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国寺在广安门内大街路北,寺建于辽金,若从辽天祚帝乾统三年(1103年)算起,距今约九百年。忽必烈统一中原后,为彰显开国元勋,依旧寺建新庙称报国寺。明初渐颓。成化二年(1466年)明宪宗国舅吉祥在此出家,皇帝遵母后命于归基敕建新庙,更名为大慈仁寺,七层大殿,纵轴式布局,主殿采用黄琉璃瓦,一切规制显示了皇族庙宇特征。 清朝康熙帝武功兼文治,推行满汉一视,开科举揽人才。南城会馆云集,文人名士荟萃,而当对宣南报国寺有京城最大的庙市及花市,加之景观奇特,前有双松,后有毗卢阁,便吸引无数风流搔客留连驻足,形成报国寺特殊文化积淀,延续到乾隆时期。乾隆盛世国库充盈,在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京城大兴土木背景下,将地震损坏的报国寺修葺一新,并御题诗碑文“报额寺慈仁寺”门额。 该寺规模宏伟,有殿宇数层,连同配殿共计60余间。正殿供奉三世佛,有乾隆御书匾额“享衢觉路”,御联“广长舌在无言表;清净身参非色间”。殿庭之右立御制重修报国寺诗碑。后殿供奉窑变观士音瓷像一尊,宝冠绿帔,妙相庄严,龛座镌刻有御制窑变观音像记。龛内御书“慈竹数竿”,题修寺诗于上,并跋。龛左右御书联:“觉海化身现金粟;普门香界涌青莲。”其龛亦系内府所制。 庙内有大毗卢阁,有三十云蹬石阶。在阁外通廊环行一周,可眺望西山远景。因此,旧时有士大夫于重阳节来此登高者。 该寺佛画极多,其中有一幅大型佛画,系清代画家付雯奉乾隆敕命,用手指蘸墨所绘,下款有清嘉庆时学者法式善的题跋。此画现供于广济寺大雄宝殿三世佛的后龛上。 民间有传轶闻者,谓报国寺建庙初期,在大殿立架子时,工匠们发现廊下丢失一根明柱无法交待。不得已,于是用芦席围起,中间填满刨花,代替明柱。事后,刨花居然压缩凝固成柱,经涂漆彩绘后,与原件无异。故报国寺有“刨花寺”之称。 明朝庙会在西单牌楼迤西都城隍庙,即今成方街一带。清初,移至慈仁寺(报国寺)。每月初五、十五、二十五,商贩在这里出售图书、文物、古玩、喧阂成市,尤其书市更是它的特色。当时文人如宋荦、朱彝尊等常于庙会期间到此搜购他们心爱的古籍。到报国寺最勤的是当时的大诗人王士祯(渔洋)。《桃花扇》一剧作者孔尚任曾写诗:“弹铗归来抱膝吟,侯门今似海门深;御车埽径皆多事,只向慈仁寺里寻。”原注:“渔洋龙门高峻,人不易见,每于慈仁庙市购书,乃得一瞻颜色。”很多人为了和王渔洋探讨学问,就到慈仁寺里来寻找他。当时报国寺里备有客房,可留游客借宿,骚人墨客购书之余,留宿僧舍,松前月下,吟诵酬唱。王渔洋等就常居住在报国寺里。 报国寺的庙会还是个花市。丰台草桥一带,盛产花卉,花农肩挑贩运,来到报国寺赶集。士大夫选购盆梅杏桃,也是一时风尚。 清代起,民间有到佛寺看花之风。报国寺僧人栽培牡丹颇有技巧,能将一枝红牡丹,嫁接上一枝墨牡丹,谓之“一枝二艳”。每逢四月,人们有看“牡丹仙”之说。僧人们将这些“牡丹仙”珍藏在禅堂里,有客来赏时,少不了要舍些布施,成为庙里一笔收入。 1840年鸦片战争后报国寺每况愈下,1900年庚子事变中主殿被八国联军炮火轰毁。东交民巷台基厂的昭忠祠(祭祀清开国功臣的祠堂)在战乱中被奥国使馆占据。1902年慈禧从西安返回京城,荣禄上奏章吁请重建昭忠祠。后重修广安门内报国寺易名昭忠词。清初顺治和康熙年间,儒学大师爱国学者顾炎武多次寓居报国寺,于是报国寺西侧修建顾亭林祠,使顾祠与报国寺形成珠联璧合的整体。日军侵华八年,寺与祠沦为日本从军僧(真吉宗)在华北的基地——高野山北平别院。1945年光复到1949年解放前,报国寺是国民党的河北省田粮处。 建国初,有机关在此办公,后改为工厂。此后国家商业部、中国商报社、中国商业出版社等几家出资将报国寺、顾亭林词修缮,时从1989年秋到1997年,历时八年。保护文物又一举多用。大院辟为文化市场,恢复传统庙市,1997年6月起向社会开放。报国寺内各类艺术展、收藏品拍卖会和知识讲座受到各界欢迎,为丰富首都人民的精神与文化生活做出了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