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寿寺坐落于北京西郊广源闸以西的长河北岸,今紫竹院公园西,距西直门七里许。它始建于明代万历五年(1577年)三月,竣工于次年六月,迄今已400余年。 万寿寺坐北朝南,东西排列分为三路。以中路为主体,西路为行宫,东路为方丈院。进入山门为第一进院落,有天王殿,殿两侧为钟鼓楼。天王殿北为第二进院,主体建筑大雄宝殿,正中供奉三世佛,两侧为十八罗汉。殿外东西两侧有配殿。大雄宝殿向北为第三进院,主要建筑为万寿阁。万寿阁向北为第四进院,主要建筑为大禅堂。第五进院则是象征着普陀、清凉、峨嵋的三座假山,假山上有观音、文殊、普贤三大士殿。假山之后有御碑亭。亭后为第六进院,主体建筑是无量寿佛殿。殿旁设有两个月亮门,旁设十景窗,为清代后期的雕刻艺术。最后为第七进院,主建筑是万佛楼。在万佛楼之前,建有一座光绪二十年(1894年)之碑亭,是为庆祝慈禧六旬大寿所修,形制与乾隆御碑亭相同。 万寿寺东路为僧房、香积厨、斋堂、职事堂和荣堂(接待室)等。万寿寺西路为行宫。是清代皇帝到西山游幸时休憩之所。慈禧太后去颐和园,必到此处休整梳妆,其梳妆楼至今犹存。 早年每逢旧历四月初一至十五日,在万寿寺有半月的庙会。每年庙会活动期间,善男信女,游人如织。当时,北顶妙峰山的庙会也与此同期。所以城内许多香客在朝妙峰山之后,回香之时,绕道万寿寺、西顶(蓝靛厂碧霞元君庙)进香。以至留下“万寿寺山弯腰——顶上见”的歇后语。这是指当年到万寿寺赶庙会的熟人相见之后,互相拱手作揖打打招呼,再告别分手,顺路到西顶娘娘庙进香,到那里再说话之意。庙会时,万寿寺左右和苏州街,商贾云集,茶棚林立,各种杂耍咸来赶会,各种货物应有尽有。《燕京竹枝词》形容道:“三春将尽四月来,西郊万寿寺庙又开。红男绿女联蹁路,小儿更是得意回。” 四月初八,佛祖释迦牟尼诞辰,为正期。庙里循例在大殿举行“消灾解厄、增福延寿”大法会,僧众唪诵《万寿无疆长寿经》。至康熙朝,天下逐步安定。康熙帝六旬万寿之期,京师举行万寿盛典,由畅春园至景山,沿途彩棚、彩坛等贺寿景点无数,万寿寺修葺一新,翰林院派人率领浙江耆老三百余人,建千佛道场于万寿寺内为皇上祝☆。以后历朝每逢皇家成员在寿辰之际,均于万寿寺内举行祝(上敖下厘)仪式。 万寿寺庙会确实有几许繁华,进香拜佛者日以千计,其中有乘八抬官轿的王公贵族,也有两把头上“锡拉的扁方倒有八道弯”的“累大奶奶”。庙前,临时搭的茶棚内,人们席地而坐,小吃摊、玩具摊连成一片。《燕京岁时记》载:“游人甚多,绿女红男,联蹁道路。柳风麦浪,涤荡襟怀,殊有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之致。诚西郊之胜境也。” 庙的西垣外,有走马场。当年北京地区盛行走马走车。王孙公子、富商巨贾们每多犬马之好,他们豢养良驹,施以调教。所谓走马,非颠非跑,而是马的四蹄循序起落,即一前左蹄,二后右蹄,三前右蹄,四后左蹄,因而复始。以其不颠不簸,平稳快捷,特别是以能长距离奔走,始终不变步度为优。所谓走车,则以骡驾轻车,驾车者斜跨车辕扬鞭而驰,以疾如电掣者为优。所谓比赛,并非西方式的赛马,也非相对比赛,只不过各自驰骋而已。观众遇到稳而快,掠面而过的车马,则喝彩之声雷动,交口称赞说此为某府、彼为某邸。于是车、马的主人面现得意之色,而以此为乐。所以走马走车,在当时只不过是有钱人耗财买脸买乐之举。 当时走马走车是有固定时间和地点的,每当万寿寺庙会期间,在庙西侧的苏州街举行。先期,由操茶棚业者,合资平整道路,泼洒清水,不使灰尘飞扬。又于大道两侧支搭席棚,售茶、酒食等货物。赛马之日,万人空巷,观者如堵。至庚子变乱之后,活动逐渐稀少。至民国初年,除在其他地方仅一见之外,此项活动基本销声匿迹,再没有流传下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