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歇后语中,有一些是以历史事实或某个历史人物的遭遇来做比喻,用以说明一个较抽象的词语或讲明一个道理。“崇祯上吊——走投无路”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明崇祯十七年三月十八日(公元1644年4月24日)李自成率领四十万农民起义军,在突破天险居庸关,攻占昌平明陵之后,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兵临京城平则门外。在京郊农民的大力支持下,起义军冒着急风暴雨,首先突破广宁门(今广安门),黄昏前占领了外城。接着阜成、西便二门的守军纷纷投降,打开城门迎接起义军进城。崇祯在皇宫内院得到这个情报后,面对群臣哭泣不已,束手无策。 晚上,崇祯登上了全城制高点万岁山(今景山),环顾四城,烟火弥漫。他知道大势已去,急忙赶回皇宫,逼迫皇后自尽身死,又残忍地将他的女儿昭仁公主及嫔妃数人用宝剑刺死。次日黎明,崇祯来到太和殿亲自撞响景阳钟,企图召集群臣急议国是,但是没有一个官员上朝。众叛亲离,走投无路的崇祯“自去冠冕,以发覆面”,穿一件白色织着暗龙的长袍,再次跑到景山上,徘徊一阵之后,在山坡东麓的一棵老槐树下,解下腰带,赤足自缢。 崇祯上吊这段史实被纳入歇后语中,十分贴切、形象地解释了走投无路的含义。 另外,“崇祯爷殡天——盼谁谁不来,想谁谁不到”也是用这段史实来比喻孤立无援,身陷绝境的悲惨状况。这里的“殡天”是归天、死去的意思。 金受申先生在《北京话语汇》中还记录下一个北京地区独有的语汇“叫了王承恩了”。这个词语说的也是崇祯上吊前发生的事。原来在崇祯鸣钟召唤百官不至,气急败坏地走到乾清宫前时曾大喊数声,终于把司礼监秉笔太监王承恩叫了出来。最后,王承恩陪着崇祯皇帝走上景山双双自缢于景山东坡的老槐树下。“叫了王承恩了”的意思是到了极端困难的时候,才想起来求救,但已无济于事。现在已很少有人说这句话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