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慈延福宫位于东城区朝阳门内大街203号,始建于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是一座道教寺观。庙内主祀天官、地官和水官三神,因此又被人们称作“三官庙”。该庙建成后,明宪宗曾经撰写碑文,记述了建庙初衷及该庙建筑规制。 ①正德十一年(1513年),明武宗赐封该庙住持严天容为真人,“领道教事” ②。可见当时大慈延福宫受到皇室重视,地位非同一般。 明清时期,北京城内外的众多三官庙中,属大慈延福宫规模最大。全庙由正院和东道院组成。整体布局严整,气势雄伟。沿纵轴线由南向北,依次排列着山门、大慈延福殿等主体建筑。山门为7开间,黑琉璃瓦调大脊硬山顶,绿剪边。进入山门,钟楼和鼓楼分立东、西两侧。再往北,有大殿3间。穿过此殿,就是主殿大慈延福殿了。此殿面阔5间,四面带廊,后面有虎尾抱厦,这在一般古建中是比较少见的。大慈延福殿前后左右各有一座碑亭。西配殿叫作法善殿,东配殿称葆真殿,都是黑琉璃瓦顶。最后一进院落的建筑形制更为特殊,三座殿宇并排而建:中间是紫微殿,面阔5间,左右各带一间耳房。西侧为清华殿,东边是青殿,面阔均为3间。它们既独立又连锁,不仅使院落显得格外开阔,而且突出了主体建筑的恢宏气势。 东道院共有三座殿宇,由南向北分立。前殿早已拆除,无从考证。中殿为通明殿,面阔3间。后殿是延座宝殿。这两座殿均为黑琉璃瓦歇山调大脊顶。此外,民间曾流传说大慈延福宫内有一眼井,“分甘苦两味。甘者味甚清冽,苦者涩苦难食,故曰一井二水” ③,今已湮没不可考。 根据庙内的碑文记载,大慈延福宫有过两次较大规模的修缮。一次是明代嘉靖四年(1653年)。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徐阶曾撰写碑文加以记述:“大慈延福宫者,宪祖纯皇帝之所建,而国家岁时祈禳报谢之所。其所祀曰三元三大帝,盖天地水□□赐福赦罪解厄之神也。嘉靖己酉,宫之建至六十七甲子矣。丹青金口之剥落暗昧……真人陶仲文以上赐金与所度道士楮价,葺而新之。始于三月十日,至七月讫工。” ④从碑文内容及工程讫始时间上看,这次修缮属一般性建筑修补。但是我们却从“宪皇始作规制雄,涂金琢玉辉霓虹”的文字中,看出重整后的大慈延福宫金碧辉煌的雄伟气势。 自明末到清乾隆初年,大慈延福宫已经全然没有了香火。民间传说,明朝末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近逼京畿,崇祯皇帝朱由检惊恐万状,到大慈延福宫求助神灵,抽签以卜凶吉。但是连求三签,内容皆为不利。崇祯皇帝气急败坏,即发口谕:此庙永远不得香火!不久,起义军攻入京城。大明图一图二?图三王朝覆灭的事实深深地印记在人们的头脑中,由此认为这个庙不吉利,以至香火断绝。清朝定鼎北京以后,曾“聚满汉子弟,教学于斯”。 ⑤直到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才由皇家出资,进行了长达一年的修复。“以乾隆庚寅嘉平即工,阅辛卯月辰载浃用底厥成,若值若竕,支内帑之羡所司请为记” ⑥。大慈延福宫的香火得以接续。每年元旦期间,大慈延福宫前的庙会也很热闹,尤其是庙前临街沿途有许多估衣摊,以至这条街被人们称作“估衣街”。民国时期,庙前修筑道路,庙会改在庙旁。 自50年代开始,先后有两个单位在大慈延福宫原址建设办公楼,大部分古建筑被拆除,碑亦不存。只留下东院的通明殿、延座宝殿以及部分西房。殿顶神龛及藻井雕刻精细,因为占用单位加设天花,所以保留完整。1998年占用单位又先后将后殿、中殿重修。1990年2月23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大慈延福宫建筑遗存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当初拆除大慈延福宫的时候,宫内尚存有天、地、水三官坐像及文、武侍臣立像12尊,被移入作为北京市文物局仓库的智化寺内。这些神像均为金丝楠木雕刻,妆銮,沥粉贴金。服饰为明代式样,衣带纹饰生动。每尊神像腹内都装有棉帛制作的脏器,并有《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说王枢宝经等经》等数百卷。后来因修复智化寺,遂将神像移至朝阳门外东岳庙,陈列在育德殿内。天、地、水三官端坐在神龙遨游的坐床上,手持圭板,头戴天平冠,身着冕服,足登高齿履。天官端居正中(图一),表情温和慈善,凝眉睿目,神韵超俗,一副雍容华贵的气派。地官(图二)、水官(图三)左右分坐,地官神态安详,黄色的面容喻意着大地的色彩。水官宽脸圆颔,虬髯圜眼,面色黑红,神态威武。三官像两侧,分立8尊文武侍臣。文臣像中有两尊头戴七梁冠,着朝服;两尊为道士装束,儒雅持重。武将则头戴幞头,身贯甲胄,威猛干练。生动的造型设计,流畅精致的制做工艺,显示出明代宗教艺术的高超水平。 三官信仰起源于远古先民对天、地、水的自然崇拜。东汉时,张修创建五斗米道。它的主要道术是祷祝和?鬼,并在祷祝术中进一步强调对天、地、水的崇拜。五斗米道设有祭酒和鬼吏。祭酒主要传授老子的《道德经》,鬼吏负责为病人请祷治病。南北朝时期的裴松之在《三国志·张鲁传》注引《典略》中介绍了五斗米道的“请祷法”:“汉中有张修,修为五斗米道,鬼吏主为病者请祷,请祷之法,书病人姓名,就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谓之三官手书。”1982年5月,河南省登封县一个农民在嵩山峻极峰顶石缝中,发现一通唐代武则天时期的金简,内容是祈求为武则天免罪降福。由此可见“止之山,著山上”的请祷法流传甚远。 所谓三官即指:上元一品赐福天官紫微大帝;中元二品赦罪地官清虚大帝;下元三品解厄水官洞阴大帝,又称三元大帝。 ⑦三官主掌人间福祸,鬼神迁转等。三官之下,各设左、右、中三个府署,负责考较大千世界中生死罪福诸事,合称“九府”。因为三官的职能与人们的生活利害攸关,所以在道教神团中,三官属于知名度颇高的尊神。即如欲求功名富贵,延年益寿,可拜赐福紫微天官大帝;如因获罪而欲求得赦免,可拜赦罪清虚地官大帝;如欲消灾免祸,可拜解厄洞阴水官大帝。因此三官在民间能与佛教崇信的观音菩萨相媲美,享受众人香火,声威甚高。唐朝时有众多画家如:范琼、孙位、张素卿等均绘有三官画像, ⑧从而大大丰富了三官形象。三官崇拜对社会生活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出现了一些与三官相关的禁忌。如:唐代有在三官大帝诞生的三元节期间断屠三日的规定。宋代有三元时节停止对死罪犯人行刑的制度。 ⑨但是三官崇拜的广泛流行是在明代。据《太上说三经序》称:“四川省忠州路丰都县东隅周恒行、恒常家,……于洪武十七年(1384年)……全家瘟病不愈,……只有一子隆孙,长须赤脚无病。……有三人道士送此经《三官经》一本来,教隆孙读诵。此道士乃三官大帝下世救民,教诵此经。”《三官经》出现较晚。《三官经》又称《太上三元赐福赦罪解厄消灾延寿保命妙经》录著于明《道藏目录详注》卷四末“隶”字号,为《续道藏》之一。未入《道藏》正本,说明是后出之书。进而推论,大肆建庙崇祀三官应该是明代。三官中最受欢迎的是天官,在清代,天官信仰极其普遍,人们把多子、长寿、发财均视为“福”的内容,于是求子、求寿、求财都寄希望于天官,天官衍化成“赐福财神”。近代人们又将天官与表官禄的员外郎、南极仙翁并在一起,合称福、禄、寿三星。身着一品大红官服的“天官赐福”像成为民间吉祥年画。 ⑩对于三官的来历,一直众说纷纭。一种是以阴阳五行说解释三官之由来。认为三官起源与于金、水、土三气,盖天气主生、地气主成、水气主化,用于三界。而三时首月之望侯之,故曰三元。金为生,侯天气;土为成,侯地气;水为化,侯水气。三元正当三归宫,故曰三官一也。 另一种说法认为,原始天尊取始阳九气,清虚七气,辰浩五气,总吸入口,九九之期,觉其中融会贯通,结成灵胎圣体,正月十五从口中吐出一子,又于七月十五再吐出一子,再于十月十五吐出一子,这三个儿子就是尧、舜、禹。因他们均有治理天下的莫大之功,被封为三官。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三官俱周幽王谏臣。”这三位谏臣是唐宠、葛雍、周武,又号“天门将军”,死后封为神。 更为流行的说法是,三官大帝是受于真仙之骨的,他们的父亲姓陈,名子?。聪俊美貌,娶了龙王的三个女儿为妻。三位龙女各生一子,个个神通广大,法力无边,被天尊封为治世的“三官”。大女儿之子被封为上元一品九气天官紫微大帝,居于玄都元阳七宝紫微之宫,总管士宫诸天帝王、士圣高真、三罗万象星君;二女儿之子被封为中元二品七气地官清虚大帝,居于九土无极世界洞空清虚之宫,总管五岳帝君并二十四治山、九地土皇、四维八极神君;三女儿之子被封为下元三品五气水官洞阴大帝,居于洞元风泽金灵长乐之宫,总管九江水帝、四渎神君、十二溪真、三河四海神君。 上述不同的说法,使我们看到了中国古代对天、地、水三种物质的自然崇拜,及其人格化、社会化轨迹,也看到了中国道教承袭原始神?崇拜的嬗递。旧时,全国各地的三官庙、三元庵等不胜枚举。以北京为例,清乾隆年间有供奉三官的寺庙31座。应该说,在民间神?的创造过程中,封建统治者的提倡起了重要作用。大慈延福宫由盛至衰的过程也说明了这点。 ①《御制大慈延福宫碑》刻于成化十八年十月初六日,螭首龟趺。碑高3?8米,宽1?22米,厚0?4米,龟长2?1米。大部分碑文已漫竗不清,其中有:“朕闻有天地水三界之名,即有天、地、水三元……”。 ②见《严天容诰封碑》:“奉天承运,皇帝制曰:朕惟道教之设,流传已久,盖其清净玄默之功,亦可以资国家无为而治之化,故其徒有造诣精神,修明教法者,朝廷亦因褒奖……大慈延福宫主持严天容,性质温和,潜心内典,宗风有嗣,玄教攸师,爰自出家至今,卅载以护国庇民为念,有祝?祈福之劳,特赐殊称,用彰优眷。今封尔为守静凝神探微悟法崇道志虚安恬葆和养素真人,领道教事……”。碑高2?75米,宽1?10米,碑厚0?3米,方首,浮雕流云。 ③《燕都丛考》卷二。 ④《大慈延福宫重修纪成之碑》。 ⑤《顺天府志》一六。 ⑥《御制重修三官神庙碑记》。 ⑦《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一。 ⑧《陔余丛考》卷三五。 ⑨《宋史·苗训传》附子《守信传》:“淳化二年(991年)守信上言:正月一日为一岁之首,每月八日天帝下巡人世,察善恶。太岁日为岁星之精,人君之想像。三元日:上元天官、中元地官、下元水官,各主录人之善恶。……皆不可以断极刑。” ⑩《茶香室从钞·三钞》卷一九。 《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四六引《蠡海集》。 《历代神仙通鉴》卷一。 《铸鼎余闻》卷一。 《三教搜神大全》卷一。 (作者为北京民俗博物馆工作人员)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3:53 , Processed in 1.090591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