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曾经是燕蓟重镇、辽的陪都,金、元、明、清的首都。自古以来北京就是南方和北方各民族人民经济、文化的交汇之处,五方杂居,人文荟萃。在南腔与北调的语言交流之中,北京话的语汇也越来越丰富。特别是辽、金、元、清四个朝代的统治者,都是少数民族。因之,北京话中有许多语汇是从满、蒙、回族等少数民族语言中借用过来,又经过音转、义转或简化而形成的独特的方言土语。例如:“意思”一语,就是从唐古特语“伊实”(也写作“乙室”)音转而来的。在唐古特语中,“伊实”是智慧之意。现在北京话中的“意思”一语也有聪明、美好的含义。在形容一个人或某物件好时往往说:“这个人够意思”,“这件东西真意思”! “棒”字在北京土语中也是好的意思。这个“棒”字原来还是从满族语言“巴克什”演化来的。“巴克什”在满语中是形容勇敢的词汇。在清初曾用“巴克什”的合音“棒势”来形容年轻人身体壮实,后来省去了一个“势”音,只用“棒”来称赞某物件或某人好。现在往往在“棒”字之前加上一个状语“真”或者“倍儿”,成为“真棒”或“倍儿棒”,用以形容妙不可言、好得无以复加的人或事。 “绱鞋不用锥子——真(针)棒”,这句歇后语就是巧妙地用针的谐音“真”,再搭配上北京土语“棒”组成的一个很俏皮、很形象的形容“好”的语汇。在北京,所谓的“绱鞋”就是把鞋底与鞋帮缝合在一起。由于过去布鞋的底子都是用多层碎布经浆糊粘合在一起后,又用细麻绳纳制而成的,因此鞋底一般都很坚硬,挺实。绱鞋时往往要用锥子先在底子上穿个小孔、再用针缝上。如果不用锥子而直接用针来绱鞋,当然要质量好的针才能胜任了。所以说针(真)棒。此外,“狗撵鸭子——呱呱叫”也是形容“好”的一句歇后语。这句中“撵”字也是北京土语,意为追或赶。“呱呱”是声音响亮的形声词,把它借为称赞的话,形容很好、很能干,常常含有戏谑的意味。 “哈拉巴刻寿星——骨头老儿”则是一句很老的北京歇后语了。它大约流行于清代中、晚期,民国初年还偶有所闻。这句话中的“哈拉巴”是满族语言对梭子骨的称谓,当年北京有一种小手工艺品是用梭子骨刻制成的寿星人。这种骨刻寿星,老态龙钟、光滑坚硬,十分喜人。而且价钱便宜,所以很受人们欢迎。过去北京人把很有风趣,时常正话反说,反话正说,喜欢开个小玩笑的人称作“骨头老儿”,也有人把开玩笑说成“耍骨头”。“哈拉巴刻寿星——骨头老儿”这句歇后语实际上是借用少数民族语作为谜语的谜面,把谜底故意隐去,这样显得既形象又风趣。这句话现在虽然已被人们淘汰了,但它毕竟是昔日北京歇后语中的一种格式,写在这里以供借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