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北京市场上供应的商品,尤其是各类食品,特别讲究时间和节令。每个月,每个传统的节日,都有应时商品在市场上出售,形成了一幅很有特色的京城风情画。 “灯市元宵百样灯,烧来火判焰腾腾,黄鹂紫燕全无影,三月街头早卖冰。”这是清代竹枝词中描绘的农历正月到三月的街市情景。 “芍药当春色倍娇,佳人头上斗妖娆。丰台一片青青叶,十字街头整担挑。”农历四月牡丹放,芍药开,大街小巷又出现了无数卖花担子给人们带来一片春色。 “黄花尺半压纱厨,才是河鲜入市初,一尾千钱作豪举,家家弹铗餍烹鱼。”五月初是黄花鱼上市的时节。北京的冬春季节,河鲜很少,而且黄花鱼等鱼类产品每年初次运到北京时,要由崇文门监督照例呈进。新鲜的黄花鱼首先要献给皇宫和官宦人家,如果拿到市场上去,往往被列为“私货”,因而“虽有挟带来者,不敢卖也”。只有到了端午节前后,才开始正式上市。“五月端午的黄花鱼——正在盛市上”这条歇后语如实摄下了昔日北京市场的一个镜头,并以此为喻,形容某人正在兴盛时期。 关于端午节和黄花鱼,在北京还有许多有趣的传说故事。 “端午”就是农历的五月初五日,“端”是开始的意思,现在多写成“开端”。我国农历每个月为三十天,在这三十天中有三个“五”日,即初五,十五,二十五。农历五月也称作午月,从晋朝开始就有了“仲夏端午”的记载。 在古代北京,还把五月称为“恶月”。这个“恶”字读作“悟”音,是深恶痛绝之意。据传说:五月五日是最不吉利的日子,在这一天生的小孩被认为是不堪教育的“五日子”,所以一到了五月五日这一天,大人们就要给小孩的手腕、脚腕和脖子上缠上五色丝线,象征可以降服鬼怪的五色龙,以“龙”来保平安。还有人在家门口悬挂艾蒿和菖蒲,这是因为艾蒿有一种独特的香味,可以杀菌化浊,菖蒲的形状很似宝剑,把这两种东西挂在门上,有阻挡病魔入户,驱除邪恶势力之意。 在五月端午还有吃粽子、黄花鱼、喝雄黄酒的风俗。传说东汉建武年间,长沙有一个名叫欧回的人,端午节前在汩罗江边散步。忽然见到一个人,头上戴着高高的切云冠,腰间挂着长长的宝剑,身上带着很多香草和珍珠美玉,脸上却充满了忧虑和悲愤。欧回上前施礼问话,云冠愁容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他对欧回说:“我忧国自沉于汨罗江底之后,每年五月五日我的忌日,都有人向水中投米供我食用。由此足见楚国人民主持正义,热爱家国,对此,我非常感激。可是,送来的食物总是被水中游鱼抢走,吞掉,我也不好与它们争食。”欧回忙问水中食物怎样才能不被鱼类吃掉。屈原说:“请你们用菰蒲的叶子将米包上,外面再缠以五色丝线,做成尖角形状,投入水中,鱼儿就不敢去抢食了。”屈原说完后就不见了。欧回后来把这件事告诉了大家,以后人们都照着屈原的说法,把米用菰蒲或苇叶包扎起来,呈三角形,这就是今天的粽子。为了防止屈原的食物被鱼吞掉,在这一天还大量捕鱼烹食。因为北京河鱼较少,而五月正是黄花鱼大量上市的时候,所以每家都要买几条黄花鱼来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