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峰山全名“莲花金顶妙峰山”。在北京西北,距京西三十五公里,其中有十几公里的山道。 妙峰山是西山北麓的主峰,海拨1200多米,山顶有数十座明末清初建成的庙宇,有灵感宫,即碧霞元君祠,俗称娘娘庙。供奉着以“天仙圣母碧霞元君”为首的五位娘娘,即子孙娘娘、送生娘娘、斑疹娘娘、眼光娘娘,地藏菩萨、药王、广生(文生)、财神分别在她们的左右和座下供职。建筑规模宏大,背山面谷。山门以内为香池、天仙圣母碧霞元君殿、金顶、白衣大士殿。右为三教堂、广生殿、五圣宝殿、释迦牟尼殿。左为财神殿、王三奶奶殿、华佗殿。相传王三奶奶是天津郊区一农妇,会行医、占卜,方圆几十里老乡多有求于她,很受人尊重。有一年王三奶奶来妙峰山进香,不料在进香时突然圆寂,后来天津各界同仁捐款在妙峰山为王三奶奶修庙塑金身。 灵官殿供奉着“灵官元师”,为此处的护山神。庙会期间各路民间花会在灵官殿报到。此处另外建有“三仙姑”和“傻哥哥”殿。金顶供奉着至高无上的玉皇大帝、四大天王为他保驾。另外还有白衣大士殿、菩萨殿、关帝庙等。 妙峰山主峰近旁有一组山石,绝☆参天,远视如莲,中有一突起的巨石,经阳光一照,反射出金黄色,故名莲花金顶。相传康熙年间这里的娘娘“显圣”,皇帝敕封妙峰山为“金顶妙峰山”,从此香火更加旺盛。 每年旧历四月初一至十五日,妙峰山开山半个月。京都的善男善女们都去进香朝顶。北京西北大道上,日以千万计的香客络绎不绝,有的以黄布包头,有的头戴“朝山进香”大红绒字,边走边喊“虔诚!”《燕京岁时记》载:妙峰山“每届四月,自初一开庙半月,香火极盛”。“人烟辐辏、车马喧阗。夜间灯火之繁,灿如列宿。以各路之人计之,共约数十万。以金钱计之,亦约有数十万。香火之盛,实可甲于天下。” 妙峰山香客主要来自京津、保定、张家口一带。 妙峰山金顶的庙会,每年两次,“春香”是从旧历四月初一开山至二十八日封山,四月十八日为元君诞辰,达到高潮。“秋香”从七月二十五至八月初一日,因多而且热,远不及“春香”,只是京郊的乡人,在此举行赛会,外地人来的很少。 当年进香朝山的路线很多,但主要有五条。《燕京岁时记》:“进香之路,曰群日多。曰南道者,三家店也;曰中道者,大觉寺也;曰北道者,北安河也;曰老北道者,石佛殿也。近日之最称盛者,莫如北安河。”从北安河出发,经骆驼石、“傻哥哥”喜神、金山寺、“瓜打石”、“三瞪眼”、“平三里”、“妙儿洼、瑰瑰谷至涧沟村。此系景致最多的一路。 当年上妙峰山进香,有一步一揖,三步一叩首;有的竟以背鞍、滚砖、镯镣、耳箭、悬灯等方式朝山,表示虔诚。其中,背鞍是背系马鞍,项戴元宝锞串,葡萄跪地爬山,表示“自变犬马”,以赎已罪”;镯镣是穿着红色“罪裙”,自带镣铐朝山;更有甚者,莫过于悬灯,方式是两手腕缠皮挂腰间两杆,以支持灯笼。这种朝山方式难度大,除非是老朝山香会的首领,一般人是办不到的。据说,这些大都是为父母的病而许愿、还愿才这样做的。 但是,另有一种享乐型的朝山者,多半是一些达官显贵、富豪的游览者。他们乘车至山下,然后改乘二人肩椅,谓之“爬山虎”。奉宽先生在《妙峰山琐记》中有这么一段描写:“有山舆,乃一圆椅,上施人字帐,唾盂、布拂皆具,四人舁之行,名‘爬山虎’。”还有凌驾于众香客之上的娘娘妃子们,坐着黄轿而来。她们为了抢烧头股香,叫所有香客为她们闪路让道,众香客都得在路旁下跪,诚是未从朝神先朝圣。 妙峰山进香为民间自发的活动,有众多民间社团参与协作。这些组织称为“香会”,香会又分为“文会”、“武会”两种,而“武会”亦称“花会”、“走会”。让廉《京都风俗志》:“城内诸般歌舞之会,必于此月登山酬赛,谓之‘朝顶进香’,如开路、秧歌、太少狮、五虎棍、杠香等会。其开路以数人扮莲头涂面,赤脊舞叉;秧歌以数人扮陀头、渔翁、樵夫渔婆、公子等相,配以腰鼓手锣,足皆登竖木,谓之‘高脚秧歌’。太少狮以一人举狮头在前,一人在后为狮尾,上遮阔布,彩色绒线,如狮背皮毛状,二人套彩裤作狮腿,前直上、后伛偻,舞动如生,有滚球戏水等名目。五虎棍以数人扮宋祖、郑恩等相,舞棍如飞,分合中式。其杠香一人,扮☆头玉带,横跨杠上,以二人肩抬之,好事者拦路问难,则谑浪判语,以致众人欢笑。凡此等会,以曾经朝顶进香者为贵。” 当时,来自北京的各种“走会”,有鞍子巷、铁匠营、北新桥等处的开路(耍叉);有海慧寺、罗家园、义顺同祥以及永乐同春老会的五虎少林棍;中顶、角堡、白纸坊的大鼓;弘寺、官庄、高庄、合义同春老会的秧歌;冰窖厂、草厂、缸瓦市的杠子;排子胡同的双石头,马连道的天平;“万里云程老会”的踏车;“五城子弟”的清音;方砖厂、西猪市、黑塔寺的狮子。此外还有礼部的大执事。他们均系慈善家出资组织或赞助,参加演练者亦系义务“助善”。 进山朝顶的多由北京市内出发,且走且练,文场在前,鼓钹齐奏。后有大车数辆,上载被褥、芦席、粮米、炊具、水桶、壶碗等。走会的眷属多坐在车上压车。车前有多面三角杏黄旗迎风招展。并多有壮汉,各穿黄色号坎,上缀某某老会字样,黄布套裤,白布袜,青布洒鞋,光头,精神百倍地挑着圆笼,行走在大车前头。沿途遇有庙宇,文场就打起“参拜”的鼓点,然后,再打“起驾”的鼓点。遇有茶棚,会头便上前打招呼,互相高喊“您多虔诚”。这些老会,例年都参加妙峰山庙会,秩序井然。沿途市民围观,热闹非凡。 进香一般有程序,有沿路祠祀、众火落宿、登山、报号、朝顶、进香、回香、酬山等过程,听以来往需数日。尽管如此,朝顶进香者依然人山人海,浩浩荡荡,无首尾之分。到了民国时期,依然如此。《旧都文物略》:“四月妙峰山之娘娘顶,则香火之盛,闻于远迩,环畿三百里间,奔走络绎,方轧叠迹,日夜不止。”山道还时常延伸到依山而建的其他寺院或散居的民房之中。道旁两边有条式茶棚、商摊以及集市,行商击鼓敲锣,以招来客。涧沟村,又名三岔涧,位于妙峰山脚下,由于它是一个较大村落,又居北道、中道、南道三条进香路线交汇点,南北进香赶会的人很多。村内东西大街主要干线街道、商贩、商摊也多集于此,商品多样,叫卖不停。街道北部是行商坐贾的铺面商户及食品小摊,卖水售物。在街道南人口处,有戏台,台上演员穿红戴绿,束发涂脸,在锣鼓声中,行腔运气,进行精彩的表演。在路南还有不少从三条山道上来的香客,有扛灯的、背包的、挑担的、骑马的、步行的。路北更是挤满了纵横交错的茶棚、茶摊和一些临时搭成的简易式焚香祠龛。许多棚堂门外,还高挂旗幡、香灯。茶棚一般是用苫苇或帆布结扎而成,一端多用支帐挑起做出口处,有的则在圆筒形棚中间,翻卷或挑起一处为通道。很多茶棚都是倚门设灶,灶上置灶锅,旁边还放有种类不同食物。只有个别在棚外搭灶,其上置长嘴高柄大茶汤壶,供应开水。金受中《北京通》记载妙峰山一路茶棚很多,如松棚茶棚、缝绽会茶棚、修道路灯、苇子蒋茶棚、磕头岭茶棚、大风口茶棚、鲜花洞茶棚、牟尼石河茶棚、双龙岭茶棚、车尔营茶棚、老爷庙茶棚、玉仙台茶棚、庙尔洼茶棚、金山庵茶棚、清福观茶棚、朝阳院茶棚、向墙茶棚、萝卜地茶棚、上平台茶棚、德善同仁茶棚、寨尔峪茶棚、仰山寺茶棚、孟尝岭茶棚、药王殿茶棚、南庄茶棚、水泉茶棚、樱桃沟茶棚、十八盘茶棚、桃园缝绽茶棚、西北洞茶棚、三家店茶棚、陈各庄茶棚、八里庄茶棚……,从山上至山下,沿路茶棚到处都有。 各路山道都有为香客服务的各种善会。每距五六里即有茶棚、粥棚,可供临时食宿。善会大致可以分为以下类别: 一、开山老会:专门负责修路。每年三月中,他们就开始进山修路,打平浮砂,扫除浮石。 二、燃灯老会:负责香客晚间进香路途的照明。每年四月初开始在沿途架起路灯,并为香客提供大批纸灯笼、蜡烛,路灯则有专人负责点燃和熄灭。 三、粥茶老会:进香途中,遍设粥茶棚,多数是免费为香客施送粥茶、馒头。香客进棚要先“参驾”,拜娘娘,然后才可随意取粥茶食用,或临时休息,或临时住宿。 四、缝绽老会:由城内的靴鞋行业组织起来,多在茶棚、山道旁等候,凡香客有鞋破者,缝补盖不收费。 五、巧炉老会:由京城内锯碗盆、修锅补壶的小手工匠组织而成。大多从四月初四起,边朝山、边沿途义务修理各茶棚的破损器具。 六、拜席老会:每年均备有若干新草席施给茶棚,供香客瞻拜、休息用,以及供各茶棚随时修补之用。 七、献盐老会:备有大批官盐,在山道各茶棚中,以备茶棚应用,及善会有施助者在茶棚中可随时用饭,故盐茶是山道香客最为需要的物品。 八、盘香老会:此会备有各种大盘香。除自供以外,并在沿途各茶棚悬挂,每盘可燃点数日。 各善会均有自己严格且具体的《会规》,以约束会员,一般为如下几条:所有香客在朝山期间,“不准拥挤、喧哗、玩戏;不准沿途摘取花果,不准食荤饮酒,不准淫词、口角”,有人违犯“如失善道,不成体制,即除名不算”。 妙峰山开庙期间,各条香道两侧,以及香客经过的村庄,到处还有出售香、纸、蜡烛的小贩。山上山下还有很多卖桃木拐杖、草帽、草编玩具、红绒福字、蝙蝠以及当地土产品的农民。朝顶后回家的香客都要买根桃木拐杖,据说桃木能驱邪。买一朵红绒福字戴上叫“带福还家”。有的“进香”回来,敲锣打鼓地走在城里的大街上。挑圆笼的、坐大车的,都是白布小褂黑对襟夹袄,敞着怀,白毛巾包头,插着妆金大红绒花。有的插着大红绒花,一边耍叉一边走,钢叉在他身上绕来绕去,哗哗乱响,一路归途真不知赢得了多少喝彩声。 妙峰山娘娘庙,抗日战争时被毁,八十年代末又恢复,1993年起,已办了五届传统庙会。1999年5月15日(旧历四月初一)妙峰山庙会将吸引更多的游人。
妙峰山朝顶
|