街,胡同北侧已改建为“华嘉小区”。据16号院居民介绍,华嘉胡同北侧19号今“华嘉小学”所在地,就是“老门牌14号”,已建教学区,都统衙门遗迹无存。?

  第十九,镶蓝旗蒙古都统衙门,原在西城太仆寺街10号。?

  如上“镶蓝旗汉军都统衙门”条所述,太仆寺街是一东西走向大街,西段已被改建为“府右街宾馆”和居民楼,“10号”院正好位于拆迁范围,遗迹今已不存。?

 


--------------------------------------------------------------------------------
①《八旗通志初集·营建志一》,第433页,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
②《清世宗宪皇帝实录》,第11卷,第21页,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
③ 本表制成主要依据《八旗通志初集·营建志一》,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钦定八旗通志·营建志一》,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日下旧闻考·官署》,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宸垣识略·内城三》,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嘉庆一统志·京师四》,上海书店1984年版;《畿辅通志·帝制纪·京师一》,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光绪顺天府志·京师志七·衙署》,北京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京师坊巷志稿》,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等。?
④《八旗王公世爵清理京兆旗产代办处章程》,档号:J54-1-40-42,北京市档案馆藏。?
⑤《北京市志稿》,第506页,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年。?
⑥ 参见白丽娟、王景福编著:《清代官式建筑构造》,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年。?
⑦《秘密调查八旗都统衙门二十四处大略情形》档案记载:民国间调查时,该院落“房间多有残破”。现状当是1949年后依原貌重新修缮过。?
⑧ 王彬、徐秀珊主编:《北京地名典》“竹竿胡同”条,第101页,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
⑨ 朱一新:《京师坊巷志稿》卷上“老君堂”条载:“正白旗满洲都统署在南”不知何据。?
⑩《北京市志稿》,第424页,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年。?
(11)《钦定八旗通志·营建志一》,第112卷,第1945页,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年。(12) 日本东洋文库现藏《镶红旗档》,就是镶红旗满洲都统衙门的档案,共计2400多件。此档原存于石驸马大街镶红旗满洲都统衙门内,后流入书肆,1936年被东洋文库收购。其中未见镶红旗蒙古、汉军都统衙门的档案,可见后来三旗的办公地点及档案文献保存确实是分开的。?
(13)《八旗王公世爵清理京兆旗产代办处章程》,档号:J54-1-40-42,北京市档案馆藏。?
(14)《乾隆京城全图》,见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年;《(宣统)详细帝京舆图》,中国画报出版社翻印版,1999年;《北京街道胡同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1998年。?
(15)《京师坊巷志稿》,第112页,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
(16)(20) 同上,第134页。?
(17)《北京市志稿》,第427页,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年。?
(18)《京师坊巷志稿》,第139页,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
(19)《钦定八旗通志·营建一》,第112卷,第1944页,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年。?
(21)《北京地名典》,第72页,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
(22)《京师坊巷志稿》,第73页,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
(23)《北京街道胡同地图集》,第51图,中国地图出版社,1998年。?
(24)《实用北京街巷指南》,第156页,北京燕山出版社,1987年。?
(25)《日下旧闻考》,第71卷,第1193页,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
(26)《京师坊巷志稿》,第143页。?
(27)《北京分区详图》,内四区第四图,北京亚洲舆地学社,民国二十九年(1940)。

(作者为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12:30 , Processed in 1.133499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