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外馆的伙计——褦襶兵

2002-12-1 11:00| 发布者: 柳丛 崔永福&nbs

    北京的一些地名来源于土语。北京的一些土语又来源于地名。比如,过去北京人形容天气热,常常说好象掉在闷葫芦罐里了。清末民初时,北京东城还真有一个叫“闷葫芦罐”的胡同,以后才以谐音改称为“蒙福禄馆胡同”。由地名产生的歇后语也不少,其中“外馆的伙计——褦襶兵”,还反映了清代的一些史实。
    清初,国势强盛。为了维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团结,沟通与友邻国家的关系,清政府除了设立了“理藩院”以处理涉外关系及少数民族事务外,还规定了一种“年班制度”,让少数民族的首领每年轮班进京谒见皇帝并观赏首都风光,购买京华特产。为接待远道而来的客人,因此设置了“内馆”和“外馆”。
    据《大清会典》载:内馆设在天安门迤东的东交民巷内,用以接待外国使节和客人。外馆设在安定门外甘水桥之西,正黄旗教场之北。用来接待各少数民族首领及上层人士。那时,每到旧历年前,蒙古、新疆、西藏一带的王公、首领骑着矫健的骏马,牵着高大的双峰骆驼,千里迢迢赶到北京,居住在“外馆”,等待皇帝召见;还有一些商人赶着骡马,载着毛皮、药材及土特产品尾随在王公之后,来到北京,在外馆附近聚集出售;内地的商人则把丝绸、布匹、金银首饰、玻璃料器等运到外馆进行买卖交换。这样就使“外馆”周围形成了一个很大的货物中转站,每年的贸易额都十分庞大。外馆因此成了闻名遐迩的地方。
    当年的交通工具除骡马外,主要是骆驼。在一首题为《橐驼》的诗中曾这样写道:“塞程驮载无过此,色有苍白或黄紫;而今市贩亦知用,铃声替戾行连尾”。那时,牵骆驼的人越过浩瀚的沙海,走过苍莽的草原,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在年底以前赶到京城迤北的外馆。他们一个个风尘仆仆,灰尘满面,衣衫不整,样子十分狼狈,因此留下了“外馆的伙计——褦襶兵”这句歇后语。这里的“褦襶”本字应为“肋脦”,读作“勒得儿”,是北京的土语,用来形容人的衣服不整洁或衣服肥大,不合身,行动不便的样子。“兵”字则是指赶骆驼的伙计。
    如今,外馆早已不复存在。但是这个耐人寻味的地名和风趣俏皮的歇后语却流传了下来。它不仅记录了北京外馆风情,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年北京的交通状况和旅客的艰辛。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5-9 15:06 , Processed in 1.096539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