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封建社会,国家虽然对官员的选拔制定了种种制度,但如果有人能博得皇帝的欢心,便不管有无德才,即可平步轻云。反之,则可能偃蹇一生。 以貌取人,在皇帝选官时大概是件常事。明建文二年(1400年)策试中试举人,有个叫王良的对策最佳,但以其貌不扬,被抑为第二,原本第二的胡靖擢为第一。后来惠帝亡国,倒是王良以死殉国,而胡靖却投靠了永乐皇帝,做了高官。明英宗对朝臣的相貌也特别看重,天顺时,大同巡抚韩雍升为兵部侍郎,英宗发诏让大学士李贤举荐一个与韩雍人品相同的人继任。李贤举荐了山东按察使王越。王越人长得身材高大,步履轻捷,又喜着宽身短袖的服饰,英宗见后很是满意,说:“王越是爽利武职打扮”。后来王越在边陲虽颇有战功,但最终还是投靠了宦官汪直。 除了相貌,说话的声音有时也能决定人的沉浮。明成化时,兵部左侍郎李震业已九年考满,久盼能升至兵部尚书,恰好这时兵部尚书白圭去职,机会难得。不料朝廷却命令由李震的亲家——刑部尚书项忠接任。满怀希望的李震大为不满,对他的亲家埋怨说:“你在刑部已很好了,何必又钻到此?”过了些天,李震脑后生了个疮,仍勉力朝参,同僚们戏语说:“脑后生疮因转项”(意指项忠从刑部转官而来),李震回答说:“心中谋事不知疼”,仍然汲汲于功名,不死其心。其实李震久不得升迁,原因是因为他素患喉疾,每逢奏事,声音低哑,为宪宗皇帝所恶。与李震一殿为臣的鸿胪寺卿施纯,声音洪亮,又工于词令,在班行中甚是出众,宪宗对他很欣赏。据说成化末年时,宪宗皇帝舌头生了病,而那时每逢朝臣奏事,皇帝总以“是”字回答,现在宪宗因舌病,说“是”字很不上口,施纯便献计改以“照例”二字回答,宪宗大喜,擢拔他为礼部尚书,时号“二字尚书”。 明永乐以后的皇帝,有的很喜欢北方人,因此籍贯也会影响到官员的前途。永乐时,有个进士叫林廷美,长得仪貌丰伟,成祖一见很喜欢,想安排他做个近侍官,问到籍贯,林廷美以福建乡音回答,成祖顿觉扫兴,遂拟授某京官。林退后数步,刚要出去,成祖又叫他回来,说:“蛮子也没福,”改授为山东某州知府。永乐十三年,北京初开会试时,有个北直隶盐山(今河北盐山)人叫王翱的名列第五,成祖一见大喜,认为北京初开会试,经魁就得一畿甸士,是个好兆头,马上以布衣召见,赐以酒饭,后来王翱官至宫保,享年八十四岁,寿禄双全,为时人羡慕不已。明英宗也是个看重北方人的皇帝。天顺初年,内阁缺人,王翱举荐了岳正。岳正是河北漷县(今通县)人,正统十三年进士。他身材高大,美鬚髯,召见之时,英宗远远望见岳正的身影便有喜色,再一问他的籍贯,更是大喜,感叹说:“是我北方人,又是我亲擢的进士。”立刻令以修撰入阁。天顺四年考选庶吉士时,英宗索性传令说要独选北士,南士非如翰林学士彭时者不取。在李贤等人的力争下,选中的十五名庶吉士中也不过只有六名南方人。 相貌、声音、籍贯等本来不应该成为选拔官员的条件,但在封建专制统治之下,皇帝的好恶便可以决定一切,而各个帝王的喜好又不尽相同,难怪那些封建时代的士大夫时常慨叹遭际的厚薄,无奈于命运的拨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