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师西北郊的上庄地区,清初称榆河乡,亦称玉河乡,隶属昌平州,今称上庄乡,属海淀区管辖。在乡域内,有一座古老的村落皂甲屯,亦称皂荚屯,或皂角屯。它就是清代词坛上杰出的词人纳兰性德生活、居住和死后埋葬的地方。 纳兰家族在皂甲屯地区的郊园、墓地和祠宇,三百多年来,历尽沧桑风雨,已经成为历史的遗迹。 根据现存于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的《东岳行宫碑记》记载,清初,纳兰性德及其家族在皂甲屯地区的建筑为四组: 自清入关,定鼎燕京之后,清帝便效仿前朝,对宗皇、勋戚均赐予大量的封地,以示恩宠。原世居东北松花江畔,长白山下的叶赫国主金台什贝勒的次子尼迓韩,以其姑母为清太宗皇太极生母,即孝慈高皇后,而随龙入关后,又立有军功,而列为勋戚,与所属正黄旗部属及旗民,得到三千余顷赐地,并在今海淀区上庄乡上庄村建起了庞大的田庄宅院。尼迓韩三子明珠,在担任宰相之职前后,又继续经营,使纳兰家族在京郊的这处宅园更加恢宏壮观,并相应地建起了附属建筑,包括纳兰氏墓地、祠宇和桥梁等,这些建筑辉煌壮观,二三里之内遥相衬映,实为北京近郊一处名园巨宅。? 一、地址? 纳兰郊园,俗称明府花园,在京城德胜门北上庄乡(现属海淀区管辖)上庄村北部,东邻皂甲屯,北为上庄村委会办公楼,南与上庄水库大桥相连,西为龙湾子河及翠湖花园别墅区。 据上庄村北部和东部现存纳兰郊园外围残墙遗址,以实地踏勘可知,该郊园东西长260米,南北宽120米。东至朱长英家,旧称东门口处,现有遗址为标;西至王森家,旧称西门口处,原有水簸箕为标;南至陈文亚家,有残墙遗址为标;北至张玉山家,旧称更道,其北有路可通小石桥,经实际测算,纳兰郊园占地面积为31200平方米。? 三、主要建筑? 纳兰郊园在清代初年,先有明珠及纳兰性德父子居住生活于此,后有海内名士宴游雅聚于此,致使康熙朝这里鼎盛一时,名声远播于海内。现将该园主要遗存建筑略述如下:? 古墙:是指郊园院落的外围墙,为一不规则的长方形,西北往里凹一块,如今南面、东面与西面,只有部分遗址可寻,唯北面尚存有百余米残墙,郊园中也有局部残墙遗址。经测算,残墙地基宽1?5米,顶宽0?4米,地面至残墙顶部高3米。东西向残墙尚存150米,南北向尚存10米。西花园北部尚存部分残墙,东部北部残墙断续存在。郊园外墙为砂子、白灰、黄土和江米熬成浆,掺匀夯筑而成,十分坚固,至今拆毁,也相当不易。? 四门:其郊园在夯筑三合土围墙基础之上,于东南西北分设四门。东西设便门,当年风貌不可得知,但是,至今确有东门口、西门口的地名。南门也早已荡然无存,唯留下大影壁地名。北门为更道北侧,称后门,与一亩泉河上小桥相接,今石桥尚存,更道也做为地名流传下来。? 井碑:西花园古井南侧还有古井一口,古井北侧青砖壁正中,镶嵌有小石碑一座,螭首方座,高浮雕。碑首高0.2米,宽0.22米,中间镌刻“大清”二楷书大字。碑身高0?38米,宽0?19米,南向,竖镌“井泉龙王神位”六字,右侧纪年为“辛丑岁葭”四字。碑座高0.18米,宽0.28米,石质为汉白玉。井碑通高0?76米,碑首与碑身断裂,但铭文清晰。(图一)
四、创建时间 五、郊园的由来? 叶赫贝勒金台什之妹,为太祖努尔哈赤之后,太宗皇太极生母,史载为孝慈高皇后,根据这一关系,可知叶赫纳兰氏与爱新觉罗氏皇室为至亲。且叶赫贝勒金台什之子尼迓韩在从龙入关,定鼎燕京等战争中,立有战功,官至骑都尉,由此可知,尼迓韩是勋戚,实属赐地无疑。 六、建园经过? 纳兰郊园,是在叶赫贝勒金台什之子尼迓韩赐地的田庄,庄名为新立庄的基础之上,经尼迓韩之子明珠扩建而成。明珠子性德为使这里成为宴游之地,又进行重建,使之更臻完善,其鼎盛时期,当在康熙年间。明珠父子去世后,渐为废园,后与村西尚庄村相连,始名上庄,即今日上庄村。? 七、故迹考略? 纳兰性德撰《郊园即事》诗:“携侣招频懒,寻幽度石梁。地应邻射圃,花不碍球场。解带晴丝弱,披襟纳叶凉。此处萧散绝,随意倒壶觞。”诗中标明纳兰性德家在京郊有一处宅园,而且规模宏大,有射圃,有球场,有花园,有石桥,而且花木葱郁,山石叠翠,环境十分优美,是一处友人相聚的好去处,这处郊园当指的就是上庄明府花园。纳兰性德撰“茅斋”诗有:“我家凤城北,林塘似田野”之句。姜宸英撰《苇间诗集》有诗一首,题为“容若邀游城北庄移舟晚酌”:“散漫杨花雪满堤,停船只在画廊西。东风底事吹归急,不管狂夫醉如泥。”两首诗中都提到“城北”二字,按城北当为京城的北部,“似田野”当指京郊农村。据文献记载和实物考证,北京的北郊,只有今上庄乡有其宅园。?《海淀地名志》258页:“上庄村中心原是明珠花园。现在龙湾子河南沿,残存数十米围墙。”又《海淀地名志》263页,上庄村:“这里曾是清朝康熙年间大学士明珠的花园。园荒废后,许多看坟人与住户迁入,时称新立庄(新庄),后与村西尚庄相连,故名上庄”。以上所记,与古迹相符,但上庄村西,原有一村名为尚庄,后音转为上庄,此记。? 综上所述,北京纳兰郊园是以庄园、郊园、废园而演变为今日村落,其沿革脉络清晰,园虽荒废,但遗迹尚存,不失为京郊一处重要人文景观。? 第二部分 纳兰墓地? 清朝统治者在入主中原,定鼎北京后,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几乎全盘沿用和吸收了明朝成功的经验和作法,在丧葬和墓地建设方面,完全继承了中国的传统习俗。君臣上行下效,特别是在康熙朝,废止满族传统的火葬,改制土葬后,作为康熙朝宰相的纳兰明珠,在营造其家祖坟茔时,全面地吸收和沿用了汉族习俗和礼制。 一、地址? 北京上庄纳兰氏家族墓地,《东岳行宫碑记》记载:“都城德胜门之北,有曰榆河乡,(也称玉河乡),中有皂荚屯者,或曰昔日造甲处。其地平原广野,土厚水甘,有相国明公与其哲嗣总宪揆文端公墓在焉,主穴乃相国之与考妣。”《光绪昌平州志》记载:“国朝太傅明珠墓,在州西南皂角屯西。”又记:“国朝和硕额尉揆方并郡主墓,在州西南皂角屯西。”纳兰氏家族墓地准确地址,在上庄村北,皂甲屯西,今为上庄村委会所在地。? 二、面积? 根据地面古迹和实地踏勘,可知京郊皂甲屯西纳兰氏家族墓地,是由南寿地(即祖坟所在地)、北寿地(揆方并郡主墓地)和石牌坊、石像生与碑楼等三大部分组成。经实际测算,纳兰氏家族墓地面积为340亩。? 三、主要建筑? 北京上庄纳兰氏家族基地,为京郊名墓。在清代前期,纳兰氏家族有5代19人埋葬在这里。一代词人纳兰性德英年早逝后,也埋葬于此,而使京郊这处墓地名播海内外。但是,自雍正二年,纳兰揆叙因涉嫌皇八子允?一案,当时虽揆叙已于康熙五十七年去世,但其在京郊皂甲屯西纳兰家族墓地内所立神道碑,被雍正谕旨改刻“不忠不孝柔奸阴险揆叙之墓”12个大字后,遂使辉煌一时的纳兰氏家族墓地冷落了下来。后来,兼以自然和人为的破坏,使之素有“小十三陵”之称的纳兰氏家族墓地,如今已成为历史的陈迹。 南寿地,也称纳兰氏祖茔。有宝邸五座,宝邸前有享殿、石五供、神道碑等。宝邸后,为围墙和土山,整体建筑宏伟壮观,为京郊皂甲屯地区规模和档次最高的一处墓地。? 尼迓韩墓:《东岳行宫碑记》记载:“主穴乃相国之与考妣。”由此可知,南寿地正中最高最大的宝邸,乃纳兰明珠的父母。尼迓韩清史有传,《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记载:“金台什仲子尼迓哈由佐领定鼎燕京时,著有劳绩,授骑都尉,任郎中卒。”《八旗通志》初集记载:“骑都尉倪迓汉,顺治二年(1645年)以军功授牛录章京,今汉文改为骑都尉”,“德尔格勒弟尼雅汉,以积劳授牛录章京世职,管牛录事”。《满洲名臣传》记载:“明珠,满洲正黄旗人,姓纳喇氏,叶赫贝勒金台什之孙也。父尼雅哈,顺治三年(1646年)卒。在明珠贵盛时,追赠尼迓韩光禄大夫。”因此,王鸿绪撰《明珠墓志铭》记载:“公考尼迓韩,金台师中子也,以佐领累赠光禄大夫。妣墨尔齐氏,累赠一品夫人。”由以上可知,尼迓韩卒于顺治三年(1646年),由于职位不高,因此墓地不大,规格不高,随着明珠封阶提高后,而对尼迓韩墓又做了重修。其重修时间,据考当在明珠任宰相之职时,康熙十六年(1676年)五月三十日,纳兰性德爱妻卢氏去世,需确立祖坟,这时明珠又居相位,遂确定以尼迓韩立祖,并确定京郊皂甲屯西纳兰氏墓地为祖坟所在地。? 尼迓韩夫妇墓,原在祖坟正中,西向,毁于70年代,地面建筑已无存。? 郑库墓:在尼迓韩左下首,毁于70年代,如今地面建筑已无存。按郑库史书中又记作郑奎。《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记“尼迓韩子嗣四人,长郑库,次苗色,次锡扬,头等侍卫季明珠。”王鸿绪《明珠墓志铭》记尼迓韩“子四人,郑库官至资政大夫,仲、季俱夭,公共叔也”。《八旗通志》初集:“初次袭,郑库,倪雅汉子,顺治三年(1646年)袭,恩诏加至阿达哈哈番,今汉文改为二等轻车都尉。二次袭,安泰,郑库子,顺治十五年(1658年)袭。”? 明珠墓:宝邸在祖坟北边第一位,即穆位。毁于70年代,如今,地面建筑已不存。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初夏,明珠构疾不起,嘱其总管安尚仁:吾藏魄之所,应在祖茔之穆位。明珠卒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四月十七日,按其嘱葬于穆位。按清朝规定其墓地:一、二品官员围墙一面,各十七度半,共七十度,两户看守。一品官茔地九十步,坟高一丈六尺。南寿地围墙一面各十七度半,共七十度,从而得知,南寿地围墙是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建的。明珠,清史有传,《满汉名臣传》记载,明珠“十六年,授武英殿大学士”。王鸿绪《明珠墓志铭》:“居内阁十有三年”,“掌议天下之政”。为康熙朝一代权臣,誉呼为“相国”。由此可知,明珠为相时,不但是纳兰氏家族的鼎盛时期,而且也是纳兰氏家族墓地大规模建设之时。明珠和夫人觉罗氏墓志,今保存于北京首都博物馆。? 纳兰性德墓:在次昭位,即祖坟南侧第二位,毁于70年代,地面建筑,今已无存。纳兰性德墓,由于其妻卢氏于康熙十六年五月三十日早逝,而葬入祖茔。所以,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在纳兰性德去世时,墓已造成。因纳兰性德为明珠长子,故墓的位置在次昭位。纳兰性德去世前,官至一等侍卫,正三品。按清朝规制,《清会典事例》:“三品官茔地七十步,坟高一丈二尺,石兽并六。”可知纳兰性德茔地70步,其宝邸高度约4米。纳兰性德清史有传,可见《清史稿》。纳兰性德和夫人卢氏墓志,如今保存在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 揆叙墓:在次穆位,即北侧第二位。毁于70年代,地面建筑今已无存。《东岳行宫碑记》载:“文端公(揆叙)于康熙丁酉(五十六年(1717年)正月去世,即葬于祖茔之次穆位。”《揆叙墓志铭》载:“涓于今年冬十月望乙未,奉旨葬于昌平州皂荚屯之赐域,太师公之次穆位。”《东岳行宫碑记》和《揆叙墓志铭》的记载与实际宝邸位置相合。可知,祖坟内五座宝邸中北侧最后一个宝邸为揆叙夫妇合葬墓。? 揆叙,清史有传,官至都察院左都御史,兼翰林院学士。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正月初七卒,享年54岁,赐祭葬如例,谥文端。雍正二年(1724年)十月,上召大学士,九卿科道等谕曰:“本朝大臣中,居心奸险,结党营私,唯阿灵阿、揆叙二人过甚,着将揆叙墓上碑文磨去,改镌‘不忠不孝柔奸阴险揆叙之墓’,以正其罪,昭示永久。”乾隆二年,揆叙兄性德之孙副都统瞻岱奏曰:“臣祖性德,叔祖揆叙附葬曾祖明珠坟茔内,前立神道碑一,向未勒书,因揆叙身蹈重愆,勒其罪状。彼时差往负役,即刻于神道碑之上,今叩蒙诰命,仰乞天恩,将原碑改刻明珠官衔。”清高宗弘历“允之”。如今,揆叙神道碑已不存,出土的揆叙夫妇墓志铭,保存于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 北寿地原有宝邸四座,为“三穴连珠”建筑格局。觉罗氏淑慎为皇室康亲王杰书正妃第八女,诰封郡主,“以王室懿亲,奉天子之命,下嫁于额驸(揆方)”。郡主为揆方的夫人,“卒于康熙四十五年十月十五日(1706年12月19日),享年26岁。”《觉罗淑慎墓志铭》载:“玉河乡皂角屯祖茔之西北。”《光绪昌平州志》载:“国朝和硕额驸揆方郡主墓,在州西南皂角屯西。”志与铭相互印证,可知揆方与郡主的墓地即在京郊皂甲屯西。铭中“祖茔之西北”,即今上庄乡卫生院所在地,故又称郡主坟。主穴为揆方夫妇合葬墓,墓地规制按《清会典事例》。 永寿墓:在主穴东边第一座宝邸,即左昭位墓。永寿,初名安昭,字仁山,别号观居士,生于康熙四十一年八月二十九日(1702年10月20日),《永寿墓志铭》:“十六即授佐领,越二年擢头等侍卫。雍正初授散秩大臣(从二品),五年(1727年)命充议政大臣(与诸贝勒同坐参预议政)”。《清代职官年表》记载:“雍正五年正月二十七日(1727年2月17日),永寿由正黄旗满洲副都统授礼部右侍郎。四月,改兵部右侍郎。六月,又改兵部左侍郎,至雍正九年二月二十六日(1731年4月2日)死。”《八旗通志》初集卷四载:“正黄旗满洲都统第三参领所属十八佐领,其中第七佐领揆叙故,以其子兵部侍郎永寿管理。”可知,永寿所任兵部侍郎职,品级为正三品。永寿无子,将弟永福的儿子宁秀作为嗣子。卒于雍正九年正月初六日(1731年2月12日),享年30岁,出土墓志一合,长宽均约1?1米,厚0?19米,蒋廷锡撰文,张廷玉篆盖,史贻直书丹。永福墓:在主穴西边第一座宝邸,即穆位,为永福夫妇墓。《揆方墓志铭》:“男子二人,长安昭,次元普。”《揆叙夫人耿氏墓志铭》:“明年又令永福为文端子。”《明珠墓志铭》:“次永寿,次永福皆揆方出。”以上记载可知,永福原为揆方子,揆方夫妇故去后,由康熙谕旨,过继给揆叙为子,为庶出。《揆叙夫人耿氏墓志铭》: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圣祖下旨“以皇九子格格下嫁永福”,耿氏“率子入谢”,“即下礼部,钦天监会同择吉,谨涓十月八日进礼,明年庚子(康熙五十九年,即1720年)二月三日成婚。”可知,永福夫人为皇九子允?之女。《八旗通志》初集·八旗大臣年表八:“雍正四年(1726年),内务府总管永福正月任。”《清代职官年表》:“雍正五年(1727年),永福任盛京兵部侍郎”,“于雍正七年(1729年)三月,又兼署理盛京户部侍郎,至乾隆四年(1739年)”。据此可知,永福任内务府总管2年,任盛京兵部侍郎12年。? 永福夫妇合葬墓,初毁于“文革”,后于70年代彻底拆除,墓志出土后,流失,至今下落不明。 宁夫妇墓于70年代被平毁后,墓志流失,可考资料甚少,按例,其墓地当为正三品官员规模。? 3?其它建筑? 在京郊皂甲屯纳兰氏家族墓地内,除去南寿地和北寿地建筑群外,在?西还依次建有四虎桥、石牌坊、石像生和碑楼等。这些建筑,早于20年代为军阀拆走。(有说袁世凯,有说李纯,详情待考),如今只空留石碑坊和碑楼地名。? 另外,在皂甲屯西路北,纳兰性德家族在这里还有一片宅园,名思源庄,约占地40亩。为看守纳兰氏家族墓所在,并设有把总衙门。此处,为去纳兰氏家族墓地必经之地,宅园中有一片宅院为暂安处,即灵柩暂存之处。? 北京上庄纳兰氏祠宇,是北京地区现存的著名祠宇之一。其祠宇主要是供奉先人影像和牌位之处。因其地处京城之北郊纳兰氏之赐域内的别墅和墓地所在之处,为方便纳兰氏后人来京郊暂住和奠扫先人墓地,故于附近建之祠宇。目的主要在于追念先祖,团结族人,不忘叶赫部先人之荫泽。 北京上庄纳兰氏祠宇,在北京市海淀区上庄乡永泰庄村北,旧为唐代古刹东岳庙,康熙五十七年重修,三年工毕,立为家庙。 北京上庄纳兰氏祠宇东岳庙面积,经实地测算,为27亩。 山门:祠宇坐北朝南,分东西两路,以西路为主。山门在西路南端,山门一间,两侧有角门。山门四柱为方形石柱,悬山调大脊,前后枋上备有六攒重昂单翅斗拱,两山面各有三攒一斗二升交麻叶头斗拱,搏风板上雕有花纹,前额下悬一匾额,上书“□神玉天”。山门主体残破,右角门已不存,基石尚存。? 钟鼓楼:鼓楼已不存,独剩钟楼,双层,下为砖石结构,上为木结构,歇山顶,单重昂斗拱。 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庑殿顶单翅重昂斗拱,面积112平方米,前有花冈石月台,台前原立有《重修榆河乡东岳行宫碑记》石碑一通。碑为螭首龟趺,高5?73米,宽1?36米,厚0?68米,刻工精美,现存五塔寺石刻艺术博物馆。东西配殿各五间,内原供奉有十殿闫君塑像。后殿:面阔五间,硬山调大脊,旋子彩绘,面积147平方米,两侧各有转角殿五间。后殿原供奉有碧霞元君等七位娘娘塑像。西转角殿,原供奉有纳兰氏先人影像和牌位,为纳兰氏后人追念先祖之处,今影像和牌位已不存。? 关帝殿:在东路南端,面阔五间,砖木结构,悬山调大脊,脊两端为汉白玉龙吻。 戏台:在山门南侧100米处。坐南朝北,形体硕大,由五层花冈石条砌筑,高于地面2米。上建勾连搭式建筑,前部为歇山式敞轩,后部为硬山式瓦顶。山墙开什锦窗。戏台东西宽7?8米,南北长14?7米,其中台面进深6?9米。戏楼虽然已残,但额枋上面彩画云头、牙脚、包袱等纹样仍清晰可辨。每年农历3月28日,为东岳大帝诞辰,自农历3月25日至3月28日,在此要唱大戏4天,届时四乡村民来赶庙会,故又称其为“三月庙”。? 四、创建经过? 据《东岳行宫碑记》记载:“梵宫琳宇与丙舍(思源庄)邻而鼎峙于二三里内者,曰东岳庙,曰真武庙,曰龙母宫,皆古名刹而颓圯,渐沦没于荒烟蔓草中”。又记“榆河乡之东岳庙,故碑载记亦相传为唐时古刹,在榆河西道旁,旧通白羊口往宣大通衢,今为入居庸路也。”又《东岳行宫碑记》记载:“相国每过而唏嘘,皆欲鼎新之,于役王事忽忽未能也。”可知,在明珠担任宰相职务前后,曾多次到过东岳庙,看到寺宇破败,立志重修东岳庙,重现名刹风采。但是,由于政务繁忙,重修之事迟迟未能落实。? 又《东岳行宫碑记》记载:“千载松楸,吾将永游于斯。唯左近三祠宇,吾久欲重加营葺,而忽忽未就,他时毕吾窀穸,尔其为吾成此志,勿忘吾言。尚仁泣而受教。”可知,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初夏,明珠病焉,遂委托其总管安尚仁完成修庙夙愿。? 又《东岳行宫碑记》记载:“文端公(揆叙)于康熙丁酉年正月去世,即营葬于祖茔之次穆位,尚仁于是竭资尽力重加修葺三祠宇,筑基址,储良材,皆取朴茂坚固,凡既具矣,乃大集工师,土木并举,三载以来,劳弗备至,而所葺东岳庙、真武庙(高庙)、龙母宫者皆先后落成,涂茨丹□,美哉轮奂。”可知,东岳庙重修时间为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历时3年而成,同时重修的祠宇还有真武庙、龙母宫。? 五、其它建筑? 真武庙,为安尚仁所建纳兰明珠祠宇之一,其地址在皂甲屯东南3里处,南沙河北岸,旧时北京至居庸关古道,于庙东侧。寺庙基址为一长方形高台,约一丈一尺高。寺庙坐北朝南,有33层台阶可至山门。寺庙依次为山门、前殿、正殿和后殿,正殿前有东西配殿。左前方有一石碑,为《真武庙重修碑》,碑前不远处,有白皮松一株,树干粗达三尺许,枝叶茂盛,树荫可达几乎整个庭院。后殿为一座汉白玉雕刻而成的石雕,面阔一间,石殿雕刻精美,为石刻中上品,内有汉白玉石牌位一通,上镌文为:“皇清诰封太子太师武英殿大学士礼部尚书相国明公之位”。石殿右前方有卧龙松一株。真武庙西台地上,有安尚仁墓在彼,当地俗称安家坟。真武庙今已不存,唯遗址尚存。(图三)
东岳庙正殿 武庙遗址
龙母宫山门 龙母宫西路第三进院内,有东配殿,面阔三间,殿内正中有石佛龛一座,为汉白玉雕刻而成,内有小石碑一通,上镌文为:“明珠之神位”,供纳兰氏后人追念先祖明珠处。整个庙宇现存房屋59楹,南墙和西墙尚存。 一、榆河桥? 榆河桥,又名永福桥,在海淀区上庄乡皂甲屯东南三里处,因横跨南沙河,古代称榆河,故称榆河桥。始建于元代,清代康熙年间重修,是元、明、清三代通往西北边关至内蒙古高原古道的必经之地。 马坊桥,又名永通桥,在北京市海淀区上庄乡上庄村南的南沙河上,桥迤北为明珠别墅,其别墅南门,即正门外旧有大影壁一座,有路可达永通桥。桥北侧台地上,有庵堂一处,有院两进,坐北朝南,一进院建有正殿五间,内供奉碧霞元君等七位娘娘,两侧各有配殿,面阔三楹,南侧为山门,面阔一间。西为跨院,有二层阁楼建筑一处,环以配房,为禅房院,两进院有月亮门相通。70年代,部分遗址尚存。当地人称这里为茶棚,庵堂在抗日战争时期,毁于战乱。茶棚山门外左侧道旁,有古井一口,水质甘凉,为庵内用水处。井旁有小石桥,为明府花园至马坊桥必经之路。桥东南隅,南沙河北岸,有龙王庙,面阔一间,今已不存。马坊桥原为木桥,康熙年间,木桥损坏严重,交通诸多不便,由明珠投资重建,改木桥为石桥,并由明珠命名为永通桥。石桥在80年代尚存,只是由于连年山洪泛滥,损坏严重,1989年根治南沙河时拆除,一说埋于河底。目前,除《东岳行宫碑记》中有少量文字记载外,可查资料尚未见到,故对马坊桥的情况了解甚少。据当地老人讲,马坊桥为七孔石桥,石桥建造格局和形式,与玉河桥一样。? 以上,是我们对纳兰性德家族在上庄地区史迹的初步调查,总的感觉是:上庄地区自然环境幽美,田园气息浓厚,湖光山色之间,纳兰性德家族有关众多史迹点缀其间,使这一方宝地又平添了几分灵气,时至今日中关村高科技园区北部新区旅游观光区的确立和开发,使遗存在这一地区的文物古迹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合理的利用。 (作者为纳兰性德史迹博物馆常务副馆长)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3:48 , Processed in 1.086811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