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居民区中的街道,南方人称“弄”或“巷”,北京人则称作胡同。北京城区内的胡同有4500多条,这些胡同最宽的4米左右,最窄的只有70厘米。竹竿是又细又长的,所以,抬着竹竿进了窄胡同,是不能拐弯儿的,只好直着抬进去,再直着抬出来。北京人形容一个人说话坦率、痛快为直进直出,如:“他说话就那样,‘胡同里扛竹竿——直进直出’”。 说起北京的胡同,形成历史久远,大概在元朝之前就有这样的称呼。为什么称作胡同?说法不一。有人说是北京建城时,为了防止火灾,便把居民房按片分开,中间留出一条道,既便于行人来往又可以防止火灾蔓延,称作火巷火道,蒙语为火里火疃,逐渐演变成了胡同,“☆衕即火衖之转”。而更多的看法是:胡同形成于元朝,旧称北方蒙古等少数民族为“胡”,元建都北京后,许多蒙古人居于北京,作为统治者,分片由蒙人管辖,但蒙汉之间要和睦,便把每片居民住宅之间的街道称作“衚衕”,即“胡人大同”的意思。 北京胡同的得名之因,大体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以皇家衙署驻地得名。这多集中于四城区,以东西城为最,如缎库胡同、皮库胡同、禄米仓、海运仓等供储藏皇宫用品的仓库,因此得名;察院胡同、兵马司胡同、府学胡同等又因是衙门等所在地而得其名。二、是以旧时官衔、人名命名,如三不老胡同即是纪念明朝太监郑和;无量大人胡同因明朝大将吴良而得名。三、以集市而得名,如东晓市、磁器口、菜市口、羊市口、煤市街、麻刀胡同等。四、以寺庙得名,如宣武区的长椿街是以长椿寺得名,还有承恩寺街,三庙前街,马神庙、真武庙胡同等。另外还有许多以产品命名的,如豆腐巷、沙果(砂锅)胡同、糖房胡同、南阡章胡同、醋章胡同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北京许多老胡同名儿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比如:宣武区的烂面胡同已改成烂熳胡同,棺材胡同改成了光彩胡同,等等。胡同的位置和宽度也在变化。但“胡同里扛竹竿——直进直出”依然在流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