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历代帝王庙的祭祀典仪

2002-12-1 11:00| 发布者: 付幸

  《古今图书集成·礼仪典》卷二?六《正殿陈设图》历代帝王庙位于北京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131号,始建于明嘉靖十年春(1531年),建成于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夏。是明清两代皇室祭祀历代帝王及功臣的皇家坛庙,也是我国现存惟一的一座历代帝王庙。关于历代帝王庙的历史渊源、缘起沿革、规模布局、祀君配臣的问题,笔者在前年已发表专文论述,①本文将重点介绍和探讨有关历代帝王庙祭祀典仪方面的一些情况和问题。
  
  中国历代王朝对祭祀都极为重视,清廷则尤为重视。清代每年都要花费大量时间,耗资巨额,举行各种祭祀。清朝将诸祭分为大、中、小三等:圜丘、方泽、祈谷、雩祀、太庙等为大祀;日、月、历代帝王、先师孔子、关帝等为中祀;先医、北极佑圣真君、东岳、都城隍等为群祀。历代帝王属于中祀,规模虽不如大祀,却优于中祀,在中祀中是比较重要的一种,它由皇帝亲祭或派遣官员代祭。祭祀的神主是历代帝王和从祀名臣。

  一、历代帝王庙的祭品陈设
据《帝京景物略》记载,北京历代帝王庙是“设主不像”的,也就是说,它只是设神主灵牌,不张挂画像的。又据《清会典图》记载,景德殿内神龛自乾隆四十九年由五龛改成了七龛,有些龛中又分左、右二室或左、中、右三室。这些神龛和神主灵牌,是历代帝王庙祭祀中的重要设施。可惜这二者在近代均已毁弃不存,而文献典籍中也没有留下足够复原的文字与图像资料。目前,笔者查到有一幅与神龛相关的图像资料,存于《古今图书集成·礼仪典》卷二?六《正殿陈设图》中(图一)。该图上方有神龛及龛下的石质须弥座。可惜描绘过于简单,比例也严重失调,因此,无法依其对神龛和石座复原。近日,有关部门在对历代帝王庙景德崇圣殿的维修施工中,已发现了当年神龛在殿柱上部留下的龛顶、龛座痕迹。据此,可以推知神龛的高度、宽度和龛座的高度。同时,在中国文物研究所珍藏的历史照片中,发现了含有帝王庙大殿神龛、神牌的图象资料。以之再与太庙等单位的相关资料对比,历代帝王庙大殿的神龛、神牌已大体可以复原。

  历代帝王庙的全面祭祀活动应始于明洪武七年(1374年),据明《太祖实录》载,当年金陵庙主殿分“五室”,祭品陈设“每室各用牛、羊、豕各一,祝一;每位用笾、豆各十,?、簋、登、*#各一,爵各三,帛各一,白色。共设酒尊五于殿之西阶,又设酒尊三于殿之东阶。”这说明当时的祭品陈设比较简单。

  明洪武二十一年(1378年)增定,据《明史》载:“每位*#二,?簋各二,五室共设酒尊三,爵四十八。配位每坛笾豆各二,?簋各一,馈盘一,各位*#一,酒盏三。三皇,笾豆各八,?簋各二,登、*#各二,爵三,牺尊、象尊、山?各一。配位,笾豆各四,?簋各二,*#一,爵三,牺尊、象尊各一。”

  清代祭品陈设从顺治二年(1645年)致祭帝王庙起,有了一定的发展。据《礼部则例》,“正殿每代设笾豆一案,五帝龛统改三案,共十六案。其礼神制帛,仍每位一端,每案设帛篚一;两庑四位共一案,末案三位一案,素帛每位一端,两庑各增帛篚二,香案香炉二。”
自康熙六十一年(1672年)十二月雍正帝增祀至一六四帝起,至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又增祀到一八八帝止,历代帝王庙主殿及配位的祭品陈设较前有较大的变化,亦相当完备。而至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才最后定型。《清会典图》卷十六详载其定型后的格局,其内容是:
“景德殿三皇位三案,前共一俎;五帝位三案,前共一俎;夏王位、商王位二案,前共一俎;周王一案,前一俎;汉帝位、晋帝位、宋帝位、齐帝位、魏帝位、陈帝位三案,前共一俎;唐帝位、后唐帝位、后周帝位、辽帝位、宋帝位三案,前共一俎;金帝位、元帝位、明帝位三案,前共一俎。俎皆中区为三,实牛一、羊一、豕一。俎前香案,如笾豆案之数。每案上设铜炉一,香靠具、铜烛台二。其铜爵每案各三,皆先设尊桌上,三献各奠于爵垫。帛篚十八,设接桌上,奠帛各奠于香案正 图二《清会典图》卷一五《历代帝王庙正位陈设图》中。”这样,景德殿中共设笾豆案、香案各十八,俎七。《清会典图》又载,“正位每龛前笾豆案上设爵垫一、登一、*#二、?二、簋二、笾十、豆十。”然从《古今图书集成》《礼仪典》卷二?六与《清会典图》卷十六所附两幅历代帝王庙正殿陈设图看(图一、图二),笾豆案上所设爵垫并非像文字所述为一,而应为三。两图每图每个笾豆案与香案之间均设有一俎,实际通常是每三案共一俎(按:惟夏、商王位前两案共一俎,周王位前一案一俎)。另从《古今图书集成》所附图看,每个笾豆案前方两侧还各设有一尊桌,左尊桌上设酒尊二,右尊桌上设酒尊三(图一)。笾豆案上各器所盛供品两图基本相同,前排中央“一登”中实“大羹”;左右“二*#”中实“和羹”;左侧“十豆”分为三列,自上而下,由左及右依次实“荀菹”、“鱼醢”、“脾折”、“豚拍”、“菁菹”、“鹿醢”、“芹菹”、“兔醢、韭菹、*2醢”;中央“二簋”由上而下实“黍”、“稷”;“二?”由上而下实“稻”、“粱”;右侧“十笾”自上而下,由左及右依次实“形盐”、“槁鱼”、“枣”;“栗”、“榛”、“菱”、“芡”、“鹿脯”、“白饼”、“黑饼”(图一、图二)。
东西配殿的祭品陈设布局为:东、西龛前笾豆案各十;北,馔桌各一,南向;南,尊桌各一,北向。一案四位,案设铜爵十有二。惟西庑第十案三位,案设铜爵九。每案“*#二”,实“和羹”;“簋一”,实“黍稷”;“?一”,实“稻粱”;左侧“豆四”,自上而下,由左及右依次实“芹菹”、“醯醢”、“菁菹”、“鹿醢”;右侧“笾四”,自上而下,由左及右实“形盐”、“枣”、“栗”、“鹿脯”;铜烛各二。两庑各设俎
二,每俎中区为二,实羊一,豕一。两俎前统设花香案四,每香案设铜炉一,香靠具。其帛篚东西各四,先各设尊桌上,奠帛各奠于花香案上(图三)。

  二、历代帝王庙的祭器款式
据《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四百一十五载,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正月,弘历帝谕旨“朕思坛庙祭品,既遵用古名,则祭器应悉用古制,以便隆仪”。又谕令大学士会同礼部“稽核经图,审其名物度数,制作款式,折衷至当,详议绘图以闻”。这表明清朝对坛庙的祭祀器用,既严格按照古代定制,又略有改动。按《清会典图》载,历代帝王庙的祭器款式如下:
帛:织字的帛。其上书写满、汉文,用于历代帝王庙正位,为白色。(图四:1)不织字的素帛,用于历代帝王庙两庑,亦为白色。(图四:2)
祝版:为木质方形。纵八寸四分,广一尺五寸。祭帝时,将祝辞用白纸黄缘墨书写于祝版上。(图四:3)
爵:用铜制作。爵形。腹为雷纹饕餮形。高四寸六分,深二寸三分。两柱高七分,足高二寸,三足相距各一寸五分。用于盛祭酒。(图四:4)
登:用铜制作。口为回纹,中为雷纹,柱为饕餮形,雷纹,足为垂云纹;盖上为星纹,中为垂云纹,口为回纹。高六寸,深二寸,口径四寸九分,校围六寸九分,足径四寸七分,盖高一寸六分,径四寸六分,顶高三分。用于盛太羹。(图四:5)
*#:用铜制作。两耳为牺形,口为藻纹,次回纹,腹为贝纹。盖为藻纹,回纹,雷纹,上有三峰,为云纹。三足,亦为云纹。两耳及缘不饰金。用于盛和羹。(图四:6)
?:用铜制作。方形。面为夔龙纹,束为回纹,足为云纹,两耳附以夔龙纹,盖上有棱四周,旁亦附夔龙耳。高四寸六分,深二寸一分,口纵六寸四分,横八寸,底纵五寸一分,横六寸四分,盖高一寸四分,口纹横与器同。上有棱四周。纵四寸一分,横六寸四分。用于盛黍、稷。(图四:7)
笾:即竹笾,用竹制作。形制如豆。以绢饰里,顶及缘*4漆,用红色。高五寸四分,深八分,口径四寸六分,足径四寸,盖高一寸九分,顶高四分。用于盛形盐、槁鱼、枣、栗、榛、菱、芡、鹿脯、白饼、黑饼、糗饵、粉*5。(图四:8)
簋:用铜制作。制圆而椭。口为回纹,腹为云纹,束为黻纹;足为星云纹,两耳附以夔龙;盖面为云纹,口为回纹,上有棱四出。高四寸二分,深二寸一分,口径七寸二分,底径 图三《清会典图》卷一五《历代帝王庙配位陈设图》图四祭器六寸;盖高一寸八分,径与口径同,上有棱四出,高一寸一分。用于盛稻、粱。(图四:9)豆:用铜制作。腹为垂云纹,回纹,校为波纹,金羖纹,足为黻纹,盖为波纹,回纹,顶用*6纽。高五寸,深一寸七分,口径四寸五分,校围二寸,足径四寸一分,盖高一寸八分,顶高三分。用于盛韭菹、*2醢、菁菹、鹿醢、芹菹、兔醢、荀菹、鱼醢、脾析、豚拍、酏食、糁食。(图四:10)篚:用竹制作。四周*4漆,用红色。高五寸,纵五寸,横二尺二寸五分,足高一寸,盖高一寸七分。用于盛玉帛。(图四:11)俎:用木制作。锡里,外*4以漆。帝王庙正位用红色。中区为三,纵六尺有奇,横三尺二寸,四周各铜?二,八足有跗,通高二尺六寸有奇。用于陈置牲口(牛、羊、豕)。(图四:12)帝王庙二庑亦用红色,中区为二,加盖,纵三尺九寸,横二尺八寸,左右各铜?,六足有跗,通高二尺七寸有奇。用于陈置牲口(豕、羊)。(图四:13)尊:用铜制作。外表纯素,两耳为牺首形。高八寸六分,口径五寸一分,腹围二尺四寸,底径四寸六分。用于贮酒。(图四:14)

  三、历代帝王庙的祭仪
明初洪武七年(1374年)明太祖亲祀金陵帝王庙,其祭祀典仪《明实录·太祖实录》有较详细的记载,大致分为斋戒省牲、迎神、初献、亚献、终献、饮福受胙、彻豆、送神和唱祝望瘗十节。祭祀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读祝文,由读祝官专责读祝。祝文因祭祀对象的不同而异。
据《明太祖实录》载,祭祀三皇的祝文是:“惟太昊伏羲氏画八卦以明天道,造书契以开人文。惟炎帝神农氏制耒耜以教农耕,尝百草以为医药。惟皇帝轩辕代作居室衣服以法易象,创律历官制以宣政治。皆继天立极开物成务,大有功于生民后世者也。元璋以菲德荷天佑人助君,临天下继承中国帝王正统,伏念三圣去世悠远,神灵在天万古长存。崇报之礼不可不至,是用肇新庙宇于京师,列序圣像及历代开基帝王,每岁祀以春秋仲月永为常典。今礼奠之初,谨奉牲醴庶品致祭,伏唯上享。”载,祭祀五帝的祝文是:“惟帝金天氏金行应运,因凤纪官道继三皇为五帝。首惟帝高阳氏静渊有谋,疏通知事,洁诚祭祀,治教万民。惟帝高辛氏聪以知远明,以察微仁威惠信天下咸服。惟帝陶唐氏帝德广运,圣神武文,执中传心,道统斯著。惟帝有虞氏玄德既升,恭已而治,世跻泰和,乐奏凤仪,皆盛德被于生民,大功昭于后世者也。元璋以菲德荷天佑人助君,临天下继承中国帝王正统,伏念列圣去世悠远,神灵在天万古长存,崇报之礼多未举行,故于祭祀有阙,是用肇新庙宇于京师,列序圣像及历代开基帝王,每岁祀以春秋仲月永为常典,今礼奠之初,谨奉牲醴庶品致祭,伏唯神鉴尚享。”载,祭祀三王的祝文是:“惟夏禹王勤俭家邦,平治水土,天锡九畴,彝伦攸叙。惟商汤王圣敬日跻懋昭大德,建中于民,表正万邦。惟周武王于昭武烈,拯救生民,乃建皇极缵文之绪,皆盛德被于生民。以下与五帝同。”载,祭礼汉高祖、光武帝、隋高祖的祝文是:“惟汉高祖皇帝除嬴平顶,宽仁大度,威加海内,年开四百。唯汉光武皇帝延揽英雄,励精图治。载兴炎运,四海咸安。唯隋高祖皇帝勤政不怠,赏功弗吝,节用安民,时称平治,皆有君天下之德而安万世之功者也。”
载,祭祀唐太宗、宋太祖祝文是:“惟唐太宗皇帝英恣盖世,武定四方。贞观之治,式昭文德。惟宋太祖皇帝顺天应人,统一海宇。祚延三百,天下文明。皆有君天下之德,而安万世之功者也。余文并同五帝,但改悠远作已远。”载,祭祀元世祖的祝文是:“惟神昔自朔土来主中国,治安之盛,生养之繁功,被人民者矣。夫何传及后世,不遵前训,怠政致乱,天下云扰,莫能拯救。元璋本元之农民,遭时多艰悯?黎,于涂炭建义聚兵,图以保全生灵。初无黄屋左羓之意,岂期天佑人助,来归者众事不能已,取天下于群雄之手,六师北征,遂定于一。乃不揆菲德,继承正统,此天命人心所致,非智力所能,且自古立君在乎安民。所以唐虞择人神授,汤武用兵征伐,因时制宜,其理昭然,神灵在天不昧,想自知之。今念历代帝王开基创业有功德于民者,乃于京师肇新庙宇列序圣像,每岁祀以春秋仲月,永为常典,礼奠之初,谨奉牲醴致祭,伏唯神鉴尚享。”
应当指出:明太祖朱元璋对各帝的祝文,是很有其个性和开国雄主的领袖人格魅力的。自明嘉靖帝起,即已不再区分对象各作祝文,而是合诸帝为一篇,内容多是板起面孔的官样文章,无复太祖时那样独具个性了。
明太祖初时制定的祭仪,共分迎神、奠帛、初献、亚献、终献、彻馔、送神、望燎等八个小节,每个小节均有固定的乐曲和颂歌。据《明史》载,明洪武七年御制祀历代帝王各小节乐章歌词为:迎神,奏《雍和》之曲。歌词曰:仰瞻兮圣容,想銮舆兮景从。降云衢兮后先,来俯鉴兮微衷。荷圣临兮苍生有崇,眷诸帝兮是临,予顿首兮幸蒙。
奠帛,奏《保和》之曲。歌词曰:秉微诚兮动圣躬,来列坐兮殿庭。予今愿兮效勤,奉礼帛兮列酒尊。鉴予情兮忻享,方旋驾兮云程。
初献,奏《保和》之曲。歌曰:酒行兮爵盈,喜气兮雍雍。重荷蒙兮载瞻载崇,群臣忻兮跃从,愿睹穆穆兮圣容。
亚献,奏《中和》之曲。歌曰:酒斟兮礼明,诸帝熙和兮悦情。百职奔走兮满庭,陈笾豆兮数重,亚献兮愿成。
终献,奏《肃和》之曲。歌曰:献酒兮至终,早整云罤兮将旋宫。予心眷恋兮神圣,欲攀留兮无从。蹑云衢兮缓行,得遥瞻兮达九重。
彻馔,奏《凝和》之曲。歌曰:纳罥羞兮领陈,?民乐兮幸生。将何以兮崇报,惟岁时兮载瞻载迎。
送神,奏《寿和》之曲。歌曰:罰幢缭绕兮道来踪,銮舆冉冉兮归天宫,五云拥兮祥风从,民歌圣佑兮乐年丰。
望燎,奏《豫和》之曲。歌曰:神机不测兮造化功,珍羞礼帛兮荐火中。望瘗庭兮稽首,愿神鉴兮寸衷。明洪武七年金陵帝王庙的祭祀典仪,是历代帝王庙祭祀典仪的开端。
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明世宗初祭北京历代帝王庙的典仪,《明会典》有详载。在斋戒省牲,迎神、初献、亚献、终献、饮福受胙、彻豆、送神和唱祝望瘗十节中,惟有最后一节的“唱祝望瘗”改成了“唱祝燎祭”。其余皆保持不变。
清代的祭祀典仪,据《清会典》载,“顺治二年定历代帝王每年于春二月秋八月遣官致祭”,“顺治十四年皇上躬诣致祭”,“皇帝亲祭一上香,若遣官致祭三皇位前三上香。”顺治十四年祭仪与明代基本相同。
顺治二年(1645年)定祭历代帝王庙,将乐章从明代的八段缩短为六段,颂词也精简为六段。乐章曲牌有较大变动,由明代的雍和、保和、中和、肃和、凝和、寿和、豫和改成了肇平、兴平、崇平、恬平、淳平、匡平。颂歌歌词也有较大不同。据《清史稿》载,六章音律是:
“中和韶乐,春夹钟清商立宫,倍应钟清变徵主调。秋南吕清徵立宫,仲吕清角主调。”
迎神,用《肇平》曲。歌曰:“抚时兮,极隆。造经纶兮,显庸。总古今兮,一揆,贻大宝兮,微躬。仰徽猷兮,有严睯宫。予稽首兮,下风。”
奠帛,初献,用《兴平》曲。歌曰:“莽若云兮,神之行。予仰止兮,在庭。承筐篚兮,既登。偃灵盖兮,翠旌。鉴予情兮,歆享。荐芳馨兮,肃成。”
亚献,用《崇平》曲。歌曰:“贰觞兮,酒行。念昔致治兮,永清。瞻龙罷兮,若英。愿绍锡兮,嘉平。”
终献,用《恬平》曲。歌曰:“郁鬯兮,献终。万舞洋洋兮,沐清风。龙罤徐整兮,企予。示周行兮,迪予衷。”
彻馔,用《淳平》曲。歌曰:“羗肴蒸兮,毕升。五音会兮,满盈。礼将彻兮,虔告。鉴孔忱兮,载翼载登。”
送神,用《匡平》曲。歌曰:“羽幢绕兮,动回风,和罤并驭兮,归天宫。五云拥兮,高驰翔。愿回灵眄兮,锡年丰。”
望燎,曲同。歌曰:“驾群龙兮,一气中。罻蒿芬烈兮,?冥通。望神光兮,遥烛;惟终古兮,是崇。”
清乾隆年间历代帝王庙定型后的祭仪,《清朝文献通考》卷一一九有较详细的记载。其基本内容与明初所创之制相似,但细节略有不同。(图五)
1.罽牲:先二日,礼部尚书一人诣牺牲所罽牲(按:查看祭祀用牲畜)。先一日,太常寺官扫除殿宇,拂拭神座;夜兮,太常寺卿入陈器具,辨行礼位。
2.就位迎神:其日五鼓,步军统领率所部除道,设布障,銮仪卫陈法驾卤簿(按:法驾:指皇帝的车驾。卤簿:指帝王驾出时扈从的仪仗队)。日出前六刻司祝恭请祝版设于祝案,太常寺卿赴朝清门奏时,皇帝御祭服,乘礼舆出宫至庙就拜位前,典仪赞迎神,奏《肇平》之章,皇帝依次诣三皇香案前上香,行二跪六拜礼。
3.初献:典仪赞奠帛爵,行初献礼,奏《兴平》之章,舞干戚之舞(按:武舞又叫“干戚舞”,因舞童手执干、戚而得名),职司于主殿,献帛献爵,诣两庑上香奠帛献爵,皇帝与
群臣跪,司祝读祝文,致祭于诸帝王。清代写定的祝文大意为:诸帝应运代兴,作君作师抚育黎?。创业维艰,基业用宏。守文不易,谟烈是承风教。既远功德,可称报于仲。
4.亚献:典仪赞亚献,奏《崇平》之章,舞羽羇之舞(按:文舞又叫“羽羇舞”,舞童皆手举羽,羇),职司依次向主殿帝王及两庑配臣献爵。
5.终献:典仪赞终献,奏《恬平》之章,舞同亚献,司爵依次献爵。
6.答福胙:太常寺赞礼郎赞答福胙,光禄寺卿二人奉福胙至三皇位前,拱举退立于皇帝拜位之右,皇帝跪,饮福酒,受胙如饮福之仪,皇帝行二跪六拜礼。
7.彻馔:典仪赞彻馔,奏《淳平》之章,彻毕乐止。
8.送神:典仪赞送神,奏《匡平》之章,皇帝率群臣行二跪六拜礼。
9.送燎:典仪赞奉祝帛馔送燎,司祝,司帛诣神案前跪,三叩,奉祝文、帛篚、香火、供馔,由中道出,恭送燎所焚燎。乐作,赞引奏礼成,恭导皇帝由景德中门出,乘礼舆,由大驾卤簿前导,在佑平之章的旋律中,返回宫中。皇帝有时不亲祭,而遣官致祭。其典仪为:祭日质明(按:天刚亮时)。承祭官入景德左门,升右阶位,于阶上,北面迎神。赞就上香位,出,入殿左门,承祭官、分献官及陪祀官行三跪九叩礼,不饮福受胙,王公不陪祀。赞引以太常寺赞礼郎,祝帛送燎避立西旁东面,余均如仪。
关于各祭祀小节中的乐曲,如肇平、兴平等曲,及干戚之舞、羽羇之舞的舞蹈用具,服装、动作等,均有曲谱、舞谱②等可查。这又是一个专门的范畴,限于篇幅,我们就不在这里一一介绍了。

  综上所述,历代帝王庙的祭祀主要有以下二个特点:
  (一)历代帝王庙的祭祀制度自明太祖趋于定型。
明太祖朱元璋于明洪武七年(1374年)在南京制定的历代帝王庙祭祀典仪与前几代相比,有很大发展而趋于定型。例如:据《隋书·礼仪志》载,隋高祖祭历代帝王各以一太牢(按:牛、羊、豕各一)而无乐,祭配臣则飨于庙庭。唐代典仪史书无载。这表明当时祭祀简单而无定制。而明洪武七年制定的祭祀典仪,包括十节祭仪、祝文、乐章等,内容相当完备,已达到较高水平。为以后历代帝王庙祭祀典仪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历代帝王庙祭祀制度至清代臻于完备。
清朝自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雍正帝谕旨增祀至164帝起,至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又增祀到188帝止,历代帝王庙祭礼帝王和从祀名臣的神位增多,且相对稳定。同时,帝王庙主殿及配位的祭品陈设较前有较大变化,亦相当完备。此外,据文献记载,清朝雍正、乾隆两代皇帝在位时,曾多次亲祭历代帝王庙,表明了清帝对祭帝愈加重视。
明清时代是中国封建制度发展的最后阶段,其祭祀典仪制度也趋于完善。作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最后王朝——清代,则是我国封建典制的集大成者。历代帝王庙的祭祀典仪则集中体现了这种典制。
据古代文献记载,历代帝王庙中存放过许多皇家的祭品、祭器等。但这些祭器均已大量流失,寻找或复制这些祭器,研究祭祀中的典章制度,无论从考古文物的角度,还是旅游业的开发利用上,都具有相当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①付幸《历代帝王庙初探》《北京文博》1999年第3期。
②《清会典图》卷54,乐24《历代帝王庙初献武舞谱》、《历代帝王庙亚献文舞谱》、《历代帝王庙终献文舞谱》。
(作者为北京市文物研究所馆员)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3-29 20:36 , Processed in 1.104145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