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武功十全 乾隆之治,承康雍盛世之后,使清王朝的统治达到了全盛时期。盛极而衰,乾隆朝又是清王朝由鼎盛到中衰的转折点。乾隆自称武功十全,秉政的六十四年中,平定准部、回部的叛乱,设置伊犁将军治理全新疆。击退了廓尔喀对西藏的入侵,进一步加强了对西藏的管理。当时,英俄殖民主义者正虎视西藏、新疆地区,乾隆有效地保卫和治理西陲,维护了祖国边疆的安全。 (二)富可敌国穷难立身 乾隆六下江南、五幸五台山、七次东谒三陵(东北地区)、五次告祭曲阜、修建圆明园、热河避署山庄……。多次大办寿辰,挥霍无度。再加上历年用兵,消耗军费达一亿二千万两白银。在经济上大伤了国家的元气。 乾隆宠信和珅,和珅秉政二十余年,权倾朝野。嘉庆四年(1799年)和砷被赐死抄家,家产当时合估为二万二千三百八十多万两,接近了国家五年财政收入的总合。按梁启超估计,和珅的全部家产有八亿两白银之多,真可谓国贫家富。和珅的全部家产均由内务府“查收入库”成为皇帝的“私产”,故民间有“和砷倒,嘉庆饱”之说。 乾隆年间土地高度集中,“占田者十无一二,佃田者十之四五,而无田可耕者十之三四”。不到十分之一二的人兼并了大量的土地,十分之八九的人不是沦为佃户,就是变成乞丐或流民。京畿地区皇庄、王庄,八旗贵族、汉族地主的田庄林立,土地高度集中,怀柔县郝氏家有良田万顷,一次接驾,花费白限二十万两,连乾隆也感到惊奇,说:“朕有天下之贵,卿有天下之富”。可是和坤、郝氏这样的豪富,搜括、兼并、贪污来的巨额白银,均深埋窖藏,变成了死物,决不再进入再生产,形成最恶性的封建积累。这种封建积累导致了农民的绝对贫困。嘉庆元年(1796年)乾隆退居太上皇。就在嘉庆登极后的一个夜晚,寒潮袭入北京,一夜之间,北京街头冻死的乞丐就有八千多人。朝廷兴办“善政”,在五城开办了十几个粥厂赈济灾民,年财政拨款只有二百两白银。 (三)旗人生计问题 乾隆之世,清廷移鼎入关已有一百多年,旗人贫富分化日趋严重。皇庄、王庄已成百年世业,中层以下的八旗官兵入关时圈占的土地,暗中典卖已过大半。当差领饷的阶层日趋腐化,沦为“闲散”者谋生无途,生计日艰。因为“有数之钱粮”难以“供养无穷之生齿”。下层八旗官兵和苏拉(闲散)只好靠“印子钱”(一种高利贷)苟延残喘,形成了月复一月,年复一年的恶性循环。随着人口的增加,酿成了严重的旗人社会危机,其结果导致了八旗的衰落。驻防京畿地区的八旗劲旅,失去了战斗力,变成了“京师游手之徒”,成为了一个空前的寄生集团。 (四)宝泉局工匠罢工 乾隆之世不但爆发了甘肃回民起义,湘、川、黔苗民起义,台湾的林爽文起义,京城中也爆发了宝泉局工匠罢工。由于户部降低工价,导致“工费不敷”。宝泉局四铸厂二千余名工匠停炉罢铸。北厂工匠还提出了清算历年炉头侵扣价银的要求,得到了其它三厂工匠的支持。西厂工匠登上房屋,抛砖掷瓦和前来镇压的步军统领衙门官兵对峙了起来。清廷怕停铸后造成市场铜币紧张,更怕不测生于御辇之下,主动缓和了局势,答应了工匠们的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