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人们都把出售粮食的店铺叫作“粮店”,过去,老北京则把粮店称作“粮行”。 旧时,北京城内的“米面杂粮行”是最大最普遍的商业部门。据记载,在前清的时候,北京城内大小“米面杂粮”店就有二千多家。民国以后,有千数家。按这些粮行的经营方式和经营的品种,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种: 大米庄:以经营大米为主。店主专门采购各地的大米和大米面,而后进行批发,也兼设零售门市部,进行零售。当时较大的大米庄要数骡马市大街上的米局了。 陆陈行:“陆陈”二字的意思可解释为“六谷陈列”,也可解释为六种形态:☆、角、方、芒、稻、穗。荞麦类属☆类、豆类归于角,芝麻属于方、麦属于芒、大米属于稻、糜黍归于穗。“陆陈行”专门采办五谷杂粮,进行销售。 米面行:经营各种米面,以自己磨制伏地面为主,也兼售油盐。 与以上三种相应的,还有:粮食运输货栈业,粮麦杂货栈业,它们专门进行粮油运输和贮存,而后再运往城中各粮店经销。 同时,北京城内还设有一些粮米市。旧时有三大处:广安门的南市,西直门的西市,西珠市口大街的西珠市口市,集中出售各种粮食。 旧时粮店除有店名招牌之外,还在门前挂有幌子,上面写上一些与粮食和经营有关的汉字,白天夜晚都可以见到。大体形式如下: 粮食店自然多粮油,猪本来贪吃贪睡,一旦钻进了粮店,足吃足喝是没问题的。人们便说出“老母猪钻进粮食店——足吃足喝”一语,常用来嘲讽一些人,到了别人家作客,占着便宜,便饱饱地吃上一、二顿。如说:“你到了老丈人家,可就象‘老母猪进粮食店——足吃足喝’”。与此意思相关的还有“嘴上抹石灰——白吃白喝”一语,更进一步嘲讽了那些好占便宜,而自己却是“瓷公鸡——一毛不拔”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