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庙会之所以得以流传,是因为它的存在适应了社会的需求。庙会也称庙市,它的形成发展与寺庙的宗教活动有关,庙会在寺庙的节日或规定的日期举行,附设一些商业活动。久而久之,庙会期间的宗教活动便是次要的了,而主要成了老百姓的购货市场,以满足一般市民的生活需要。为此,北京庙会可分为两类: 1.购买生活必需品的市场 北京的大街上虽然林立着大商场和百货公司,但是老北京“过日子”的家庭主妇们却不愿光顾。他们到庙市上去买东西,挑选方便,价钱又便宜,庙会的商贩们尽量地满足她们的需求。首先货物种类齐全,锅盆碗箸、日用百货、衣帽鞋袜等应有尽有。货物质量不要求有多么精致,只要结实、便宜,主妇们选购了必需品之后,一般能满足数天的需求,所以,同一个地区不必天天有庙会。庙会的商贩们,在一个庙会结束前,又把全部家当搬到另一个庙会、因此北京的庙会虽然地方不同,内容却又大同小异,经常逛庙会者都知道,走到哪里全都是这些人。 2.举行宗教活动 一般说来,庙会期间,都是该庙举行宗教活动的时间,但由于特色不浓,往往不被人们所重视。在北京的庙宇中,有几处的宗教活动极富特色的。 如,喇嘛打鬼,这是喇嘛庙举行的宗教仪式,由喇嘛们扮演鬼怪;长教喇嘛手执法器,游转之后,将“鬼”除之。打鬼的庙宇有:正月初八的弘仁寺、十五日的黄寺、二十三的黑寺、三十日的雍和宫等。再如城隍庙的“城隍出巡”也是单纯的宗教活动,每年五月初一,东城的大兴县城隍庙和四月二十二西城的宛平县城隍庙都有“城隍出巡”活动。届时,将庙内城隍的塑像抬出,不但有前呼后拥的仪仗执事,还有若干“马童”和装扮成各式模样的善男信女们,一直走到都城隍庙。出巡之时,大街上观看者如潮似海。 除上述的宗教活动外,还有每年十月廿五的白塔燃灯,七月十五中元日的烧法船,正月初八的星灯等,都没有庙市伴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