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有座金銮殿,这在中国几乎是家喻户晓的事。不管什么人,只要来到北京,总得抽出功夫去紫禁城里看一看著名的金銮殿。这座金銮殿,就是故宫三大殿中为首的太和殿。 从天安门往北,穿过庄严肃穆的午门、太和门,眼前就展现出一座气势磅礴的高大殿宇来,这就是太和殿了。你看,在广阔的庭院中,突兀耸立起一座三层汉白玉围绕的须弥座台基。台基是那样高大,以致人站在台下,不得不仰首观望,才能看到它的顶部。如果说台基气魄宏伟,那么比起太和殿来,却不过是个小小的陪衬而已。座落在台基上的太和殿,其至高无上的威严,简直让你不敢仰视。硕大无朋的黄琉璃瓦屋顶,采用了等级最高的庑殿顶形式。这种庑殿顶也叫四阿顶,自殷商以来就一直被严格地限制使用在最尊贵的建筑物上。整个紫禁城,有9999间半房屋,能用庑殿形式的,不过数座而已。太和殿屋顶上装饰的龙吻和小兽,也是与众不同的。龙吻的特点是大,在高大的正脊两端,一边设一个正吻,形似一条蛟龙,怒目张牙,吞住正脊,形态逼真,每只龙吻高3米多,宽2米多,重达4.3吨,堪称中国古建筑大吻之最。小兽的特点是多,按明清宫式建筑的规矩,屋顶四个角上的饰兽,最多只能用九个,而且只准用单数。但太和殿却破例使用了十个,这在全国所有的古建筑中是独一无二的,因此表示皇家至高无上的权威。 屋顶下面,是画梁雕栋的梁柱承重网,梁枋上绘有金龙和玺彩画,这种彩画是古代建筑中级别最尊贵的一种,主要部分全都是用纯金箔装饰的,阳光之下金光闪烁,碧彩生辉显示着极端的豪华和富丽。梁枋下十二根朱红通天大柱,一律用金丝楠木制成,配以六抹菱花大隔扇,把整个殿宇装饰得更加巍峨壮丽。 就在梁柱之上,第一、二重屋檐之间,悬挂着一块体积庞大的木漆匾额,上书“太和殿”三个字。这块匾额,在清代实在是令文武百官、王公大臣提心吊胆的东西。据史载,明清两代皇帝家族内争权夺势的风气很盛。皇子之间为争夺帝位,勾心斗角、互相倾轧,常常到了你死我活的境地。为了缓和这种矛盾,自清康熙帝起,在皇帝退位前不公布继承人的名字,而直待皇帝临死或退位时,才将早已选定好的王位继承人,以诏书的形式颁布。据说,指定王位继承人的圣旨,就存放在太和殿匾额的后面,宣诏时,都要从这里当众将诏书取下公布,因而这块匾额就使皇亲皇子、公侯将相们悬心了。封建社会里,封建皇帝是统治集团中诸大臣的最大靠山。而由于皇帝不过早地公布继承人的名单,下代皇帝到底是谁始终是个谜,那么在政治斗争中究竟依靠谁,打击谁,就不好确定,百官总有一种无依无靠的感觉。而且一看见太和殿的匾,这种感觉就更加突出。久而久之,就产生了“太和殿的匾——无依无靠”的歇后语。 对于这句歇后语的产生,还有另一种解释。太和殿的气势太威严了,群臣来到这里,不能不为这种气势所威慑,战战兢兢,不敢抬头。加之封建礼仪又十分严格,大臣在皇帝面前只有跪拜顶礼,不能左顾右盼,更不用说仰起头来看太和殿的匾了。他们只能在进殿前,用眼睛的余光扫视一下宫殿的景物,对于这块匾额是怎样立在大殿屋檐上的,谁也说不清楚,只觉得它孤零零地悬挂在上面,四周没有一点依靠。因而说“太和殿的匾——无依无靠”。这两种说法不管那种正确,都说明这条歇后语是从皇宫里传出去的。它借太和殿匾额,来影射自己或其他人,没有后台,没有可靠的亲友,也没有可依仗的财势,孤苦伶仃的处境。说起来是十分形象,并容易感染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